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太蓬山,秀美营山城”

魅力营山,爱我营山。各位网友:朗水扬波传喜讯,绥山点头迎佳宾,淳朴而好客的93万营山人民热情地问候您,热烈地欢迎您! 秀美营山,魅力营山,历史悠久,置县1400余年。远古先民,生生不息,名人志士,高举义旗,许世友跃马营山,传播真理,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5900多名热血青年参加了红军.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革命先烈在这块美丽富饶的营山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欢迎各位朋友到人间仙境——太蓬山作客
赞 蓬 山
速造玉梯登蓝天
朝阳透明看大千
还存炎黄子孙情
遍地英雄游名山
营山县位于四川东北部,距成都约300公里,从成都出发经成南高速公路,大约3个半小时就能到达。

营山——太蓬山
营山境内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四野遍布,奇峰仙窟,神奇迷离,尤其是古老而充满神秘色彩的太蓬山最为引人注目。太蓬山古时叫做大蓬山,又名绥山,自隋唐以来便与峨眉齐名,始称“蜀北名山”。在隋朝的中国地图上已标有“太蓬山”。太蓬山位居营山十景之首,又因其山势奇特,峰峦叠障,云烟袅袅,状若蓬莱,故又享有“太蓬仙境”之美誉。
太蓬山除了有秀美的自然风光外,还遗有古刹五座和自唐代以来数以百计的摩崖石刻造像。在悬崖绝壁上或幽静丛林中,与题龛造像融为一体的洞府迭出。在这些从多的洞府中,尤以透明岩最为著名。
透明岩 它是太蓬山的主要景点之一。这里山势奇峭,风光独特,历代许多墨客骚人都曾在此留题作赋。在透明岩北端石壁也就是入口处有唐代知事任惠琳隶书的“透明岩”三个石刻大字,至今犹存。透明岩有两大特点:一是它有一个巨大的穿岩石穴,径直穿过山腹,长约数十米,两端透明,一眼望穿,洞自西透东,西边为一深壑,东面出口约1.5米下即系绝壁,在此视野开阔,可远及百里外的城郭田畴和俯视山前晶莹明澈的消水河,但早晚却又不同,一派清幽之感,“透明岩”也因此而得名。在洞口的石壁上刻有一副对联“有门无门是为佛门,是洞非洞自成仙洞”,寓意释道都可在此兼修。洞高三公尺左右,洞内广阔,洞前有两个双龙池,山泉经岩隙注入池内,变幻为黄黑二水,泾渭分明,终年不涸。由于洞穴相连,前后贯通,又名穿岩洞。相传周成王时葛由等十二人在此飞升,留下了“飞仙桥”的胜迹。它的另一特点是环岩四壁全为各种石刻,主要有摩岩造像、佛教经典、碑记、诗词、游记等。其中,唐宋时期的摩岩造像有56龛,又有长约600米,面积200米的历代摩崖石刻63幅,其中唐代8幅,五代1幅,宋代35幅,元代2幅,明代7幅,清代8幅,民国2幅。题刻的仅几厘米。在众多的石刻题记中,以楷书最多,字径最大的1.2米,最小的仅几厘米。在众多的石刻题记中,最能引起史学家和游人兴趣的当属唐代石刻《安禄山题龛》。石刻全文如下:
大唐先天二年岁在辛丑七月朔十五日,****安禄山稽首和南尽虚空、遍法界、常住一切诸佛。但****业缘五浊,受荫阎浮,恒为二坚相摧,四蛇所过,加以法王垂泽,梵帝流恩,伏闻大圣大慈,能救众生之苦,真实不虚,遂发微心,于此蓬山,敬造弥勒像龛一铺。合家心愿,上为帝王人王,七代父母,下及法界苍生,普同供养·谨白。
据说《安禄山题龛》是当年在马嵬假死还魂的杨贵妃归隐太蓬山后,为情人安禄山祈福所造的,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史学家们作出了这样的分析:
1、从石刻的遣词造句及避讳等,说明它是唐代石刻。然而,考先天二年的干支,《二十史朔闰表》作癸丑而不是辛丑,“七月朔十五日”朔前应刻有干支,如治平寺王必成题字云:“大隋大业七年辛未七月甲申朔”。比丘尼净明造像云:“武德八年岁次乙酉正月丙申朔十五日”皆其例。可是,此石刻朔日却缺少干支。因此,从所刻岁次的干支有误,又缺书朔日干支,即可看出它不是先天二年刻的,乃是事隔若干年后所刻,因而才会弄错年岁干支和不知朔日干支,导致了错落。故这一石刻,实为唐代倒填年月的石刻。那为何刻此龛的人会故意倒填年月呢?想必这与此人不敢暴露身份有很大关系。
2、我们从碑文上可看到刻这个题龛的人所造的是弥勒像,而弥勒像是未来佛的意思,在南北朝时,社会上已有“新佛出世,除去旧魔”的说法。新佛就是指弥勒佛,说明一开始弥勒就以反叛的身份出现,所以自那时起,造反者多以弥勒来蛊惑煽动人心。此龛所凿弥勒佛,与安禄山的叛逆身份符合,这就充分说明此龛是为安的造反而凿。而凿龛时间,则在安的反兆已萌之后、死亡之前。换言之,此龛是在安禄山造反后所凿,亦即756年凿的。据史称,756年也是安过度肥胖和患眼疾的一年,与石刻的“二坚相摧”符合。以上种种都能说明此龛的确是为安禄山所造。
3、文献上从来就没有安禄山来过四川的记录,他在四川也无党羽和亲属,而且在太蓬山一代自古都没有安姓人家居住,更何况先天二年,安禄山年未10岁,何以会在太蓬山凿龛祈福?因此此龛决非安禄山本人所刻。
既然不是本人所刻,那么,安禄山在天宝后,一致目为叛逆,印象极坏,还会有谁来给他凿龛祈福呢?而这凿龛的人又为何要倒填年月,隐瞒身份?
鉴于题龛上的种种疑点和史学家的大量考证,这个神秘的凿龛人就被锁定在了安禄山的情人杨贵妃身上。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杨贵妃在马嵬假死还魂的说法,而吴宓和孙次舟两位教授也都对杨贵妃的死提出了质疑,其实这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在史料中都曾有过有人死后复苏的记载,可见,死后复苏并非空谈。众所周知,高力士乃玄宗心腹,极懂得主子心意。而唐玄宗迫于形势,才不得不命他充当“杀手”,故高力士“缢杀”贵妃时做了手脚。且贵妃入宫前,曾当过道姑,懂得“太阴炼形术”的玄妙,加有高力士的阴助,乃自闭气而假死,其后伺机复活。据《分门古今类事》卷2引《成都广记》,谓赐贵妃死,“以帛缢之”,“既解帛而气复来”。又云在马嵬事前,曾梦见骑马人对她说:“帝命妃子受益州牧蚕皇后”,益州乃四川成都,这预示贵妃后来将归隐蜀中。又据《夷坚志》丙卷一说,南宋初,四川宣抚副使郑刚中坐镇巴州(今广元市),当他从京西路入蜀上任时,途中入一寺庙,意外地获得了血书《金刚经》,“展示其末,则云‘玉环刺血为皇帝书’”。杨贵妃,小字玉环,这血书《金刚经》不就是她马嵬还魂后,隐遁蜀地,怀念情人的见证么?
至于贵妃为何最终归隐太蓬,一方面是因为这里幽静、隐蔽,另一方面,太蓬山乃道佛同尊之地,有道是“有门无门是为佛门,是洞非洞自成仙洞。”佛教有好生之德,会收留遭难的杨贵妃;况且她原本修道,道家自然要慰留她。如此一来,太蓬山遂成了她归隐的必然之地。杨贵妃极爱安禄山,虽在太蓬避难,但对安却是非常的思念,于是便凿下这座题龛为情人祈福,后来终因年岁已大,积郁成疾,终老于此,《安禄山题龛》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研究杨贵妃终老之地的唯一石刻,是一块极为珍贵的历史瑰宝,具有重要的史学意义和研究价值。
贵妃墓 在太蓬山的杨柳湾有一坐古墓乃“杨氏之墓”,然而此地虽叫杨柳湾,却无一棵杨柳树,从古至今也均无一家杨姓人氏,而且方圆几十里就只有这样一座孤墓,且从未有人来拜祭过墓主,更令人费解的是此墓虽地处荒山却坐北朝南,风水极佳。那么,这墓里到底埋的是什么人?据当地老百姓传言,此墓正是唐朝逃隐至太蓬避难的杨贵妃死后的葬埋之处。这一传说恰好与透明岩边的《安禄山题龛》遥相呼应,引出种种传奇佳话。后经史学家考证,此墓确实乃杨贵妃之墓。从这座墓的外观来看,一点也找不出皇家贵族的痕迹。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象,当年积千般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最终的结局是多么的悲惨与凄凉。

