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架山蹚海
你一定有过乘船过海、下水戏海的经历,可你体验过蹚水过海的乐趣吗?锦州笔架山就是一处帮你实现这一梦想的好地方。

图 笔架山仙女像
笔架山位于锦州市南约35公里的天桥镇朱家口村附近的大海之中。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因在锦州参加一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曾忙里偷闲与同志们到此一游。那清澈的海水,蔚蓝的天空,犹如海上仙山般的小岛都曾给我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许多年之后也许是为了再次寻找一下当年的感受,也许是为了放松一下紧张的情绪吧,约了几位伙伴,来了一次故地重游。
辽宁的旅游业很注重一些细节问题,当你驾车在辽宁境内行驶时,常常可以看到公路两旁设有前往旅游景点的标识牌,这使许多外地游客可以很轻松地找到旅游景点。这要比吉林有关部门做得好许多,在吉林境内,就连去著名的长白山景点也很少能看到指示牌,弄得许多自驾游的人们不得不停下车来向路人询问,既耽误时间又影响心情。

图 笔架山远眺
车下高速公路又向前走了大约十几公里就来到了笔架山公园的大门前。
公园的大门建得气势雄伟,早已寻觅不到当年的模样了,多了些人工气息,少了些天然与纯真。当年扬帆归来、傍岸卖鱼的漁船不见了,泊了许多招揽游客渡海上岛的游艇;当年引柴举火,在海边现煮现卖海蟹的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卖旅游纪念品的摊床;当年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海边漫步,无须支付任何费用,如今修建了公园大门,开始出售门票,想到海边一游要花钱了。
如今在海边上增建了一组仙女雕像,是为纪念神女造桥传说而建造的。
临海远眺,只见一座小岛如碧螺般浮在波涛之上,大海在夕阳的映照下,波光万点,似碎银铺地,十分壮丽。笔架山南北长1120米,东西宽 220米,海拨78.3米,总面积只有1.2平方公里。像这样的海中小岛在中国长达数万里的海岸线上可以说是俯拾皆是,不足为奇,但笔架山又与其它小岛有所不同,这里有着一段美丽的传说。

图 笔架山--一座充满神奇的海上小岛
相传天上有两位仙女曾下凡来漫游人间,当游到这辽东半岛时,发现这里海平似镜,风光秀美,在大海之中有一小岛,附近的居民常常要登岛劳作,可是由于无路可行,十分不便。于是两姐妹决定为民造福,造一座桥。两人决定各自从陆、岛的两端连夜造起,姐姐挥汗如雨奋力向前,可妹妹因劳累干到一半就睡着了,等姐姐发现时天色已微明,时间来不及了,只好造了一座隐于水中的“桥”,这就是如今连接大陆与海岛之间的“天桥”。
所谓“天桥”是连接在大陆与海岛之间的海埂陆地,每天随着潮水的涨落显现两次。涨潮时陆地与海岛之间一片汪洋,小岛如浮舟飘荡在碧海蓝天之间,而岛的外型犹如一只毛笔架,耸立在大海之中。每当清晨,冉冉升起的太阳把它那金色的阳光洒在笔架山上时,山体身披霞光万道,犹如一支神奇的巨笔在描绘着多彩的海天景色。而每当落潮时,连接陆、岛之间的“海埂”便渐渐显现出来,很快在陆、岛之间出现了一条“大道”。人们登岛就可以不再乘船,从容地步行上岛了。正是这天造地设的神奇现象,赋予了笔架山无穷的魅力,也令它远近闻名。

图 进山门不远处有一座高约4米的石塔,是当年笔架山开山始祖女道长朱洁贞坐化的地方。
我们来时正赶上退潮,那条令许多人神往的“天路”正渐渐地闪现出她妩媚的身姿,许多游人早已迫不及待地涌向了“天桥”的一端。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桥两端逐渐地向大海中间合拢,“天路”也越来越宽。据说这天桥长1620米,最宽处达20米,最窄处约4—5米,每逢春、夏之际,天桥的中间总会有一段隐于水中,人们行走到此,必须挽起裤脚蹚水才能过去。而到了深秋时节,天桥身姿则可以全部展示出来,人们甚至可以开车过去。但无论你是怎么涉过这海水的,切莫忘记天桥的显露时间一般不超过3小时,若贪于登山或戏水,你只能坐船返回大陆了。

