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南宁游记

南宁游记

罗波潭的神奇传说

罗波潭有些奇特,远远看见时就觉得像蓝宝石那样的蓝,而且透着晶莹,像西欧人的蓝眼睛,让人忍不住啧啧称奇。


罗波潭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下辖的武鸣县城东22公里处,在罗波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罗波圩南端。从武鸣县城出发,经武鸣—马山公路行20公里,再经武鸣—宾阳公路行2公里,便可到达罗波圩,到达风景秀丽的罗波潭。      

 
罗波潭的潭水面积约2000平方米,水清冽而宁静,久雨不溢,久旱不涸,冬暖夏凉。潭水最深处达46米,而按照当地说法,分头潭、二潭、三潭3个水窝;又因水深不等而划分为三蓝,头潭颜色显深而称深蓝,二潭、三潭颜色较浅而称浅蓝、淡蓝。潭的周围绿树成荫,潭中有石岛,长有树木,树木葱绿,石水相间,仿佛天然水石盆景。潭东北岸有清道光年间思恩知府李彦章所题的“小三山”3个崖刻大字,笔力遒劲,古风犹存。


此处怪石嶙峋,天然的石林在潭边似美丽的盆景石一般耸立,石灰岩质的山石上长满上盘根错节的古树和奇异花草,潭边的大榕树下村民在流水小桥边浣衣,一派幽静清闲。置身此处,感觉自己都变成了一个天然水石盆景中的一个小景物。


罗波潭除自身形如天然水石盆景令人赞叹不绝外,其传说也耐人寻味。传说很久以前,一个寡妇捡到一个怪蛋,把它带回家,用棉被盖上,七天后,竟生出一只模样似蝎蜥的动物,并开口喊寡妇为妈,寡妇对它像亲生骨肉般悉心喂养。有一天,寡妇在锄花生时不小心把它的尾巴锄断了,从此人们就把它叫做“特掘”(掘,壮语其意为短尾巴。特是儿子的意思)。

数年后,叫寡妇为“乜掘”( 乜,壮语为母亲)。有年三月三,“乜掘”年老岁终,后事无人打理,“特掘”伏在“乜掘”身上痛哭,突然天上刮起了一阵龙卷风,将“特掘”和“乜掘”的尸体一齐卷起,飞向大明山。后来传说“乜掘”被安葬在大明山上,而“特窟”则成了龙。次年三月三清明节期间,“特掘”到大明山扫墓路过罗波境地,看到一处潭水,便下水洗澡,上岸后,突然雷电交加,下起大雨,这场大雨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好年景,从此,人们就给清潭取名为“龙窟潭”或“龙潭”。年复一年,“特掘”每年清明扫墓都回老家——“龙窟潭”、“龙潭”先洗个澡,再上大明山扫墓,并下场及时雨。


后人在潭边建庙,壮语里叫 “庙佬仆”,也称“罗波庙”(汉语译音)“佬仆”即汉语的“龙母”,也是环大明山地区最著名的壮族龙母庙。此庙就是纪念这个传说故事所建的庙。该庙位于风光奇异的罗波潭边,至今可考的历史有六百多年,现存的主建筑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现在的神像是1999年群众自发捐资重塑的。现在供奉的神祇除有“佬仆”(龙母)外、还有岑瑛、神农、观音、关公、岳飞、土地等诸神。


据考,这样的传说,不仅仅在罗波潭有,这样的传说在大明山地区有多处,并有相关的水潭和庙宇纪念。


壮族先民与中国其他民族一样,也曾经历过原始的氏族社会,故而部分姓氏由原始的图腾崇拜发展而来。如龙姓,即源于对古代蛟龙(鳄鱼)的崇拜;麻姓,在壮语中是狗的意思,源于对狗图腾的敬仰。狗在古代壮族中有很崇高的地位,可能与西南各族传说中的神犬盘瓠有关。此外如陆姓,壮语中为鸟,与鸟的崇拜相关。由此看来,壮族的多神崇拜极其复杂,从凤凰、百鸟、青蛙、蛇、龙、狗、牛、鳄鱼等等都有,而流行于两广的真武大帝和龙母崇拜却是目前可知的属于古越族讲壮语的族群和讲粤语的族群所共同信奉的真神。


