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朵莲花秀千山
千山是东北名山,位于辽宁省鞍山市东南17公里处,素有“南海八千路,辽东第一山”、“南有黄山,北有千山”之誉。景区总面积125平方公里,景区内无峰不奇、无石不峭、无寺不古,历来为游客云集之地。

图 千山风光
记得第一次来千山是在大学实习期间,学校组织即将毕业的学生到鞍山实习,当时可供选择的地方有几处,因鞍山毗邻千山,各班为此而展开了“争夺战”,最终我们班胜出,大家兴高采烈地前往鞍山。那一次的千山之行就给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记忆。本次恰逢“十一”长假,又约上三、五好友,驱车重去千山。

图 千山大有深山隐寺的韵味
通往千山的道路早已今非昔比,尘土飞扬的乡村土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洁、宽敞的柏油路面,路两侧桃红柳绿,绿树成荫。行不多时就看到了费孝通所题的写有“南有黄山,北有千山”几个大字的广告牌立于路边,转眼之间一座秀丽的大门已伫立在我们眼前了。大门为四柱三间式仿古建筑,颇具气势,门楣上高悬“千山”二字。
千山,古称积翠山,又名千朵莲花山,系白山支脉,因从空中俯视山体状若千朵莲花竞相开放,因此得名。山脉绵长达200余公里,山峦起伏,风景秀丽,千百年来是北方佛教、道教的圣地。

图 千山无量观西院
千山的佛教寺院始建于隋唐时代,而道教则大约兴盛于明清时期,目前保存的多为明清建筑,主要有祖越寺、龙泉寺、香岩寺、中会寺、大安寺、无量观等七寺、九宫、十庵、十二观等。
千山大门内不让社会车辆进入,我们选择了乘坐景区内的电瓶车前往无量观广场,并决定从此处开始登山。
无量观广场不大,四周青山叠翠,鸟语花香,一条登山小道蜿蜒伸入山中。无量观是千山最大的道观,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1667年),道观位于千山北沟,沿途建有玲珑、许公、八仙、葛公、祖师等历任道长的墓塔,其中尤以葛公塔最为引人注目。葛公,名葛月潭,祖籍山东,能诗善画,多才多艺,曾经担任过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幕僚,在任期间积极投身教育事业,集资办学,资助贫困农家子弟入学,是有名的慈善家、教育家,后入千山修道,仙逝于此。

图 千山葛公塔
沿着山路上行,沿途泉水潺潺,绿荫遮空,造型各异的古塔隐现其中,不时地还可以看到林间小鸟和在树荫中跳跃的小松鼠,清幽、宁静,引人入胜。
正在大家微微气喘之际,无量观的山门映入了我们眼帘。只见整座建筑依山而建,青砖灰瓦,环境清幽。建筑分为东西阁、罗汉洞、三官殿等。令人有些不解的是,千山虽然是佛、道共存的名山,可这里不仅寺院与道观共存一山,而且还存在佛、道共存一室、一堂的现象。在著名的无量观西阁中就同时供奉着慈航道人、眼光娘娘和观音菩萨,可谓中西合璧,别具一格。按时间计算,千山应是先有佛寺,后有道观,两者在建设时间上相差甚远,何以形成今天这样的格局呢?据《辽东文献征略》记载,当年无量观有一道士,看到罗汉洞中供奉着观音菩萨而心存不快,便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偷偷将洞中的观音头砍掉,换上了真武大帝的头。可过了不久,这个道士就患上了烂颈病,痛苦而死。其余道士见了十分害怕,担心自己也受此牵连,便将观音像请入西阁中供奉,因此就出现了佛道同居一阁的现象。

图 千山奇松怪石随处可见
不仅在西阁有此类现象,在罗汉洞中也存在这类问题。罗汉洞是创建于唐代的一座古洞,原本供奉的是观音菩萨和十八罗汉,后来道士刘太琳来千山谋求发展,不知采取了什么手段,将这一古洞居为己有。可他又认为在道观中供奉菩萨似有不妥,又碍于舆论不敢造次随意更改,于是便想了个择中的办法,将洞里居中位置的观音像拆掉,换成了真武大帝像。于是在古洞中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奇特的现象,真武大帝的两侧威严立着十八罗汉。刘太琳为了自圆其说,在洞口亲笔题写了“释道同源”几个字。
不管怎么说,显然在千山宗教发展的进程中存在着释、道在资产方面的争夺,可能是由于当时北方地区地广人稀,香资费用不足而信奉不同宗教的人员又各有所需吧,最后释、道教徒达成了某种共识,便形成了这种释、道共存的格局。如今千山各寺院、道观的建筑体量均不大,也许就是最好的佐证。

