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笔记(三)中朝友谊桥

住进国门酒店,刚安顿下来,就迫不及待从住的房间窗口拍摄的断桥夜景。
我这是第二次来到鸭绿江断桥,第一次是在3年前与朋友们自驾到辽东赏红叶,返程准备从大连乘滚装船经天津返京,路过丹东只有一个晚上的光景,急匆匆领略了鸭绿江断桥。当时的感觉只有一个,同一条江的两岸是两个“世界”,我国一方灯火通明、高楼林立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而朝鲜一方却不见一丝灯光,静得如无人之地。就连连接两岸的中朝友谊桥也是半明半暗,让人心里有股异样的感觉。
今次是特意来中朝边界考察,自然时间就相对充裕了许多。在丹东参观逗留了数日,而且就入住在江滨的国门酒店。站在自己的房间就可以俯视鸭绿江上两座相邻的著名桥梁:鸭绿江断桥和中朝友谊桥。
我利用集体活动的间隙,不愿放过每一个精彩瞬间:清晨、日落、傍晚、与华灯初上,拍摄了我眼中的断桥。细细品味这战争的写照、历史的遗迹给予我们的警示……断桥,记载着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传颂着安东人民保家卫国的英雄业绩和中朝两国的传统友谊。
今天,当你乘坐游艇浏览两岸宁静的风光民情,更有微微的波澜在心中漾起……
祖国,欣欣向荣的祖国,勤劳勇敢的人民,你正如一艘巨舰扬帆远航,破浪前进!
衷心地祝福祖国繁荣昌盛!

离开丹东去大鹿岛的那天晚上拍得断桥夜景(上、下图)


今天要去大鹿岛了,早早起来拍晨光中的断桥(由于雾气大,没有拍到日出)

从大鹿岛返回赶上晴朗的午后,乘游船沿鸭绿江浏览两岸风光

中朝友谊桥

游船行至断桥和中朝友谊桥两桥之间

江面不时有游艇飞速掠过


这是原来苏联人帮助朝鲜援建的造船厂,现在已经不再生产了。

从宾馆窗口俯拍隔江的朝鲜边境城市新义州城市景象

离开丹东的前一天,夜幕刚刚降临时拍到的美丽的中朝友谊桥。
[关于鸭绿江断桥和中朝友谊桥的资料]
1950年6月27日,美国宣布武装援助南朝鲜,同时令其海军第七舰队进入我国台湾海峡。自8月27日开始,侵朝美军多次侵入安东地区,进行空袭和轰炸。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周恩来多次致电联合国,要求“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采取有效办法,制裁美国侵略罪行,并从速撤退美国在朝鲜的侵略军队,以恢复远东和世界的和平”。
美国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这一严正立场竟置若罔闻,且步步紧逼。10月初,美军悍然越过“三八线”,迅速向朝中边境推进,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在此严重形势下,毛泽东主席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此议一出,立即得到全国人民的赞同和拥护。正如中国《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中所说,“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只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害密切地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
10月19日晚,根据毛泽东主席的电令,中国人民志愿军分别从安东、长甸河口、辑安渡过鸭绿江入朝参战。安东人民渴望和平、安宁;希求繁荣、幸福。但是,当美帝国主义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将战争强加在他们头上的时候,深明大义的安东人民则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重任,安东市也迅速由生产建设城市变成了国防前线城市。
之后,安东市全民总动员,迅速建立起战时领导体制,接待站、防空指挥所(部)、抗美援朝宣传委员会、工厂工作委员会、机场保卫委员会,后又相继建立了军事管制委员会、支前委员会、防疫委员会、卫生消毒委员会……全力以赴地投入到防空疏散、接待过往部队、战勤服务和支前工作中。
10月11日,中共辽东省委向安东市传达了东北局关于为保护国家有生力量,安东市要进行有组织的迁移的指示。这个决定意味着刚刚复兴并呈现出勃勃生机的安东经济面临着空前的劫难。安东人民素有爱国主义热血情怀,也充满国际主义英雄气概。在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前题下,安东人民舍小家保大家迅速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10月25日,省委又向安东市传达了东北局批准的安东市“全部、彻底、迅速”疏散的方针。之后,安东市便一面进行大规模的迁移和疏散,一面组织保护工厂、开展反侵略生产竞赛,坚持生产。从11月10日至12月25日,在短短的45天里,安东市的48家公营企业有32家疏散搬迁到省内外各地;企业的机器设备、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有的全部搬迁,有的大部分搬迁。那些留下的部分公营和私营工商业,则在美机的频繁轰炸下,冒着生命危险坚守岗位、坚持生产、坚持工作、坚持营业。
11月8日上午9时左右,数百架美机组成强大的机群对鸭绿江对岸的新义州和鸭绿江桥进行狂轰滥炸,致使旧桥南头炸毁,新桥南头起火,部分桥面被毁、钢轨被炸,行车中断。此时,鸭绿江边和大桥两侧尚有堆积如山的军需物品急待运往前线;一队队整装待发的志愿军战士等着开赴前线。安东铁路分局领导及工务段、电务段的工人不等轰炸停止,就顶着炮火赶到现场,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救火和抢修中。大家只有一个心愿,就是一定要保证这条铁路运输线畅通无阻,早修好一分钟,前线就多一份胜利的把握。经过工人们一夜的奋力抢修,终于在第二天天亮前修复通车,使这条运输大动脉又跳动起来。尽管以后大桥又屡遭破坏,最多的一天遭到三次轰炸,但每一次铁路工人都能及时地、不惜任何代价地将其修好。可以说,是安东的铁路工人用他们的血肉之躯,铺就了一条永远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