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三日行 第一日 初识丹东
澐汐回南方后,若有所失了许久。澐汐说去玩吧,不要老是发呆,会憋坏的,去吧,带上我的心,一起出发吧。
于是,有了三日的丹东之行。
十月三十一日下午,与两个同事来到了沈阳火车站,不想到丹东的火车居然都没座位了。于是和内蒙东北行一样,又到了火车站对面的长途汽车站,买到了上丹东的车票。
等车时,看着那熟悉的候车大厅,有一种感觉,好似回到一个月前,澐汐就坐在角落那个位置等着我买水,等着开往长春的车,等着那十日内蒙东北行的开始。忽尔又从幻境中醒来,急忙环顾四周,哪有澐汐的影子……哎,想念澐汐的心不曾灭过……
大约行了四个多小时吧,车到达丹东。我们三人组出了火车站,背着背包走到了鸭绿江断桥边,其实这段路挺近的,步行一下吧,趁机领略一下丹东夜幕下的景色。
十月底的丹东,略有北方冬天的冷,夹杂着带着腥味的海风,潮湿着、冰冷着扑面而来。
步行十分钟后就到达了鸭绿江公园,这里夜景很美,各色的霓虹灯把江畔打扮得五光十色。中朝友谊大桥和断桥便座落在鸭绿江的江面上。

月色中的中朝友谊大桥让人很感觉神秘的美,桥身都布满了霓虹灯,闪烁着迷幻的色彩。只是很有趣的是,这色彩只布满了桥的一半。过了桥中央,桥的另一边是黑呼呼的。是的,那一边是另一个国家,朝鲜。

总感觉朝鲜是中国的过去式,总怀着很自豪的心态看待这一个国家。然后你心中不由得感谢邓老的英明决策和超前意识,若不是他,黑灯瞎火的,也还有桥的这一边。
断桥,也就是鸭绿江断桥,与中朝友谊大桥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是中国支援朝鲜前线的交通大动脉。1950年11月至1951年2月,侵朝美军飞机多次对大桥狂轰滥炸,第一桥被炸毁,成为废桥。中方所剩四孔残桥保留至今,被称为“鸭绿江断桥”,习惯称为“断桥”。
断桥和中朝友谊大桥一样,闪烁在霓虹灯下。桥头的碉堡耸立,机枪眼遍布全身,配上了蓝色的灯光,在边上高射炮的衬托下,让碉堡在夜色中有着显行神秘异常。

由于夜色已深,加上饥肠碌碌,三人组就匆匆欣赏了断桥夜景后,便开始在丹东吃喝之旅。
在找到断桥之前,我们路上问了一个卖食杂的老板,在丹东,哪里吃海鲜又便宜又好吃。老板想都没想就说出了三个字:“蟹黑句”!很奇怪的一个名字。于是我们在断桥就打上了的士,告诉他,到“蟹黑句”,我们要吃海鲜。师父很快就将车到了市里一个不是繁华的小路,路上一排的海鲜店,师父指着门口停满大小车辆的一家店告诉我们,就是那家了。我们抬头一看,店牌上写着“鲜海居”。我们连忙问师父,不对呀,这不是“蟹黑句”呀,这是鲜海居呀,不是我们要找的呀。师父一脸茫然,说,是呀,这可不就是“蟹黑句”嘛?
哦,原来是东北话将鲜读成蟹,读快一点,鲜海居就成了蟹黑句,我们误打误撞又将原音搬给了的士师父,他一下就将我们载到了地方,只是发蒙的还是我们这几个南方人哈哈。
鲜海居的海鲜真不错,都是鲜货称重现杀。我们看了一下,母海蟹一斤五十六,公的三十六,大条的皇帝鱼一斤三十六,一个杂菇汤二十元……物价挺便宜的。于是点了两点母海蟹,一只大的皇帝鱼,一盆杂菇汤。这时我们看到别人点了一大盆的扇贝,于是问了价,点菜的妹妹说“三元”。我们呆了一下,那么大一盆才三元,还以为听错了,再问了一次,还是“三元”,于是点了。


那一餐吃得真是爽呀,我们三个吃得眉开眼笑,结帐时才一百多元,那个食杂店的老板果然没骗我们。
酒足饭饱后,为了第二日早上能早点看一下断桥的真面目,我们在鸭绿江公园附近找到一家小宾馆,经砍价,以一百五十元订了一个三人间住下,哈哈,三人组的第一天行程先告一段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