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南宁游记

南宁游记

西腰侗寨的点点滴滴

我听不懂他们的话,却读得懂他们的热情,在乡间小路上,时不时你会遇到村民对你报以微笑,并用本地话问候一声,而不是在都市丛林里那种视而不见的冷漠,这种情形会令你浑身有一种暖洋洋的感觉。

这就是西腰,一个位于广西与湖南交界地带的侗族村寨,这个小村过去一直都在广西与湖南之间徘徊,历史上一段时间属于广西,另一段时间又属于湖南,现在它花落广西,西腰感觉就像是一块飞地,到达西腰目前最便捷的方法仍然是先到湖南再到广西。不过一条村村通工程的小路已经在重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西腰纳入广西交通网指日可待。

从广西桂林到西腰要沿着321国道直到沙宜,再转湖南通道,广西段的路况非常好,行车平稳,过了广西段后,湖南路段就非常糟糕,正在修路而且很抛,司机介绍说湖南路段与广西路段的区别主要是贪污的大小区别,修路是贪污最恶劣的项目,据说通道境内修路的钱让县长等贪官贪得太多,一个工程贪了几千万,所以湖南的路老修不好。看来广西官还相对清明一点,可能是中央曾经将壮王成克杰杀一儆百后,广西方面做得更体面一些了。不过从哪儿都需要翻过大山才能到达深山腹地的西腰。

西腰仍然保存着大量的木质结构的吊脚楼,这种结构的房屋结构在湘西、桂北、黔南、鄂西是汉、壮、侗、苗、瑶、布依、土家等民族普遍通用的一种房屋结构,典型的就是下层是堆放杂物和牲口的区间、中层是主人房和伙堂区间、上层是谷物存放和客房区间,这些吊脚楼的特点是依山而建,很好地利用了山间的坡形地势和顺应山区多雾的气候。这种结构的现在房屋越来越少了,主要是木质结构的房屋最大的天敌就是火,而且在这些地区,过去虽然都有良好的防范措施却也免不了一把火烧掉一条街一个村的事情,西腰二十多年前就曾经烧过一次,现在的木楼基本是那时候重建的了。这种有些脆弱的房屋真是越来越进入古董级,龙胜瓢里古镇原来就有条非常漂亮的吊脚楼街道,完整地保存了广东会馆和湖南会馆,可以在那儿触景生情回忆古圩镇繁华的景象,可惜几年前一把大火烧掉了,目前全改为砖混结构的房屋了。

西腰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有层层的梯田,也有侗族独特的风雨桥和鼓楼,还有小溪边依呀唱歌的老水车,儿子在水车边研究了很久,看着水车不停地转,看着水怎么被竹筒运上水槽,这可能是他此行收获最大的知识。当然西腰最多的就是山了,这种开门见山的生活对我们来说太宝贵了,因为山间的空气非常好,根本不存在任何污染,只要吸一口气,就感觉自己要活上一百年。傍晚的时候,山边晚霞绯红,吊脚楼有炊烟袅袅,山色层层青蓝如黛,芦笙飘若游丝……西腰要多美有多美。

芦笙让人想起十几年前我曾经到过西腰的日子以及那个吹芦笙的小伙儿,当年我们为了听芦笙,还专门到他家住上一宿,听他吹他那动听的芦笙。现如今那个吹芦笙的小伙子如今已经中年,可惜已经外出浙江打工,不能见到他。他未成年的小儿似乎不太会芦笙,看来如今生存的大潮冲刷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可以看到整个村寨里青壮年男人都很少,都是老人和孩子居多。

孩子们是快乐的,儿子很快就与他们结成了好朋友,以至于我们到哪儿他们也跟到哪儿。沿小溪不到两里便到客流另一条小溪的汇合处,那边就是湖南的地界了,在这儿两个省一下就跨过来跨过去。我们沿着小溪的大青石跳来跳去,像小溪一样快乐。

坐在木楼看田野里白鸟在飞,村里人说,再过段时间白鸟就更多了,它们随季节迁移,给山村凭添了许多移动的风景。想想现在的人们,也和鸟一样到处迁移。一位在村里做木材生意的湖南靖州小伙就说,他女人要他赚够十万元才能回家,想起来也真够现实。而这位小伙的女人也一样到外面打工去了。人们就如此为生活所逼在这个世界漂泊。

认识了他才知道这一带年轻人流行一种叫做爱药的东西,就跟小说里苗人下蛊一样,他们给彼此的爱人吃一种自己配制的爱药,据说这种爱药只有对方才能化解,吃了之后对其他人一点性欲也不会有。这样他们才彼此放心让对方出去打工。真绝妙。

要是我也能配制一种药,让天下所有担心爱人的人都能派上用场,那该多好!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