龙母的传说有几个版本,在广东、广西至越南北部一带都有流传的,被归为汉族的讲粤语的越族遗民传说是,龙母是一位奇女子,其父系广西藤县人氏,姓温,名天瑞;母亲系广东德庆县悦城人氏,姓梁。她一生下来,头发就有一尺长,身体奇伟,脸慈祥。从小喜欢读书,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特别值得珍贵的是,她有一颗晶莹的善良的心。一天温氏到江边去洗衣偶拾巨蛋,蛋生五龙,温氏象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似的细心喂养。五龙感恩,衔鱼孝敬温女,不断帮助温女与水灾、旱灾、虫灾和官灾斗,造福黎民百姓。于是,温女被西江流域的百姓们尊称为“龙母”,成为造福百姓,保平安的“神女”。后来西江流域的百姓们及为生计到东南沿海和东南亚某生的群众,世代仍念念不忘龙母的恩泽,建龙母庙,年年都祭祀龙母,企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而被称为壮族的越族遗民的龙母传说却有一些差异。清代编撰的《武缘县图经》卷三记载:“龙母庙,县境多有之。”经初步考察,环大明山有龙母庙约20多座,均供奉龙母。环大明山地区的龙母庙在当地壮语中称“庙佬仆”“庙娅仆”等等。(代汉语的语境不同,有点类似古汉语的倒置)。


与罗波潭的传说比较类似的是,传说龙母是大明山人氏,因其收养了一条五彩花蛇,并习俗将五彩花蛇的尾巴剪掉一点才能养顺,所以当地人称之为秃尾龙(壮语音为特掘),传说此秃尾龙乃南海龙王的儿子,此女为孤寡,养龙后被称为龙母,特掘母亲死的那天是农历三月三,所以每年的三月三都会有一阵狂风刮回来,传说是特掘回来给他母亲扫墓了。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特殊的孝子与龙母的故事,壮人在每年的三月三都会相聚于与这些传说所在地对唱歌,讴歌善良的龙母和孝顺的龙子,并照五彩秃尾龙的颜色制作五色糯米饭,敬奉龙母和龙子,环大明山一带的壮族同胞大多数都会在三月三期间效仿龙子的义举,回乡扫墓,敬奉先祖。


查文献,早在晋代,陶渊明在《搜神后记》里就记载有这个传说故事,不过蛇是三条。我们很感谢陶潜,他用汉字记下了这三条蛇的壮音,如老大叫“当洪”,壮语意为大蛇;小蛇叫“扑岸”,壮语意为小儿子。根据这样的民俗依据和文献依据,广西将三月三歌节就这样定下来了。1983年三月三歌节扩大到国家民委系统壮族同胞,1984年再扩大到整个北京市壮族,韦国清副委员长和杨静仁副总理莅临指导,使节日气氛达到高潮。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在新闻联播中做了报道,壮族三月三歌节从此通过电视走向全世界,吸引了外国朋友也来参加日后的三月三。后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下达文件,把三月三歌节正式定为壮族的节日。这就是壮族三月三的来历。


传说罗波(佬仆)庙所在的罗波潭传说是秃尾龙特掘的龙窟。水质清冽,常温在二十度到二十四度之间,冬暖夏凉,是天然良泉。从科学考察的角度来看,罗波潭虽然被壮族先民冠以龙窟的美名,却其实与武鸣另外一个奇特的天然泉水湖一样,也是地质断层导致地下水涌出形成的。家父长年从事地质工作,对断层导致地下水涌出十分了解,他说罗波潭的处于天马断层,地下水在断层的折皱处会涌出,变成地表水。因水源往往来自地下河深处,所以恒温,而且经过多层过滤,水质清冽,可直接饮用。


据当地人介绍,自“龙潭”成了“特掘”的故乡后,水质变得更清澈,每逢气候变化或雨水来临之时,潭里的清水变色,变得极为浓绿。后来,武鸣气象局根据“龙潭”的这个奇特景观现象,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潭边建立了一个气象哨所,派专职人员观测“龙潭”水色的变化,通过水色的变化,准确预报了当地旱情雨实况,为当地农业生产做出很大的贡献。
从罗波潭这个传说故事来看,壮民族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民族。流传于罗波潭周围大明山一带的关于龙母的传说以及由此形成的三月三扫墓和三月三对歌的传统,也形成了今天广西壮族的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三月三”歌节。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