图 千山龙泉古寺大门
无量观的正殿是三官殿,主殿采用的是单檐歇山式建筑,建筑等级不高。殿中供奉的是赐福天官尧、赦罪天官舜和解厄水官禹,前有护法神灵,东有八仙过海图、西有瑶池王母庆寿图,小院倒也规矩整齐,香火颇盛。
来游千山,主要还是游自然风光,千山的风景秀丽,石怪松奇,这在北方的大山中是不多见的。过三官殿登三十三级台阶就到达了玉皇阁。这三十三级台阶所寓意佛教中的三十三重天,在台阶一侧还造出了八个踪迹印,踪迹印临渊而凿,十分险要,号称“八步惊呼中涉险而过,为的是寻求一份刺激。
继续前行,一路标呈现在我们面前,只见石头上刻有“夹扁石”三个字。抬头望去,两块巨石横亘在前面,高约3米,长约4米,两石之间有一缝洞,宽不足半米,游人到此只能侧身徐徐通过,遇有身材较胖者就更加引人注目,众人齐声为之加油,而胖人也多舍身一试,在众人的前拉后推之下,才能勉强“挤”过去。有的太胖,不得不卸下身上所带的包裹之类的物品,才能勉强通过。

图 绿树丛中的龙泉寺
穿过夹扁石就来到了拜斗峰侧的鹦鹉岩旁。只见一块巨石状若鹦鹉头,昂首立于道旁,岩侧刻有三个朱漆大字“鹦鹉岩”。众人欢欣鼓舞,纷纷在此留影,以作纪念。穿过鹦鹉岩又一处奇景呈现在眼前,有一巨石中间有一缝,长约30余米,宽不足一米,脚下是138级台阶,头顶是一线蓝天,人行期间,仿若井底潜行,这就是著名的一线天景区。尽管双耳擦岩,侧身通过,但比起夹扁石来要容易得多,特别是那些身材肥胖者,脸上更是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从容地走过一线天。只可惜刚刚高兴了一袋烟的功夫,路的尽头就是号称“一线天”的景点了。面前一石横挡在路前,石高约4米,光滑圆润,四面陡峭,石体上凿有几个脚窝,上端有几支铁环,登顶的人需手拉铁环脚蹬石窝,在众人的上拉下举方可攀上这“天”顶,真可谓“一步登天”啦。难怪古人云:“一步登天芳草凄,危石高耸与云齐”,这里四周临深渊,尽峭壁,胆小的人根本不敢往下看,但越是这样的地方才越引人入胜。我手中的龙头拐杖此时发挥了作用,先用拐杖搭住铁环,用力一挣,飞身跃上第一级石磴,再奋力向上,成功登顶。紧接着众人齐心协力,终于大家都成功登上了峰顶。抬眼望去,千山万壑尽收眼底,峡谷中松涛阵阵,犹如万马奔腾。绿树丛中怪石嶙峋,山峦层间白云缠绕,好一个千峰竞秀的千山。

图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千山的庙宇体量并不大,但历史悠久
过天上天、九重天等景点,我们来到了天外天,大家此时均感到有些劳累,便在天外天亭畔稍事休息,转而去龙泉寺。
龙泉寺始建于隋末唐初,坐落在千山净瓶峰畔,是千山地区最古老寺院之一。寺院的建筑规模并不大,只有881平方米,但这里却留下了李世民、康熙、乾隆几位帝王的足迹,至今山门上还刻有明神宗皇帝朱翊钧题写的“敕建龙泉寺”几个大字。使龙泉寺名闻天下的不仅仅是这几位帝王曾在此驻跸,还有流传着一位北方的才子王尔烈曾在此读书,并一举成名的故事。
相传当年很年轻的王尔烈曾在龙泉寺苦读诗书,一日下雪,寺内的小和尚用雪在院中堆积了一尊观音像,老住持见了出题到:“积雪观音日照化身归南海”请小和尚们对答。小和尚面面相觑,无言以对。一旁的王尔烈答道:“云成罗汉风吹漫步到西天”。住持十分惊奇,便邀请王尔烈到室内叙谈,并又出了一联:“虾兵蟹将龟元帅,通通铁甲”。王尔烈稍加思考答道:“蚯短蟮长鲶嘴大,串串无鳞。”老和尚从此对王尔烈刮目相看,待若上宾。王尔烈也不负众望,27岁时考中二甲第一名,从而成为北方不多的翰林之一,并先后担任了《四库全书》编修、陕西道监察御史、大理寺少卿、嘉庆皇帝的老师等职务。龙泉寺也因王尔烈在此读书而名播宇内。至今龙泉寺山门内的一堵影壁墙上还写有王尔烈51岁回千山时所写的一首诗:“鸟引花迎到寺门,翠屏环拥绀宫尊。一千峰里烟霞胜,十六景中图画存。绝壁时悬云外屋,怪石皆走石间根,来游总向西堂宿,琼岛虚舟惬梦魂。”

图 当年王尔烈的题诗依然写在寺门前
只可惜寻遍龙泉寺,也没有找到泉水,只寻得龙泉遗址,泉中如今已滴水皆无。经询问方知,原来龙泉寺中的泉水在30年代初时还有汩汩流淌,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人在山下大肆开采铁矿,建立了三大铁矿厂,解放后国人依旧在原址上继续开采,截断了龙泉寺的水脉,导致了龙泉水干涸,实在令人痛心。值得庆幸的是,千山管理局近些年来加大了对千山周边的植被保护,恢复了原生态保护区域,使得千山周边树木茂盛,绿草如茵,野生动植物种群也不断增多,一个千峰竞秀的千山又回到了人们的心中,人们寄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有一天那充满灵气的泉水能再回到生活中来,重现往日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