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甸的满族风情园

《满族妇女头戴“旗头”(满语“答拉赤”),著旗装,脚登“马蹄底鞋”。现在只能在祭祀或舞蹈里看到了》
宽甸满族自治县在青山沟有一个“满族风情园”。我们的司机兼导游王云峰第一站就带我们去了那里,这也正是我们想去的地方。我们曾在东北住了二十多年,接触过许多满族人,有些还成为交往密切的好朋友,但对于满族的历史和风情等仍然知之不多,到了满族自治县就很想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满族其实有很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六七千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洲,都是现代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满族和汉族相互影响和融合,有的满族人加入了汉族,有更多满族人的表面根本就看不出来他(她)是满族。我的学长兼好朋友,他的夫人姓罗,我们一直以为她是汉族,文革结束以后她告诉我们她是满族,而且是皇族,原来姓爱新觉罗!令我们大吃一惊,她说她家改姓是为了在那“左”风盛行、斗争不断的岁月里可以安全些,至少可以少一些麻烦。
在东北期间我曾到过很多汉族聚居的屯子,见识到了“东北三大怪”,即“窗户纸糊在外;养个孩子吊起来;大姑娘叼个大烟袋”。我一直以为这是汉族到了东北以后适应东北的气候与生活环境所形成的。这次终于搞明白了,这些都是满族的习俗,是闯关东来到东北的汉族接受了满族的习俗。满族房子的窗户是由上下两扇组成,窗户上有窗格,下面的一扇是固定的,上面的一扇则是向上向外开的,关上后虎狼等野兽就进不了,以保安全。

《满族房子的窗户是由上下两扇组成,下面的一扇是固定的,上面的一扇则是向上向外开的,关上后虎狼等野兽就进不了》

《养个孩子吊起来。妈妈或奶奶一面干活,不是退一下挂在梁上的摇篮,什么也不耽误》
我们常听说的“好吃不过饺子”是满族人的口头禅,他们管饺子叫“饽饽”,原来是很金贵的食品,只有过年时才能尝到,后来满族人入关成了统治者,才普及开来,成为我国北方的一种美食。很多人都喜欢吃的“沙琪玛”,我过去以为是从外国传入的,原来也是满族食品。
旗装体现了满族人原来是马背上的民族和尚武的特色,它由四片衣料组成,易于裁制,下面开叉比较长以便于上下马,袖子窄紧以便于射箭(袖口有马蹄状护袖,因此被称为马蹄袖)。旗装外套上马甲,既能保暖,又不影响活动。我国女士喜爱的旗袍甚至成为女性的“国服”是从旗装演变而来的,它能很好地体现女性的曲线和身段。可见满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之深广。
听说上午十点钟会有一场满族舞蹈的演出,我们很想看一看,后来说因为游客太少(除我们两人外好像只有两三个人,而且匆匆而来,匆匆而去)不演出了。我们有点失望,只得专心地参观其它展室。突然,锣鼓响起来了,我们赶紧想演出舞台走去,原来是县里文化部门的领导要来选节目,让排练舞蹈看看,我们也就跟着沾光了。满族的舞蹈及其音乐颇有阳刚之气,似乎还保留着当年入关之前的积极向上和尚武的精神,我感到这是当前很需要提倡与推广的。
满族的很多节日如过大年(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等等都和汉族一样,说明在长久的民族间的交往与融合中各民族形成了共同的中华文化。满族也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如正月十六的“黑抹节”,传说这一天往脸上抹了黑就可以避免小麦得黑穗病,男女老少都要抹,尤其是年轻的姑娘和媳妇,成为小伙子争着去抹黑的对象,是一个很有趣的节日。

《正月十六是“黑抹节”,传说这一天往脸上抹了黑就可以避免小麦得黑穗病》

《这位老太太曾带着她做的满族工艺品去北京展览》

《满族舞蹈颇有阳刚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