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正门在先烈中路79号。是羊城八景之一的“黄花浩气”
墓园坐北朝南,建筑雄伟大气,牌坊式大门上的“浩气长存”是孙中山先生题的字。


七十二烈士墓是纪念在1911年4月27日(农历辛亥年3月29日)下午5时30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由黄兴、赵声指挥,以同盟会会员、爱国学生、爱国华侨、工农敢死队组成的起义队伍,为实现推翻满清皇朝,为民族解放和人民的自由幸福,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攻打清朝两广总督府,浴血奋战、壮烈成仁。
血战一昼夜,起义失败,黄兴负伤逃回香港,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100多人壮烈牺牲,死难的同盟会会员有名可考者86人,其中72人的遗骸由同盟会会员潘达微以自己的房屋作抵押,购得墓地出面收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潘达微并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这次起义因而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英烈被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黄花就是菊花,代表了思念、品质高洁
墓亭上的字《七十二烈士之墓》也是孙中山先生题的,墓亭后面是纪功坊,上半部以七十二块花岗石砌成金字塔形,顶上是高举火炬的自由女神像,坊额镌刻着章太炎书写的“缔造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自由女神像的位置因年代等关系曾经放过圆球、火炬


这棵树是孙中山先生在1912年首次大祭七十二烈士时亲手种植,当时种植了4株,现在就剩这一棵了,倍感珍贵。

潘达微先生(1880-1929),广东番禺人(今广州海珠区,甲午海战英雄邓世昌也是番禺人),“3.29”起义失败后,是他以记者身份,冒险奔走,终于以善堂名义收敛起义烈士遗骸72具,营葬于黄花岗。1929年在香港病逝,50年代迁葬黄花岗。潘达微先生墓碑后的那棵大树就是孙中山先生植的树。

黄花岗内除了七十二烈士墓,还有辛亥革命烈士墓区,在这下葬的大多是由孙中山先生特许在这里下葬的,这些人或是生前拥戴孙中山、或是为反对南北军阀而牺牲于战场上...,他们是:邓仲元、杨逸仙、范鸿泰、史坚如...,都有独立的墓穴

桥两旁有两水池,叫默池。默池正面处在主墓道中,是瞻仰、拜祭先烈们的必经之路,走上这座拱桥,由于斜坡的关系,人们便会自然而然地把头低下,就像在低头悼念哀思。设计得蛮精巧的

在默池前面的大树是当时的参议院院长林森所植,是他向海外华侨筹款建的纪功坊

龙柱,在路两旁各有一根,是用著名的连州青石雕刻而成,高三米,柱身为倒卷的青龙,柱底为鲤鱼跃龙门,这对龙柱体现了先烈们为中华民族腾飞而奋斗的磅礴气势。

碑廊,各书有《七十二烈士千古》、《自由不死》、《崇拜英雄》、《自由之魂》等

过了碑廊,是七十二烈士墓的另一个门《红铁门》,出去就是新大新百货公司

七十二位烈士的姓名籍贯:
广东人:徐佩旒,徐礼明,徐日培,徐广滔,徐临端,徐茂燎,徐松根,徐满凌,徐昭良,徐培添,徐保生,徐廉辉,徐容九,徐进照,徐褶成,徐应安,李柄辉,李晚,李文楷,李文甫,李雁南,陈春,陈潮,陈文褒,罗仲霍,罗坤,庞雄,周华,游寿,江继复,郭继枚,劳培,杜凤书,余东雄,马侣,黄鹤鸣,饶辅廷,张学铨,周增,林修明
福建人:方声洞,冯超骧,罗乃琳,卓秋元,黄忠炳,王灿登,胡应升,林觉民,林西惠,林尹民,林文,林时爽,刘六符,刘元栋,魏金龙,陈可钧,陈更新,陈与焱,陈清畴,陈发炎
广西人:韦树模,韦荣初,韦统淮,韦统钤,李德山,林盛初
四川人:秦炳,喻培伦,饶国梁

如果我没搞错,位于北京路广卫路的广东财政厅(财厅)的楼就是当年烈士们攻打的两广总督府。我记得在公交车上的电视上看到过这一段,但寻遍网上都没找到

七十二烈士墓不用门票,游人蛮多的,更多的是附近的居民
广州是座英雄城,除了这座七十二烈士墓,还有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十九路军陵园,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