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广州游记

广州游记

广州六榕寺

“光孝以树传,净慧以塔显”,广州禅宗丛林,六榕寺以花塔著称,也因苏东坡的题词而享有盛名。净慧则是六榕寺的别称。


六榕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三年(537年),初名宝庄严寺。梁武帝的母舅昙裕法师,当年从南京携带来自柬埔寨的佛舍利到广州。当时广州刺史萧裕为了迎接这一佛宝,特意修建了这个寺院——宝庄严寺,还修建了一座塔来供奉佛舍利。

南汉时宝庄严寺改名为长寿寺、宋初寺。塔均毁于火,北宋端拱二年(989年)重修寺院,更名净慧寺。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重修宝塔,下瘗佛牙舍利,龛藏贤劫千佛像,故更名为千佛塔。北来元符三年(1100年),大文学家苏东坡由海南贬所北归,路经广州到该寺游玩时,应寺中僧人道琮之请为寺题字,他见寺内六株榕树绿荫如盖,盘根错节,气势不凡,即欣然书下“六榕”二字,后人敬重苏东坡遗墨,将“六榕”刻字造一木匾悬挂于寺门之上,又于永乐九年(1411年)将净慧寺改称六榕寺,舍利塔称六榕塔,又名花塔。

六榕寺山门前门楣上悬挂的“六榕”二字牌匾,是苏东坡所书。门两边的楹联是“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是民国初年顺德文人岑学侣撰写的。这里有一段典故:公元675年的12月,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刚刚在南昌滕王阁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脸炙人口的千古绝句之后,南下省亲来到广州,受寺内和尚邀请,参观并写下了《宝庄严寺舍利塔碑》。这篇碑文当然是写得十分好的。因而:“一塔有碑留博士”中的“博士”是指王勃,纪念他为舍利塔撰写的碑文;而“六榕无树记东坡”则是岑学侣来的时候,六株榕树已经没有,只有苏东坡当年题写的匾额依然风采犹存。
六榕寺的建筑布局比较特别,花塔位于庭园中央,且在大雄宝殿的正前方。这保留了古印度早期佛寺以塔为中心的建筑风格,在中国大多寺庙中较为少见。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寺庙建造有了变化,多数以大雄宝殿为中心,佛塔则建在中轴线的旁边了。大雄宝殿内供奉清康熙二年(1663年)黄铜精铸的三尊大佛像,佛各高6米,重10吨,是广东省现存最大的古代铜像。


北宋端拱二年(989年)重修时,寺内供奉禅宗六祖慧能,因此改名为净慧寺。现存的六祖堂内,供奉着当年以紫铜铸造的六祖慧能铜像,高1.8米,重约一千公斤。现在六榕寺保存下来的最有特色的建筑是花塔。它原名宝庄严寺舍利塔,与宝严寺一起兴建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三年(537年)。此后历代都有重修,近年又加以整修,仍保存着宋代建筑风格。花塔的平面呈八角形,外观9层,内设暗层8层,共17层。它是一座仿楼阁式的穿壁绕平座结构的砖木塔,塔高57.6米,是岭南地区现存最高的宋代古塔。塔刹为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铸。铜质刹柱身上有1023尊浮雕小佛,还有彩云缭绕的天宫宝塔图。千佛铜铸连同顶上的火焰宝珠、双龙宝珠、九霄盘、覆盘以及八根铁链等各种构件,重是超过5吨。塔外观九层,每层皆有暗层,内里共十七层,暗层作上下之用,明层只作过道通风。花塔是花城广州市内现存的最古建筑,也是广州市历史悠久的见证。
前任方丈云峰(已圆寂)墨宝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