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皇泽寺——中国唯一女皇武则天祀庙
广元古称利州,唐代初年镇守利州的利州太守姓武,他的身世大名世人一般都不会记得,但他在利州生了一个女儿,而这个小女子日后被选秀进宫,则成为闻名世界,流芳千古的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到广元必到皇泽寺。
位于广元城西嘉陵江畔的乌龙山下,有一座气势宏大,殿宇轩昂,身价非凡的寺庙,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御敕”建造的女皇祀庙——皇泽寺。
皇泽寺是1961年由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次携小女及白月来皇泽寺,已是我第三次来这里参观,原来记忆中近邻寺前的宝成铁路没有了,据导游小姐说是为了恢复皇泽寺及其附近的环境,铁路已经改线了。寺前临滨江路修了一个很大的广场,供停车和游客驻足饱览江对岸的广元城市风貌和凤凰山。


游客慕名来皇泽寺,不仅是要看看这个女皇的真容,而且当人们走进广元皇泽寺,就仿佛走进了一座历史的迷宫,艺术的殿堂……
皇泽寺内现保留有则天殿、中心柱窟、大佛楼、小南海、吕祖阁、五佛亭、望江楼,新建有女皇山庄,宋代墓室浮雕墙,《蚕桑十二事图》碑。
皇泽寺内保存的历代开凿的摩崖石刻造像及其碑刻,不仅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而且有极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更被专家们誉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则天殿是皇泽寺的主殿。

与一般“民办”寺庙不同,皇泽寺这座由女皇御敕建造的“官办”寺庙内没有“大雄宝殿”。正殿则天殿内立一尊“武后真容”石刻像。是武则天晚年之像。虽俨然佛家装束,却颇具人神兼备之气。
史载:少年武则天花容月貌,进宫后由“才人”,“昭仪”而“皇后”。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登上“皇帝”宝座,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改国号为周。那一年,武 则天已是67岁的老妇。公元705年,则天还周于唐,中宗继位。当年11月26日,武则天与世长辞,临终前留下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故石像也是照她晚年画像雕凿而成的。


据导游介绍:皇泽寺始建于后蜀广政二十二年(公元959年),民间传说武则天死而为神,给她建庙命名“皇泽”,是祈望“在天之灵”能泽被乡梓,因而祀庙内一直供奉她的真容,而且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三都要举行盛大庙会,广元人民要去皇泽寺前乌龙潭一带划舟竞渡、游河湾纪念武后生日。

古代中国凡历经大事要事均刻碑石纪要。因此观碑文可知历史事件。
在皇泽寺,有两通看似平常,但却十分难得的碑石,这便是后蜀王孟知祥(孟昶)广政22年(公元959年)所刻的《广政碑》和清乾隆(公元1286年)广元路总管府总事王世明立石的《广元府记碑》。
导游给我们讲解道:原广元皇泽寺建筑规模宏大。1954年修筑宝成铁路时,路基从皇泽寺建筑群中心通过,拆毁了许多寺庙古建筑,在开挖路基时,从废墟中发现并出土了《广政碑》。碑文为“利州都督府皇泽寺唐则天皇后武氏新庙记”。这通碑文,新旧《广元县志》都无刊载。碑文凡二十九行,行存二十六至二十七字,可惜下截残缺,约缺十字左右,文中凡遇“天后”或“后”字必抬头顶格,遇敬语则空三格,对武后备至尊崇。重修新庙的年代距武后之死仅二百五十四年。这碑与唐李商隐《利州江潭作》一诗是郭沫若老考证武则天生于广元的重要依据之史料实物。足见此碑价值非凡也。


另一通碑为《广元府记碑》。碑高2。6米,宽1。38米,厚0。24米。原碑存于旧县衙原址,1974年10月移入皇泽寺保存。
大佛楼又叫大佛石窟。

导游讲大佛楼原本无楼,是则天殿侧依山摩崖造像石窟。该楼初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后因年久失修已坍塌。现所见之楼,系1980年国家文物局拨款所建之新楼;由著名书法家李半黎先生题书“大佛楼”三字匾额于楼上,故习称“大佛楼”了。

大佛楼,位于中心石窟之上。窟高7米,宽5米,深3.8米。这是一龛中国盛唐时期的摩崖石刻造像作品,正中释迦牟尼大佛高约6米,庄严肃穆,气魄雄伟,左右两侧弟子和力士个个雕刻逼真,栩栩如生。大佛背后刻有“天龙八部”,在变化多端的彩云中若隐若现,十分生动。主佛阿弥陀佛,立于莲台之上,左手曲举胸前,右手施无畏印,体态雄健魁伟,表情庄严肃穆。叹“文革”劫难,其手指分明断指又植。令吾辈痛惜哉。主佛左右侍立迦叶、阿傩二弟子。迦叶袒右肩,左手执香炉,右手握拳下垂;阿傩左手捻串珠,右手上举,拇指中指相并。外侧观音,大势至二位菩萨,也都刻得眉目清秀,端庄慈祥。左右护法、金刚、力士等造像,惜风雨剥蚀,已面目难辨,但所见一肢一臂,仍旧雄姿英发,形态不凡。

