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赫图阿拉故城
从清王朝皇家陵寝---清东陵所在地河北遵化市出发,经过大约一整天的长途行车与劳顿,我终于来到了清王朝的发源地——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境内的赫图阿拉故城。

赫图阿拉城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出生地,在此之前他的祖辈们已经定居赫图阿拉数十年。1603年(明万历31年),年轻的努尔哈赤开始在此修建城堡,城周约2公里,主要供努尔哈赤及其直系亲族们居住。

两年后,努尔哈赤又下令增修外城,外城周约4.5公里,居住着精悍的努尔哈赤部卒,外城北门外由铁匠、弓匠和市民按分区居住。

1616年(明万历44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黄衣称朕”,建立了大金政权,史称后金。1621年(天命6年),努尔哈赤和他的大金政权由此迁都至辽阳,昔日的大金都城赫图阿拉并开始冷落起来。努尔哈赤入主沈阳后,才开始把赫图阿拉城尊称为“天眷兴京”,赫图阿拉城从此便成为满清王朝的发祥地和第一国都而载于清史。

我原本对满清王朝——中国这个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并没有多少好感,因向来读史不多,只是从义务教育的历史课本中知道了我国近代史上的那些不平等条约大都是在清朝时签订的,除了向诸列强割地赔款,就是向洋鬼子卑躬屈膝,直至把满清王朝的基业全都断送掉………
如果不是受到了阎崇年在央视百家讲坛大讲清史并为其歌功颂德的某些启发,并开始把我带进了对于清代历史演进过程进行深入探究的浓厚兴趣之中,我怎么也不会放下手头繁忙的事务, 随团来到遥远的辽宁新宾县谒拜赫图阿拉故城的。

登上赫图阿拉故城,参观了清太祖努尔哈赤以及他的先祖们生活过战斗过的那些历史遗址旧址,我才意识到满清王朝并非从一开始就是稀泥软蛋、昏庸涣散、腐败无能的八旗子弟,而是跟中国历史上许多封建王朝一样,也经历了艰难与漫长的朝廷基业创造过程,并写下了一曲曲英勇而又悲壮、雄浑而又豪迈的创业壮歌。
联想起阎崇年讲过的努尔哈赤的那些英雄故事,我不禁对这位靠着志高存远、雄才伟略、骄勇善战赢得一统天下的清代太祖肃然起敬。如果不是年轻的努尔哈赤承接下祖辈留下的女真人部落家业,于1616年在赫图阿拉古城登基称“汗”,创建起赫赫有名的大金国,进而统一了东北女真的大业,那么满清王朝也就不可能会有后来的越过浑河进入沈阳筑城定都盛京、大败明军闯过榆关入主北京,成为世界东方一个封建大国的最高统治者。
在烟筒山下,在苏子河畔,赫图阿拉这座在16世纪初叶崛起的故都城,虽然简陋、普通和平常,有点象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那种北方大山寨,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似乎很微不足道,但毕竟成了努尔哈赤施展文治武功以及各种政治才华的第一个历史舞台。
我参观了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故城的所谓皇宫,后人为了旅游的复建虽已尽可能地体现了努尔哈赤为“汗”的神圣与尊严,可比起盛京乃至北京的皇家宫殿依然相去甚远,倒有些跟当下东北农村老百姓的房子相差不多。其他的古皇城建筑,诸如汗宫大衙门(金銮殿)、正白旗衙门、汗王井、关帝庙、满族民居、塔克世故居、八旗衙门、协领衙门、文庙、昭忠祠、刘公祠、启运书院、城隍庙,等等,自然就更加显得土得掉渣儿啦!
三
赫图阿拉故城的种种简陋、普通与平常,并没有局限或阻断住一代英雄努尔哈赤的政治抱负和远大理想。为了让年轻的大金国政权得以稳固发展,努尔哈赤及其八旗贝勒大臣在这里制定了一系列适合国情、顺应民意的政策,他注重农副业生产,想方设法推进民族商业,积极发展军事工业,等等,由此使大金政权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壮大,为其统一女真各部、进军中原、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赫图阿拉故城造就了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开创了满清王朝的一代天下。所以,今天的人们追寻满清王朝那辉煌与灭亡的历史遗迹,似乎不应仅仅止于关外关内的那些富丽堂皇的皇宫、陵寝建筑,这些只是承载着满清王朝从辉煌走向灭亡的历史一隅,并非就是满清王朝演义历史的全部内容。我想,如果人们把追寻与探究满清王朝兴衰发展历程的视野放得更远一些的话,那么是不是还可以在参观游览了关外关内那些高大宏伟、富丽恢宏的皇宫、园林、陵寝建筑之余,再来到遥远的关东去凭吊赫图阿拉故城呢?!

遥远的赫图阿拉故城,她诞生了一位在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民族英雄,也成就了一个少数民族的辉煌基业;尽管她后来被淹没在历史更替演进的大潮汐之中,但其中的某些人文传统、文化遗产以及那不懈的拼搏进取精神,等等,对于今天的人们也仍将会有积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