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故里——遂宁灵泉寺游记

在遂宁,与广德寺同样享有盛名的,是与之隔江相望的灵泉寺。始建于隋开皇年间,后于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重建的灵泉寺,历经千年风雨,积淀下浑厚的历史与文化,不溢不涸的清泉依然碧色甘甜。
在灵泉山,灵泉寺,无论何处你都能见到与“三”有关的事物,传说中观音有三姐妹,大姐于广德市修行,二姐在灵泉寺修行,而老三则到了南海的普陀。或许,她们小时候也常常在灵泉山玩耍吧,要不,这里怎会留下那么多她们的痕迹?

同根的三姐妹,同根的三棵树,挺拔青翠,郁郁苍苍。

这里的三口井从表面上看去,除了形状不同外并没有什么特别,但当你凑到井口仔细往里看,却立刻会发现它的惊异之处。三口井相隔不过两三米远,其井内水平面的高度却各不相同。六边形的井内,水平面距进口仅四五米左右,方形井内,水平面与井口距离则达到了十米左右,而圆井内水与地面的落差达至少超过十五米。其中的奥秘不得而知,只是有传说是代表了观音三姐妹各自不同的修为。


而这棵高大的乔木,原本由三种不同的树自然合抱为一,但可惜的是,其中一种已于数年前死去,于是,又有人说,这是因为三姐妹中的老三去了南海的缘故。

而此处的边体三姐妹,被唤作观音柏,挂满了虔诚人们或抛,或挂,或拴上的红布。其实,只要佛在心中,佛便在心。

建于山顶的观音阁,气势宏伟。当我抬头第一眼望去的时候,仿佛看见万道佛光冲天而起。阁楼可拾阶而上,登至最高处,遂宁全景便展现眼前。

阁内十米高的观音塑像,金碧辉煌,神态逼真,所有参拜者均需仰而视之。
泉泉泉泉,
泉泉泉,
古往今来不计年,
玉斧劈开天地髓,
金钩钓出老龙涎。
东坡学士所描绘的老龙涎,便来自这口井中,而这井竟然位于山顶大殿内的佛龛下!!不知何故,无论我怎么拍,图片都很模糊,不能清晰的反映出井的微妙,或许,这就是天意吧!
梵音寺位于半山间,它的身旁有一棵高大的乔木被称作菩提树,原本想拍下来给大家瞧瞧,举起相机,却突然有声音自远处传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难道不是吗?若一棵桑树,被千百万人指作菩提树,或许在植物志中,便会落下“此树又名菩提树”的记录吧!
灵泉寺虽非钦定的皇家禅院,仅看这雕龙的院门仍可知该寺曾受多代君王的重视,否则明朝贤相张鹏融又怎会留下:“千载灵泉古道扬,唐朝名胜冠诸方,云龙野树藏山寺,风送霜种到德阳,石佛阶前秋月冷,残碑下稻花香,霞杼直上高峰顶,万里睛空望帝川”的名句?
苍劲的虬枝伸向蔚兰的天空,默默地述说着千百年的过往,无论叶落飘零,无论繁枝结错,不曾改变的永远是日与月的交替。
或许,真的是在灵山,就连这里的树根也颇具灵性。
山下卖香火的老人,年纪均在七十以上,却个个耳聪目明,反应敏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植被覆盖面积达到85%以上的灵山圣水的滋润下,也许要到一百岁才能称作古来稀了吧!
暮色悄悄将我们围绕,一天的行程也许太过匆忙,但四处流淌的香甜空气,将疲劳不着痕迹的擦去,只留下了满身的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