这座石窟内刻有一“供养人”像,在全国“佛界”中再也找不出相同的面孔。他身着官服,头戴唐制双翅官帽,双手合掌跪于佛前虔诚祷告,在大佛足下,显得卑微而又渺小。导游介绍说:据张大千老先生考证认为,此“供养人”应为被废后的唐中宗李显,因希求复帝,以取悦母后,正为其母祈祷之。另一说法为章怀太子李贤。因李贤曾令范晔诠译《后汉书》,有影射皇权旁落之嫌而得罪于武则天,被废为庶人;后令李贤监造“皇泽寺”时,令石工将自己的像雕于大佛脚下以示忏悔请罪。

在皇泽寺馆藏文物中,一组宋墓浮雕石刻无疑是我国宋代石刻艺术中的珍品。
导游小姐介绍说:这批于1974—1980年间从广元城四周坝子宋墓中出土的浮雕石刻共24块。每块长2米,宽0。8米,均系本地黄砂岩石刻成。根据墓内清理出来的买地卷记载:制作年代当为南宋时期,最晚的一座宋墓距今已有780余年了。如今经过文物工作者精心修葺后,镶嵌在总长28米,高4米,厚0。8米的照壁上。分成《四宿神兽图》、《戏剧演出图》、《大典演奏图》、《男女武士图》、《孝行故事图》、《墓主生活图》、《花卉图》等七大类。供游人观赏。
《蚕桑十二事图》碑

站在象连环画样的《蚕桑十二事图》碑前,导游小姐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动听的历史故事:清代嘉庆年间,广元有一县今名曾逢吉。此人乃湖北京山人氏,举人出身,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以军功授昭化县令。赴任后深入民间探索富民之道,号召县民植桑养蚕,颇有政绩。逐渐得出植桑养蚕致富之理。四年后调任广元县令,仍一如既往地倡导栽桑养蚕,并对全县每株桑树遂一造册登记,颁行只能增植,缺一补一,严禁砍伐的县规。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广元县境内所有道路两旁皆桑树成荫,绿色夹道。清道光七(公元1827)年,曾逢吉升任松潘知州,临行前,赶绘了这套极似连环画的石刻《蚕桑十二图》碑,告诫当地百姓及继任县令不要荒废了植桑养蚕造福百姓的事业。


《蚕桑十二事图》碑高1。3米,全长5。8米。首图绘着嫘祖依马小憩,一只蚕虫在一株桑枝上悬丝坠向嫘祖头顶的画面,此图取材于嫘祖与白马的传说。传说上古时代,嫘祖之父是一部落酋长,不幸在一次外出狩猎中与外敌发生战斗,酋长战败被俘;嫘祖得知消息后万分着急,便召集部落众人商计救父之策,并当众许下诺言,谁救回嫘父者,她当嫁他为妻。部众均无良谋。然而酋长家的大白马闻言,却长啸一声脱缰而去,傍晚时分驮回了嫘父。可在以后的几天里,白马不吃不喝,嫘父甚怪。问之众人,嫘祖遂谈及许诺救父配婚之语。嫘父闻言大怒,说:“人畜焉能配婚?”遂斩杀白马,剥皮曝晒于烈日之下。可刚将马皮晒出,突然狂风徒起,马皮与嫘祖被一同卷上天空,尔后一声雷响,嫘祖化为一只蚕虫,悠然从天上悬丝而下,而埋入土中的白马骨骼渐渐长出一株大树,蚕虫悬挂树上,以叶为食,吐丝作茧。这树后人叫它伤心树或桑树,寓意着嫘祖那一段伤心的往事。

蚕桑十二事图碑中《选桑椹》、《种桑》、《树桑》、《条桑》四图,展现了我国清代培植桑树的情景。这些办法仍在今天的植桑活动中被采用着。此外《窝种》《种蚕》《喂蚕》《起眠》《上簇》《分茧》《腌蚕》《缫丝》八图,一一展现了清代人养蚕、缫丝、纺织的全过程。这组石刻图碑的拓片被前国家纺织部和上海丝绸博物馆拓片收藏,成为我国十分珍贵的史料实物和古代科普创作艺术瑰宝。
摩崖石刻造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