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东山
广州有句俗语:东山少爷,西关小姐。说的是二三十年代广州风华正茂、令人瞩目的一代。当时东山权贵多,住的是“花园洋楼”,西关的富贾众,住的是“西关大屋”。著名作家欧阳山写有长篇小说《三家巷》,说的是西关的事,后被拍过电影、电视剧,有一部香港连续剧《东山飘雨西关晴》也是说的广州东山和西关的故事。
东山,是因为最早这里有座《东山寺》而得名。后来是一些华侨买地盖楼,使这片山兴旺起来的。
“有财有势住东山”,自清末民初以来,东山就是爱国商界巨子和军政要人的聚居地,宋子文、孙科、白崇禧、于右任、阎锡山等等都在东山建有住宅。解放后,东山这里有广东省省委和广州军区,是以林彪的第四野战军为主力的人住在了这一带,人员的口音北方的为多,所以学校里的学生,即使是广东人也受同学影响全能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而在东山边上的梅花村的得名来源于陈济堂的《陈公馆》,因他喜欢梅花,造的一所大宅院种满了梅花。解放后,梅花村一带是广州铁路的人为主力]
东山有数所名校和五大名园,名园:寺贝通津的隅园、恤孤院路的逵园、新河浦的春园、培正路上的明园、简园,这都是解放前高官要人的私宅,因为建筑独特,被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先说学校:
在烟墩路上有烟墩路幼儿园、广州市第七中学、培正小学,在培正小学的侧面培正路上是培正中学。这几所学校的建筑都是红墙绿瓦,校内有百年的老榕树和参天木棉树。教室宽敞,地板和楼梯有些还是木结构的,放学铃响时是最热闹的时候了,整幢楼都在咚咚地响、咣咣地震,隔壁楼都能听见。每个校门口都钉着一大堆铜牌牌,晃得眼晴冒金星^_^
烟墩路幼儿园,1909年由培灵浸信会传教士时乐士夫人创办,是广州市现存的办园历史最早的一间幼儿园。太有名了,想进这个幼儿园读书和在寺贝通津15号的《东方红幼儿园》一样,得有宇宙小超人的能量^_^
七中创办于1888年,由美国南方浸信会传道会初设妇孺班开始,校名培道。在后面的寺贝通津路还有北校区


培正中学也是广州百年名校之一,创办于1889年。1907年始建东山新校,三十年代又在香港、澳门建分校,培正家族“一门八校”分布粤港澳三地


培正小学,每个瓦当都铸有“培正”二字,彰显着它的与众不同,在这上学是件令人开心的事儿。这时节学校还没开学,里外都静悄悄,我还是能想像得出,小朋友们背着书包神采飞扬、欢蹦乱跳上学堂的情景。


东山五大名园:
寺贝通津42-44号隅园(靠近达道路了)

寺贝通津9号还有座基督教东山堂

恤孤院路9号的葵园,原名逵园,因院内种了很多蒲葵树,所以人们都叫他《葵园》了。门楼上嵌刻着1922这几个数字,应该是建园的年份,成了当时来开三大会议的代表们识别的记号。他的对面有块宽敞的场地,是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


新河浦路22号-26号的春园(中共中央机关旧址),1923年4月中共中央从上海迁至广州,4月-9月中央机关以春园为主要办公场所。春园是美国华侨建的一式三幢并列的三层楼房。颇有气派的西式风格,显示出主人别具一格的品味

培正路与培正一横路交界的地方有简园、明园。
简园是南洋烟草公司简氏兄弟所建的别墅。曾被用作德国领事馆

明园是两幢建筑风格、式样都相同的三层红砖西式楼房

新河浦、恤孤院路和寺贝通津一带,有600多幢中西结合的红砖清水外墙、柚木门窗的小洋楼。从这些建筑中可看到当年的东山少爷是如何地在军、政界中叱咤风云的了。这是我顺路拍的几张


在龟岗大马路靠新河浦路那头是3路公交车终点站,在T字路的三个角的空地建了个《东山少爷公园》,置放了一些牌牌,简单介绍了东山少爷的出处。公园小小的,闲坐的人不少。

从新河浦路过河直走是合群西路,就是“羊城八景”之一的“东湖春晓”《东山湖公园》了,不要门票。东山湖公园建于1958年。

标志性建筑是九曲桥

从龟岗大马路左转是庙前西街,路面跟龟岗大马路一样,很奢华地铺满了彩色地砖,这条路,我梦里也到过,梦里有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快意。

走在东山的这些个马路上,“宁静致远,定能生慧”,我脑子里就冒出了这样的词,是不是有点乱七八糟的不搭界?但是我确实就是这样想了,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