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陇南

陇南人文

文县花灯戏
花灯戏,民间小戏剧种。陇南花灯戏流传在文县玉垒一带,是由当地的一种社火小戏演变成为地方戏曲的,约出现在明末清初年间。因为花灯戏在春节正月十五开始演出,台前台后挂满各种彩灯,彩灯歌舞交相辉映,“花灯戏”由此得名。由于花灯戏在演唱上借鉴了秦腔、川剧等特点,溶进了陇南地方民歌、小曲音乐和表演形式,从最初的秧歌剧中脱胎而出,生、旦、净、丑角齐全,成为陇南独特的民间戏曲。

陇南民间剪纸艺术
早在汉唐时期,我国民间妇女就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等饰物,或贴在鬓角,或装饰门楣的习俗。“窗花”和“门签”的由来也由此肇始。
陇南民间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它早期只是一种象形单剪,用来表现花花草草,小景小情,作用也只是用来美化窗户的一种供观赏的窗花艺术。后来逐渐发展到灯花、门饰、顶花、贴花、图案和人物造型,以至于流传到现在的剪纸画、剪纸组花、剪纸连环画及各种精湛的剪纸工艺艺术品等。
剪纸艺术在陇南民间流传极为广泛。早些年,几乎所有的山区农家都会看到一幅幅千姿百态的剪纸艺术花画,剪纸艺术已成为农村庄户人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文化生活。
陇南民间剪纸艺术的产生发展,同其它门类的形成一样,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中思想智慧的结晶。
陇南民间剪纸继承着古老的民间艺术传统,古拙质朴、粗犷奔放、纯洁明快、对比强烈、大胆夸张和随意装饰,具有极旺盛的生命力。其中早期以粗犷浑厚为特征,后融汇外部养份,渐渐在粗犷中见秀腻、浑厚中藏雅致,艺术感染力日益强烈。其作品更为俊秀绚丽。在它原有的基本特征上又出现了纤秀、细腻、雅致之色。 特别是人物造型上的跨越给陇南农民剪纸艺术增添了不少美色而今独秀一枝。
剪彩纸的粗犷、纯朴、浑厚主要表现在线条运用和造型描绘方面。目前,虽然接受了外来剪纸艺术之影响,线条纤细宛如流水,造型维妙维肖,但基本上还是保持它们固有的特征,在购图上非常注重黑白对比,合理安排密疏关系和平衡稳重的效果,以达到突出主题为目标的。陇南农民剪纸的变形是非常大胆的,它不完全局限于物体对象的真实比例,而根据意境需要进行必要的艺术夸张,强化浪 漫色彩但不失真实感。
陇南民间剪纸的象征意味极为浓厚。象《二龙戏珠》,在封建社会里,它是皇权的象征,在民间则视为吉利和吉庆;《凤戏牡丹》,牡丹象征富贵,“凤穿牡丹”体现了贵凤这一主题;《鸳鸯戏荷》,鸳鸯形影相随,恩爱无比,象征爱情、婚姻幸福美满;《英雄斗志》,雄狮勇猛好斗,象征英武;《双凤朝阳》,凤凰是传说中的瑞鸟,为百鸟之王,凤凰在民间被视为喜庆、吉祥的象征;《龙凤呈祥》,龙凤纹图在民间有吉庆、吉祥的寓意,主要用来象征新婚夫妇和合恩爱。另外,在陇南民间剪纸艺术中,表现手法上隐喻、象征性非常普遍,人们通常把两只鹭鸶和一茎青莲的图称为《路路青莲》,寓意为“为官清正廉明”。本来男女结合、男女相爱、生育繁衍属于生物自然现象,也是古今文艺创作中永恒的主题,陇南民间剪纸艺术中,常常用双鱼、双乌、双龙、双蝶给予象征喻意。荷花、菊花、梅花、牡丹寓意女性,穿莲的鱼、采蜜的蜂、登梅的鹊和蝶便隐意男性、借以表达心目中崇拜的意象。姑娘给情人绣制赠物、花蕊上剪上蜂蝶起舞,喻蝶恋花;剪海棠开花、龙飞凤舞,喻姑娘传情付爱内心世界。
陇南民间剪纸艺术中,还剪“喜庆三多”,人们把有佛手、桃子、石榴和喜鹊的纹图称《喜庆三多》,祝颂多福、多寿、多子;剪《神龟供寿》,象征长寿;《雄鸡报晓》,催人劳作,为勤劳致富的象征;《鴛鸯喜鹊》,寓意双喜临门,百年幸福;《喜上梅梢》,人逢喜事,显于眉宇之间;剪一双“白头鸟”,意谓白头到老等等,隐喻深刻维妙。
陇南民间剪纸也非常讲究装饰性和对称性。变型夸张非常大胆,它不受物象真实比例的局限,按照意愿、变形夸张,充满浪漫色彩,在绘画上无法理解,在剪纸中却妙趣横生,奇特、美妙、可爱。

陇南影子腔
陇南影子腔又称“灯调”或“梅花腔”,民间流传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后经挖掘、整理、改革,于五十年代末搬上舞台,并正式定名为“陇南影子腔”。影子腔来源于西和、礼县一带,最早出现在清朝康熙年间。它在原民间皮影戏、木偶戏腔调的基础上,吸收了当地民间小曲、鼓乐、说唱等形式,又借鉴秦腔、川剧的一些特点,逐步闯定了风格独特、适宜山区演出的“山戏”影子腔。解放后,陇南影子腔作为正式搬上舞台的新剧种,进行了大量的改革提高工作,创作了反映陇南农村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曾多次参加全省汇演,受到专家的好评。

 

陇南旅游资讯

旅游地图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