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广州游记

广州游记

广州光孝寺

民谚云:“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光孝寺是岭南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广的佛教名刹。该寺最初是西汉南越王赵佗(22O一265)玄孙赵建德的住宅。三国时吴国都尉虞翻因忠谏吴王被贬广州,住在此地,并在此扩建住宅讲学,称为“虞苑”,又因苑中多植诃子树,又称“诃林”。虞翻死后,家人把住宅改为庙宇,命名“制止寺”。 到了东晋,印度名僧昙摩耶舍来穗传播佛教,在此修建了一座五间的大雄宝殿,改寺名为“王苑朝廷寺”,又叫“王园寺”。初唐时改名为“法性老”。南宋初年又改名为“报恩广孝寺”,之后又将“广”字改为“光”字,遂定名“报恩广孝禅寺”,简称“光孝寺”,寺名一直沿用至今。


光孝寺的匾额“光孝禅寺”是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宪宗朱见深赐的,诃林两字也自明万历年间。由于光孝寺建寺历史悠久,1800余年,又与禅、净、律、密等佛教各宗派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故被尊为禅宗明庭,“禅教遍寰中,兹为最初福地;祗园开岭表,此是第一名山。”
 历史上曾有多位名僧来此传教译经,最早来此译经的僧人是东晋时来华的古印度的昙摩耶舍;南朝刘宋永初元年(400年),印度梵僧求那跋陀罗又在此设戒坛,立道场,为僧徒传律授戒;梁天监元年(502年),印度和尚智药三藏来此讲演经法,还把带来的菩提树植于寺内,据说中国的菩提树多从此树移栽;梁普通八年(527年),菩提达摩携带释迦的衣钵到达广州,也曾在此传授禅宗的学说;禅宗六祖惠能曾在此作过著名的“风幡论辩”,并在此削发,成为佛教禅宗南派的领袖。


光孝寺内,庭园广阔,古木参天,殿宇棋布,文物众多。有东晋的大雄宝殿,南朝达摩开凿的洗钵泉,唐六祖的瘗(音亦)发塔,密乘之陀罗尼石经幢,南汉铸造的千佛铁塔,宋时修建的伽蓝殿、六祖殿、碑刻等。  
 大雄宝殿是光孝寺最主要的建筑,构筑在高高的台基上,钟、鼓二楼分建在殿之左右。殿内供奉"华严三圣”。钟楼为地藏殿,鼓楼为伽蓝殿。

  瘗发塔高7.8米,呈八角形,七层,每层有八个神龛。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六祖慧能在菩提树下剃发为僧后,当时的住持法师印宗把慧能的头发埋在这里。后建塔以资纪念。寺内东西铁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两座铁塔。其中西铁塔建于五代南汉大宝六年(963),比东铁塔早建4年。该塔是南汉皇帝刘鋹的太监龚澄枢与他的女弟子邓氏三十三娘联名铸造,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抗战期间因房屋倒塌,压崩了四层,今仅存三层。东塔铸于五代南汉大宝十年(967),以南汉主刘鋹的名字铸造的,四方形,共七层,塔高7.69米,塔基为石刻须弥座。塔身上铸有900余个佛龛,每龛都有小佛像,工艺精致。初成时全身贴金,有“涂金千佛塔”之称。
 六祖惠能的故事想必大家知道。据传南朝天监元年(502)智药从天竺携来菩提树苗种于本寺,中国他处菩提树都是从此分植出去,并预言“吾过后170年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受戒开演上乘,度无量众生。”当年,惠能从五祖弘忍那里继承了衣钵(袈裟),却遭到了以神秀为首的师弟兄们的妒忌,而遭追杀。惠能一路南下,回到故乡后隐姓埋名,一晃16年。直到唐高宗上元三年,惠能听说广州光孝寺来了大法师印宗,遂来到这里。676年有一天夜晚,印宗法师正在讲经,惠能悄悄地进去恭听。忽然吹来一阵大风,悬挂在大殿的佛幡被吹得左右摇动,弟子们议论纷纷。“风动耶?幡动耶?”惠能大师说,“非风动,也非幡动,仁者心动。”惊动了印宗法师,见惠能语出不凡,便邀请他入室详细询问。惠能这才将珍藏了16年的袈裟和圣钵出示,印完这才知道,原来他就是人们追寻了16年的六祖。那天是正月初八。正月十五元宵节,印宗法师在光孝寺大雄宝殿后面的一棵菩提树下,给惠能削发受戒,在场的有当时国内的十大高僧。后来人们将惠能的头发埋地处,盖一塔,名叫“瘗发塔”。从此,光孝寺因此而名扬天下。惠能公开成为禅宗南派领袖之后,转至韶关的南华寺开坛传法36年。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