图 海边渐渐显现出来的“天桥”
关于这天桥的成因众说纷纭,据科学考证是由于此处原来就有陆地相连,加之此地海水不深,“海埂”两侧的海浪冲击力不一样,导致海底的砂石在此堆积,岁久天长就形成了“天桥”。
我们也很想涉水过去,只是这天桥的路是由各种形状的碎石堆积而成,若穿鞋走,海水势必将鞋子浸湿,若赤脚行走,尖锐的石头又很容易划破脚掌,行走起来也十分困难。正在犯愁之际,忽见天桥上出现了几位卖拖鞋的人,原来久居此地的农民早已摸透了游人的心思,专门在此贩卖拖鞋,供游客选用,每双5元钱,价格不是很高,众人也能欣然接受。于是我们也与大家一样,挽起裤脚,穿上拖鞋,蹚水过去。

图 后人在岸边的井口处盖了一处亭子
行进中我发现由于湖水还没有完全退去,还有一段隐于水下,水深仍能没过脚踝,好在大家都十分兴奋,早已忘记了海水会弄湿裤子的危险,连蹦带跳地窜了过去。
由于是退潮时间,许多礁石缝隙中不时地闪出一些小虾、小蟹的身影,引得人们不时地停下脚步抓虾、捉蟹,尤其是孩子们,更是乐得合不拢嘴,忙得不亦乐乎。也有人因此忘记了涨潮的时间,最后不得不蹚着没过膝盖深的海水涉险过去,或者干脆退回岛上,再乘船返回陆地。
值得一提的是,笔架山不但有天桥这处“奇迹”,在大陆侧距海边不足50米的地方还有一眼水井,人们从中汲上来的水竟是甘甜可口的淡水。听当地人说涨大潮时井口仿佛随时都有被海水淹及的可能,井的位置离海水这么近,怎么还能有供人饮用的淡水呢?这不能不令人称奇。从渔民口中得知:这口井相传是当年朱洁贞道长来笔架山修行时因山上缺水,便到岸上来寻找水源时发现的,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跨过天桥便来到了笔架山的山脚下,一座石质山门迎海而立,正面门楣上题有“光耀家园”几个字,背面写着“重道亲德”四个字,笔力苍劲,是当年主持修山的老道贺保江所题写的。

图 笔架山上的“太阳殿”
进入山门,一径新修的石板路盘旋而上,直抵山顶。笔架山为海中石山,因此山上的树木算不上茂盛,到处是嶙峋的怪石。进山门不远处有一座高约4米的石塔,是当年笔架山开山始祖女道长朱洁贞坐化的地方。石塔南侧建有一亭,高约11米,人称吕祖亭,相传是当年八仙过海时吕洞宾曾经休息过的地方,故后人为之所建。显然此说法有些牵强附会,没有什么依据。且不说八仙渡海的地方在山东蓬莱,吕洞宾若在渡海时到此休息,显然是跑错了方向,就是真曾到此也应留点仙迹才是。如今的吕祖亭内,除供有吕洞宾的塑像外,亭子的上层供奉着十方救苦天尊。
过吕祖亭继续南行,有一近正方形石质结构的石屋,石屋东西长10米,南北宽6米,高约4米,及至近前才看清这里是“太阳殿”。本人才疏学浅,尚未搞懂“太阳殿”应当归属哪一类宗教,便带着疑惑进入殿中。只见大殿正中供奉着双目圆睁的太阳神,四周既有开口狂笑的破肚佛、面目狰狞的催命判官,又有喜笑颜开的老寿星,可谓五花八门,叫人一头雾水,搞不清是什么人在此修了这么一座“太阳殿”。
在笔架山最高处有一座三清阁,始建于1912年,距今已有85年的历史了。整座建筑为塔楼式、石结构、彷木建筑。阁内主供“盘古神”,只见盘古氏头顶吉祥鸟,端坐莲花台,左眉代表太阳,右眉代表月亮,手持法器,双目圆睁,到也相貌堂堂。只是我二十年前来时依稀记得此处仅有一小塔式建筑,如今已是“QQ”变 “奔驰”——长大个了。
来笔架山主要是游天桥、看海景,这里的宗教文化实在不值得一提。
登顶四顾,只见海天一色,风帆点点。岛的东南方是新兴建的锦州港,机器轰鸣,船桅林立,显示着锦州地区的经济正在蓬勃发展。码头的引桥如一条长长的巨龙伸向大海的深处,看着看着,我的心里忽然生出一丝忧虑来,既然说这“天桥”的成因是因海埂两侧海水压力差不同而形成的,那么这长长的码头是否会影响到这里海水流动的压力呢?在今后漫长的岁月里,天桥还能否依然存在呢?
我的心中忽然飘过道家的名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世间许多自然奇观都由于遭到了当今人类经济活动的冲击而消亡了,但愿这里的“天桥”能够永存!
归航的船带来海上的丝丝凉意,愉快的旅行也在夕阳的余晖映照下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