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笔记(一)万里长城东端起点--虎山长城


蜿蜒的虎山长城被青山环绕
我们自小就从地理课上学到:明代的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这也是通常历史上一直公认的概念。然而通过考古发现,明长城东端的起点原来在我国丹东市鸭绿江边的虎山一带,这一考古结论印证了史书中对明代的万里长城“东起鸭绿,西至嘉峪”的记载,在国内外产生强烈反响。因此我们这次丹东边疆考察的第一站就是虎山长城。

回首俯揽丹东大地锦绣山河
位于鸭绿江畔,瑗河之滨的虎山长城,距丹东市区只有20公里的路程,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这里山川秀丽、江河清碧、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其名因其建于宽甸县虎山乡的虎山南麓而得之。虎山原名马耳山,因两个并排高耸山峰,状似两只竖立的虎耳,亦称虎耳山,至清代演化为今日的虎山,虎山突起于鸭绿江边,平地孤耸,视野开阔,对岸朝鲜的田地、房屋一览无余。虎山面积四平方公里,主峰高146.3m。峰顶即是万里长城的第一个峰火台。站在峰火台上环顾四周,朝鲜的义州城、中国的马市沙洲和连接丹东与新义州的鸭绿江大桥清晰可见。

登城回望平静地流淌的瑷河
我们的车停在威严的虎山长城箭楼前的广场上,碧天白云衬托出它的壮美。但对于登上过万里长城最为壮观的八达岭长城、领略过秀美慕田峪长城秋色、跋涉过几乎所有能够到达的野长城遗迹的我们来说,眼前的虎山长城给我的感觉简直就是“小菜一碟”,之所以有攀登的欲望,恐怕只剩下“这里是明朝万里长城东端的起点”这个理由了。然而,当我们踏上攀登的路程,却改变了我那“不屑一顾”态度。

雄伟的城垛敌台高耸如云

这一段长城陡峭的近乎垂直

依山傍势的虎山长城十分险峻

每一步都要格外小心
修复后的明长城依山就势,蜿蜒北去,虽然长城城墙显得太新,使你很难与明代长城相联系,但由于是沿江丘陵中异峰突起、临江峭立的虎耳山确实险峻挺拔、怪石嶙峋。有的地方简直就是一步一个高度,要借助护栏、把手才敢于迈步登攀。沿长城拾级而上,经过3个城垛,越往上山势越险峻,每到一处我都要俯揽四周,视野越来越开阔,心情也随之开阔辽远起来。著名的、蜿蜒数百里的瑷河在这里却是那么平静而缓缓地流淌着,像一条蓝色的彩带装点着大地,由北向南纵贯丹东极其周边的平原丘陵地带。

制高点的烽火台--万里长城第一台
经过了近一个小时的边走边看边拍照,我们终于到达峰顶。站在万里长城的第一个峰火台上,一览中朝两国边界风光,真是格外开怀酣畅。举目看去,江城丹东的高楼大厦及鸭绿江大桥映入眼中;放眼远眺,烟波浩渺的黄海依稀可见。回首北望,阡陌纵横,屋舍俨然,丹大公路绕过虎山脚下沿江而过,脚下这已修复的虎山长城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鸭绿江畔……此情此景真是让人久久站立,流连忘返。

远眺(一)

远眺(二)

虎山长城峭壁间的缆桥
下山的路更加陡峭险峻,几乎是在崖壁上穿行,还要跨越两山之间的铁索桥,那艰险程度真真增加了虎山长城的探险因素,着实相当于一次拓展训练。面对这样险峻的山势,不禁想起中日甲午虎山之战的惨烈场面,在这里与朝鲜隔江相望的虎山要塞,曾经是敌攻我守的重要战场之一……

中朝边境“一步跨”
下得山来,我们参观了著名的“一步跨”。顾名思义,这里只有一步之遥就可以进入朝鲜境内呀!亲眼目睹了中朝两国近在咫尺 。

明太祖朱元璋御题鸭绿江诗石刻
转录王茂玉赞叹虎山长城的诗作:
虎山长城遗址
长城东起处,时历数千庚。
始建于燕国,重修乃大明。
虎山头尚记,马訾水犹清。
边塞金汤固,登临豪气横。
(王茂玉)
【注:马訾水即鸭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