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天水游记

天水游记

十一青海行(二)麦积山石窟

到达天水下路时发生了拥堵,原因很简单,车太多而下路收费口只有两个,公路部门没有料想到广大的人民群众送钱的热情是如此之高涨。

在通往景区的路边吃过农家饭,来到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形状如一个巨大的大麦垛,因此而得其名。石窟开凿于悬壁之上。

转山而过来到入口处,山下有座小庙,进门要另买门票。这个门票收得好,可以有效地避免草根们把时间无谓地浪费在这里。沿着悬挂在绝壁上的楼梯,开始参观石窟。

岩壁上最引人注目的是013窟,东崖三大佛。三大佛是隋代营建,高浮雕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造像。
站在佛像脚下仰视,给人的感觉是相当地震撼的。

主佛身高15.70米,倚坐式,面如满月,法相庄严,是麦积山最大的造像。两旁的菩萨侧身侍立,和蔼可亲。

大佛旁是003窟,北周建造,因有上下几排,又被称为“千佛廊”。人字披顶长廊式崖阁,是早期木石混合结构建筑形式的反映。现存千佛297身,均为石胎泥塑,佛身高约有0.9米。

继续上行来到004窟,也是北周开凿,又名“散花楼”、“上七佛阁”、“七佛龛”。据说石窟原来上有顶棚遮盖,中有石柱支撑,但由于唐开元二十二年天水发生强烈地震,前廊六根列柱及顶部平基崩塌无存,仅留两侧石柱。

七窟佛龛每龛中都供奉着一尊主佛。

旁边侍立着菩萨或罗汉,各具不同,造像历经唐、宋、元、明、清重修或重妆,现在也不是北周原貌。草根暂时参不透机缘,就给其中的几位留一存照,待回头来慢慢品味。

穹顶一角仍有残存的壁画,中间大片地脱落,显然就是唐代那次大地震的遗迹。

窟的两端各有一尊高大的金刚力士,骨骼强健、肌肉暴起。生动的造型每每吸引游人在此合影留念。

004窟的隔壁是005窟,隋代开凿,唐初完成,俗名儿叫做“牛儿堂”。

石窟最引草根注目的不是主龛,而龛外的一尊天王像。天王身披铠甲,两目圆睁,脚踏在一卧的小牛犊背上,卧牛昂首屈膝,挣扎欲起。这就是《玉堂闲话》中所谓的“金蹄银角儿”,也就是老百姓称之“牛儿堂”的原因。民间传说,这尊天王本该站在莲台上,但在窟廊上静卧的小牛犊是一头神牛,力大无比,要是吼叫一声,便会天崩地裂,带来无穷的灾难。牛犊的这种本性,引起天王的注意与提防。一天,天王发现牛犊伸长脖子,抖动四啼要耸起身来活动一番。天王生怕牛犊的这一举动会给众生降下大祸,便纵身一跃,双脚稳稳踏在牛背之上,牛犊几番挣扎未能跃起,一场眼看要发生的灾难免除了。直到今天,天王还踏着这头神牛,保护着人们的安全。

现代人可能怕天王站不稳踩不住出大事儿,就又给他系上一条安全带。

看过东崖石窟,沿长廊向西崖走去。

这里已是最高处,向下看去真是胆战心惊,有恐高症的人可要慎重,腿软不?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麦积山石窟可能在几大石窟中敬陪末座,但是开凿在如此惊险的悬崖峭壁之上,麦积山却在这几大石窟中独树一帜。

沿着楼梯依山壁巡回,看着近处的人文景观,远处的自然风光,这种感觉是从别的石窟中无法体味的,特别是草根这种外行。

麦积山周围山川秀丽,峰峦之上密布着翠柏苍松,野花茂草,虽已十月,仍郁郁葱葱。西壁之上也有一组大佛,可以看到,主佛旁边这座佛像显然已经崩塌,只剩下内部支撑泥塑的架子。

由于麦积山岩系红土与砂石构成的砾岩,只能开凿窟龛,不宜造像,所以,这里的塑像大都是泥塑,个别石制造像碑是用他山之石移至此地雕成的。

离开山崖稍远一点儿有个小花园,很多人在那里驻足观望,草根也走过去,发现这里确实是一个观看石窟全貌的好地方,崖壁上的各个大佛石窟的位置布局清晰可见。

从这里看七佛龛,可以清楚地看到七座佛龛一字排开,窟上残存着原来固定顶棚开凿的一个个石坑。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