素有“蜀北名山”、“小峨眉”、“仙迹”之称的太蓬山,风景如画,是著名的川北佛教圣地,海拔731米,方圆40余里。
太蓬山,群山环绕,有十二峰,崖高数十丈,溪壑奇秀,两蓬对峙,松木秀茂,浓荫蔽日,幽兰黄花,香满山谷。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昭宗年间,即建有“太蓬寺”三重大殿,气势宏伟大,香火鼎盛。誉为“太蓬仙迹”,列为营山县十景之首。

穿岩洞 ——(透明岩)
太蓬山有大太蓬和小太蓬之分。共三个 游览区、32个景点,以朝阳洞、透明岩和天子读书台最为有名。极目远眺,太蓬十二峰历历在目。从东门沿石梯小道拾级而上,“紫气东来”四个大字迎面而立。于此可闻松涛,可揽松影,回廊曲径,洞府迭出。千佛岩为唐代中期镌刻的密宗摩崖造像,雕刻技艺精湛,佛像排列整齐,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达数百尊之多;透明岩,孔穴相连,故又称“穿岩洞”,又因隋代尔朱真人在此栖身,修道炼丹,又谓“栖身岩”。秀士岩,乃李特微时读书处,俗名“天子读书台”,岩下有石床、石桌凳,环境悠然。经透明岩向东行,传说是12真人成仙之处。透明岩以西数里,有一舍猁塔,为太蓬寺方丈慧性智公墓地,建于清咸丰四年,七级六方的石塔上刻有27幅浮雕,有手持吉祥果的沙弥,有打“莲花落”的艺人,有飞禽走兽,千姿百态,引人入胜。太蓬山现存唐至民国石刻题记39处。

