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广州游记

广州游记

广州华林禅寺与佛祖舍利

在广州荔湾区下九路西来正街,穿过玉器市场,便是一个闹中取静的禅宗释源之地,华林禅寺。寺庙的规模虽然今天很小,甚至已经没有了大雄宝殿,只有五百罗汉堂和祖师殿,但因为其特殊的历史地位,被称为“西来初地”,中国禅宗最早的发源地。


华林禅寺始建於梁武帝普通八年(527年),其前身为“西来庵”,相传菩提达摩祖师西来弘化禅宗妙旨,於梁武帝普通年间从海上到达广州城外的珠江北岸(今下九路),“结草为庵”,潜心苦修。不久梁武帝邀请其前往建康(今南京),後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传心法要,大阐宗风,被世人尊为中国禅宗初祖。人们为纪念这位祖师,在他最初讲法之处建起西来庵,并把这一带称为“西来初地”。今天,寺门外的五眼古井,据说就是达摩祖师以前汲水之用。
西来庵创建後历经唐、宋、元、明等朝代,至清顺治年间,已破旧不堪。顺治十二年(1655年)从福建漳州云游至此的临济宗三十二代法裔宗符禅师,发起募捐并组织重建寺院,将西来庵改名为华林禅寺,建立丛林体制。第二代住持离幻元觉所撰《华林寺开山碑记》中写道:“引河流为功德水,植林木祗树园,首建大雄宝殿及楼阁、堂庑、寮室、仓厨,无园不成。” 据史载占地近三万多平方米,可见扩建规模之大。

继宗符之後,康熙四十年(1701年)寺内增建殿舍,殿内供有舍利塔。塔身高7米,以星岩白石制造,六面七层,每层刻有花纹,玲珑精致,造型华丽,有佛的舍利藏在下座的石、木、铜、银四重套盒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该寺住持临济宗三十九代法裔祗园和尚兴建五百罗汉堂,於咸丰元年(1851年)建成。迥廊两侧分列五百罗汉,端坐在一米多高砖座上,当中一名罗汉还取形於在元朝做官十多年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之为“善德尊者”。
民国十三年(1924年),广州市政府开辟为路,大部分寺产被官方拍卖,充当军饷,殿宇廊庑拆改为馆和民房,后来又经文革,五百罗汉像被捣毁,1994年重修五百罗汉堂,目前仅有五百罗汉堂、舍利塔和祖师殿等建筑物。


华林禅寺是国内一次性发现佛祖释伽牟尼舍利最多的寺庙,共22颗,目前保存有21颗。 1965年3月,在寺内白塔塔基中心一米深处掘出一个石函,内为木盒,第三层是铜盒,这三盒套放紧密,不留空隙,银盒则位于正中央。木盒是边长为15.7厘米的扁正方形,外面用松香封裹着,用来防水防腐,上面朱砂写的"佛舍利"三字尚隐约可辩。在出土的铜盒上有铭文:"大清康熙辛巳孟秋华林寺住持沙门元海敬合,缁素捐资建白石浮图,奉安释迦如来真身舍利二十二颗。其中央莲花所藏一颗,系金轮峰分出。余十莲花环贮,其来出栖贤居多,然莹洁相类,知俱如来舍利无疑。后世倘启函,当尊重,幸毋亵慢,慎之。"华林寺的舍利来源已经没有资料进行确切的考证,但至少在康熙四十年(1701年)之前,便珍藏在寺中,康熙曾专门拨款给华林寺,并建舍利塔。遗憾的是,在“文革”中,舍利子几经辗转,1996年最终归还华林寺时,居然少了1粒。

(本图片为转载图片)
在达摩堂堂前石柱上,有一副木刻对联写道:“东土禅宗传妙法,西域宝甸辟华林”,这就是禅宗释源地的真实写照。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