岭南园林——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是岭南四大名园之一,属于番禺区,现名义上已并入广州城区,实际考察此地却发现仍隐身于村落之中,只是在寸土寸金的珠三角平原,周围环境也在急剧开发,不复有村郊野趣。进入园内,倒是与外界迥异的清净淡雅之所。近年在一侧扩建了类似公园的假山水池,作为游客休闲之所,所幸另一侧的古典园林氛围未受影响。余荫山房建成于晚清同光年间,此际国家已在经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岭南地区又得风气之先,因此这座园林兼备传统规制、地方特色和西洋元素,反映当地人在转型时期精神风貌之一斑。

整座园林共分三路庭院,左侧开辟为新型公园,右侧为古典的水榭歌台,中路为中规中矩的厅堂。三路建筑的门面为三联排式建筑,性质类似近代石库门,但外表基本是中国传统风格:悬山顶门楼,对联和密集的雕饰丰富了文化内涵;两侧高耸的封火山墙,檐角卷起,身姿轻盈,典型的岭南特点,既为防火,也为抛雨。

楼阁二层装有百叶窗,算是西洋风格嵌入传统中国规制中,体现了岭南地区能大胆采用外来元素,又将其融化于无形,增加了风格的灵活性和风趣。引人注目的还有门楼之间屋瓦的陶雕,也是岭南特色,当然比陈家祠的规模小很多。陶雕的内容也无外是花鸟风景、人物故事、文房四宝等,生活情趣溢于言表。

进入中路建筑,便是一开放式穿堂,在南方天气较为潮热之地,有利于通风兼采光。可不解的是徽州、浙江乃至赣北这些冬天湿冷之地,古民居却也有类似开放空间。穿堂内摆设有桌椅,估计能喝茶闲谈,也能攻读诗书——后院则供奉着孔子像,儒家主旨鲜明。余荫山房的主人是晚清番禺出身的举人乌彬,作为科举路上的追求者,虽偏居岭南,仍不忘诗书传家。所谓余荫,似有借祖先功德荫庇后人的含义。儒家正统传到岭南,建筑风格却并不沉闷。

中路建筑和另一侧的园林有一小门相同,精致而又别有洞天。小门顶部装饰具有典型的西洋风格,圆形拱顶虽然只具装饰作用,却点明了此地吸纳海洋之风,力图革新进取的志向。色彩方面也较为艳丽西化,与苏州园林淡雅清新不同。

园林区更体现了余荫山房的方寸天地。一池绿水,石桥横跨,桥上筑有水榭亭台,供观景及赏鱼。这是山房内著名的景观——虹桥映月,居然跟杭州西湖十景口气一样大。虽然就其规模而言,如此美誉有些夸张,无奈方寸之间,只能创意加想象。水池中荷叶田田,也模拟了郊野风光,又浓缩了文人情趣。

水榭的一侧是八角亭台,类似苏州园林的荷风八面厅。端坐于厅内,清风徐来,八个角度景色各有不同。正所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移步亦能换景。在小小的空间里,增加了情节的曲折和内容的丰富程度。

水池四周皆为居室,内部装饰也体现了中西合璧风格。屏风上镶嵌着各种瓷板画,内容均为中国画风格的山水、人物、花鸟等,格调高雅。而另一面则是蓝色玻璃漏窗,利用了西洋材料和近代工艺,色彩神秘且在光影下色调富于变化。岭南园林往往体现了主人兼文人和商人于一身的气质,但在余荫山房内,似乎文人气更足,当然受到当时当地风格影响,装饰细节上也略显世俗化和民俗化。

余荫山房体现了“藏而不露”,“缩龙成寸”的传统园林工艺。在变革的纷繁乱世中,珠三角又处于时代的前沿阵地,而山房主人能独处番禺一隅,欣赏所谓山水,陶冶文人情操,也是一种淡定和从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