继2000年被评为省级森林公园后,营山县太蓬山目前正加紧申报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被誉为“蜀北名山”的太蓬山,能否借此机会,创建旅游品牌——申报“省保” 太蓬山开发提速。

冲刺“省保” 底气十足
当年万般风流的唐玄宗为讨杨贵妃欢心,专门开出一条通道,从京都长安直达荔枝产地福州,而这条路,就经过营山县太蓬山。更让人称奇的是,杨贵妃在遭遇“马嵬事变”后,并没有上吊自尽,而是顺着送荔枝这条路逃到太蓬山,并得以终老。尽管这只是传说,无从考证,但太蓬山上的一幅唐代石刻《安禄山题龛》,却成了目前我国乃至世界唯一研究杨贵妃终老之地的石刻。
《安禄山题龛》从宋代开始就引起人们的关注,虽然杨贵妃的生死至今尚是谜,但石刻的文物价值却不可低估。在整个太蓬山景区内,像这样的石刻以及题记有60处,上起唐朝,下至民国,向我们展示了7个朝代的文学、书法艺术风格。除了延续了1327年的石刻,被称为“川北小峨眉”太蓬山,还留下很多历史痕迹。千佛岩上数百樽密宗摩崖造像,为唐代中期镌刻,造像雕刻技艺精湛,佛像排列整齐,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孔穴相连的透明岩,因隋代尔朱真人在此栖身,修道炼丹,又谓“栖身岩”;透明岩以西数里的舍利塔,为太蓬寺的方丈慧性智公墓地,建于清咸丰四年,七级六方的石塔上刻有27幅浮雕,有手持吉祥果的沙弥,有打“莲花落”的艺人,有飞禽走兽,千姿百态,引人入胜。
这一处处历史遗迹,不但是研究古代宗教、艺术、文化难得的实物,也让太蓬山申报“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底气十足。据了解,目前营山县文管所正在制作各文物的资料,下月初,省有关部门将到太蓬山进行实地考察,对这些文物作出评估.
“贵妃文化圈”呼之欲出
“申报‘省保’,除了更好地保护文物外,最受益的就是太蓬山旅游了。”9月7日,营山县旅游局局长宋志刚面对记者,谈起太蓬山冲刺“省保”时,显得非常兴奋。太蓬山的旅游开发,最早可以追溯到20年前,1986年,太蓬山被开辟为旅游区,旅游开发从此踏上征程。在2000年被评为省级森林公园后,太蓬山的风景名胜逐渐为外人知晓。如今,借冲刺“省保”的“东风”,太蓬山景区紧锣密鼓地加强了景区建设。按照规划,太蓬山将开发建设60多个景点,以及40个旅游项目,建成川北地区集宗教朝拜、休闲度假、水上娱乐、会议科普、仿古探幽、自然风光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智公长老是个得道高僧,他劝人诸恶莫作,多行善事,常向人讲解因果报应之事。他还精于医术,常治病施药,解除百姓痛苦。他常在西寨门望西天,坐禅诵经。曾见文殊骑狮,普贤骑象,飘然而至,倏忽而杳。乃嘱其徒,卒后埋葬太蓬山西麓,故后来圆寂,乃葬此地。百姓爱戴,护塔至今。
此塔为六方锥体形,4.2米,塔上第三层刻有“舍利塔”三个大字,每字各刻一方,颜体正楷,书法雄秀。在七级六方的佛屠上刻有27幅浮雕图案,有手持吉祥果的释子,有手拿竹板的“莲花落”表演者,还有各种神兽猛禽,千姿百态,惟妙惟肖,引人入胜,历经百年,保存完整,堪称艺术珍品,石塔瑰宝。
舍利塔四周建有石栏围护,塔后削壁处凿有神龛,中刻“恭维普济堂方丈上慧性智公和尚塔”十五个大字,落款为“咸丰四年已月上浣建造”十个小字。龛前刻一联云:“东山应对青狮形,西风譬喻白象身。”横联刻“五蕴空家”四字。
智公舍利塔四面皆危崖奇峰,万木郁葱,夕阳彩翠,风姿绰约。营山县人民政府于1982年10月15日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舍利塔是研究营山佛教发展史的实物资料,也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营山县太蓬山西麓刺沟湾的这座舍利塔,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是为供奉景福寺方丈慧智长老去逝建立的一座墓塔。塔高7层,每层刻有精美的佛像,及花、鸟、兽等图案,造型生动,技艺精湛。塔体为6方锥形体,下大上小,最顶端为球形塔尖,四周用石条围护,至今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