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南充游记

南充游记

四川阆中贡院

校庆期间有幸和大学同学来到四川阆中旅游,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参观阆中贡院的情况。

游客们到阆中古城都会在入口处的“状元坊”前凝目观看,惊叹阆中无愧是钟灵毓秀的风水宝地,竟然出了两对兄弟状元,唐代兄弟状元尹枢、尹极;宋代兄弟状元陈尧叟、陈尧咨。

阆中是个“状元窝子”,历史上四川出了19名状元,而阆中就独出4名,又出自两家兄弟,千百年传为美谈。

阆中贡院在四川阆中古城内学道街,“贡院”又叫“考棚”,阆中贡院是清朝乡试的地方,所以又叫“清代考棚”,是川北道贡院的俗称。

阆中贡院进大门便是“龙门”。原将会试考中称为“登龙门”,后民间将科举中试都称为“鲤鱼跃龙门”,喻考中便可以成“龙”了。所以贡院都设龙门。

宋人有歌鼓励士子:“稳跳龙门三级水,天意令吾先送喜”。明代杨柔胜诗更表达了士子心态:“才吞八斗气轩昂,一跃龙门姓字香”。

阆中贡院是全国罕见的一座保存较完好的古代贡院。 

科举制度是封建王朝分科考试选拔文武官员后备人才的一种制度。明清时,阆中代行四川临时省会10年,在这里共举行乡试四科。顺治九年(1652年),因全川未靖,四川省省会暂驻阆中,并在此举行了甲午、丁酉、庚子三科考试,贡院即是当时的考场。

省会迁徙后,阆中贡院考棚又作县试、府试场所至废除科举制度。

阆中贡院为清嘉靖年间所重建的,原由山门、廊道、考房、大殿、二殿、后殿和考生宿房组成。现存有卷棚式廊道,纵横共长50多米,廊道两旁的木栏上带有飞仙椅。左右有两排考室,各室相隔,饰以雕花。至今保护较好,是全国仅存的两处考棚之一。阆中贡院因龙门与至公堂之间距离较短,建十字廊道,两旁置木椅,俗称“旱船”。未考试时可供人们坐下休息。

进龙门通过长长的廊道便是贡院的大堂--至公堂。

至公,即最公正,极公正。科举时代对主考官常敬称为“至公”,谓其大公无私。至公堂便是主考偕同监临、学政坐堂的地方,是贡院考区的核心。规模大的贡院,在至公堂上面还有至公楼,是考官居高观看诸生考试的楼台。阆中贡院规模较小至公堂上未建楼。

至公堂东西两侧建有廨厅,是外帘官办公处。分别有监试厅、提调堂、外收掌所,弥封所,誊录所等。工作人员既在这里办公,也在这里住宿。

龙门与至公堂之间建明远楼,考试时,巡查官登楼眺望,居高临下,监视考场,提防作弊。

至公堂内进有门,经一狭窄空间的短廊道便是内龙门。考试时,内龙门由监临封锁,门外挂帘。帘外即至公堂以南考区,是士子考试和外帘官活动的区域。帘下有兵丁把守,除专职人员在监护下送卷箱入内,严禁任何人出入。

号房又称号舍、考舍、号子。这些号房供考生答卷并居住。每排以千字文“天地玄黄......”编列号数。

号房每间高六尺、深四尺、宽三尺,无门。

墙上有砖缝滑槽,嵌入可滑动的高低木板,称为“号板”。高板为桌,低板为凳。

士子坐低板而伏在高板上答卷。抽下高板与低板镶连起来,即可作床睡觉。

清朝定制,乡试、会试都要考三场共九天,均以初九为首场,十二为二场,十五为三场。正场的前一天(即初八、十一、十四)在贡院大门点名入场,后一日(即初十、十三、十六)交卷出场。每场寅正点名,日落终止。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那时的考生是非常辛苦的,一连几天都不能离开号房,吃喝拉撒睡全部在这个狭小的空间。

明清两代参加乡试、会试、殿试三个等级考试,都必须具有规定的参试资格。进省城贡院参加乡试非常不容易,要取得乡试资格既复杂又艰难!只有成绩优秀的“秀才”才准予参加乡试。只有在会试中考取的贡士才有资格参加皇宫殿试。只有在省级乡试中考取的的举人,才有资格上京城参加礼部会试。

朝廷规定“娼优皂隶之家、与居父母丧者,不得参加科举考试”,所以最基层的县考也同样要求严格把关。须以同考五人连保。

    科举考试是绝不容许作弊的!入场搜检非常严格,“皆穿折缝衣服,单层鞋袜,止带篮筐、小凳、食物、笔砚等项”,其余别物,一律不许携带。但是防不胜防,屡禁不止,还是有士子将答题抄录在衣服、裤子上。

一经查出,考官和士子等有关人员一律重罚!甚至还斩于街头暴尸!

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古时的功名:

明清时,对乡试录取的举人称为“孝廉”;

科第:就是科甲、科名,亦指举人、进士的出身;

秀才:本意为优异的才能,后逐渐成为对一般读书人的泛称;

贡举:古时官吏向君主举荐人员,泛称贡举。其名始于西汉,后世指科举制度为贡举;

举子:被举应试的士子;唐代以后,经过一定的考核程序(唐宋州、县的考试,明清的童试)合格,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考生;

解元:唐制,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称地方科举考试(明清为乡试)第一名为解元。金代曾泛指读书人为解元;

贡士:古代向最高统治者荐举人才制度。清代,会试考中者称为贡士,殿试赐出身为进士;

会元:科举制度中,会试是聚集各省举人到京会考的专称。元,第一的意思。因而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元;

探花:南宋专指进士第三名;明、清更成为殿试一甲第三名的专称;

榜眼:科举制度中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宋朝时,第二名,第三名均称榜眼,意指榜中之双眼。后始已专指第二名,而以第三名为探花;

状头:即状元,名起于唐代。

状元: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北宋以后,殿试一甲第一名为状元,亦别称“殿元”。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为科名中最高荣誉。

参观阆中贡院了解到科举考试的历史,也体会到“状元”这个称号来之不易!需过五关斩六将方可荣登状元之宝座!状元是中国古代科举从千千万万读书人中层层考选出来的“顶尖”人才,是科举制度造就的“明星”。中状元是历代读书人的最高理想。直到废除科举百年之后的今天,提起状元大家还是那么肃然起敬,状元已经不止是一个历史概念,争当状元和奥运会争夺金牌一样,成为了拼搏进取,奋争第一的代名词。

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科举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难怪西方学者认为:科举制度可以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并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最重要的贡献。还有西方学者认为,科举是“中国赠与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是超过物质领域中四大发明的中国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还有很多内容就不赘述了,请有机会去四川阆中的朋友自己去看看,非常有看头哦!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