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岭不深无人识
其实南宁不乏美景,只是周边有桂林山水和德天瀑布这两个非常出名的景点,南宁的风景就有如小家碧玉一般深待闺中。可是大家都跑得远远的,到桂林德天去感受田园风光,却忽视了自己身边的碧玉。


伊岭就这样待字闺中的南宁美景之一,这个情况可能连当年连号称大文豪的郭沫若也无可奈何。1963年,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因事到壮乡南宁武鸣,他乘车刚过旧南武公路高峰坳,即被映入眼帘的伊岭群峰迷住。后来,郭老写下了:“群峰拔地起,仿佛桂林城……”的名诗句,以作对伊岭群峰印象深刻之纪念。


我对喜欢没事啊啊啊的郭式现代诗并不太感兴趣,可能是因为他激情豪壮式语言和御用文人的感觉让我敬佩有余而欣赏不足,不过他对伊岭的赞美确实实在在,因为桂林也成为风景美的代名词吧,所以郭公就引伊岭比桂林。

不知道旅游开发者们的眼光如何独到,不过伊岭旅游开发却在郭老赞美其美若桂林的十年后,终于拂去尘土,开发了一个岩洞,由此敲开了伊岭的冰山一角。被发掘出来的岩洞至今仍然命名为伊岭岩,其实伊岭岩真名宫岩,壮语名“敢宫”,敢在壮语里是岩洞的意思,宫则是宫殿的意思,敢宫即为宫殿般美丽的岩洞的意思。


说起这个岩洞的开发还有个故事。1973年,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访华时,特地参观了桂林。当时采访他的有一名在新华社工作的伊岭籍记者苏永勤。在桂林芦笛岩风景区,当时自治区党委一位主要领导(估计这位领导是成克杰,所以提供故事者不敢提此领导的姓名),见加拿大总理对芦笛岩的景色赞叹不已也很高兴,便风趣地对苏说,他曾在武鸣蹲点“社教”,对伊岭山水的印象深刻,但伊岭群山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像芦笛岩这样的岩洞。那位领导还对苏说,如果在伊岭群山中找到一个好岩洞,他可拍板把伊岭建成风景区。


苏一想好呀,从小生活在伊岭的他知道伊岭群山中大大小小的洞岩几百处,难道就不能找到与芦笛岩一样美的?当时立即与领导击掌打赌寻洞。苏从桂林回南宁的第二天即回到伊岭村。在村头的大榕树下,几十个村民兴致勃勃地听他讲述在桂林为寻找好岩洞打赌一事。

村民们都献计献策,最后,采纳了一位生于清末老书生苏书堂的建议,锁定在梁满山的敢宫。

因为敢宫虽然离村子很近,但由于传说在匪患时数十人死于洞中,太平天国时也因地方与军队冲突而有几百人死于此洞,抗日期间也有人死于此洞,一直都没有村民敢到洞里游玩探寻,所以保存得相对完好。另外此洞还有相当特别的传说,传说此岩是经仙人用锄头点化而成的。 《武鸣县志》曰:“伊岭山,山岩深遂,夏日游慈其中,火云不烁,清气自来。宋嘉定间,周师庆结庵烁修于此,坐化岩中。”故后人又称之为“望仙岩”。不过伊岭岩的仙名,还在于它岩内的景致犹如仙境。


零六年的时候我又一次参观了伊岭岩,岩洞很精美。据地质学家研究,伊岭岩的形成已逾千万年的历史。一百万年以前,它原为一道地下河道,因地壳上升而成为岩洞,经过地下水顽强不息的经年雕琢,造就了它千姿百态的风采,每处都是景,每景都是歌。经过千万年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洞中钟乳密布,千姿百态。岩洞状若海螺,深45米,面积2.4万平方米。洞分三层,曲折迂回,变化无穷。洞内已开辟八大景区,100多个大小景点,柱幔重叠,扑朔迷离。进入洞内,便见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花、石幔,通过现代声光配置,组成了无数瑰丽逼真、任人想象神驰的景物:那展翅欲飞的是“金凤凰”,那“波光粼粼、鱼帆点点”的是“海岛鱼家”,那挂满“金谷”、“蔬菜”、“瓜果”的是“五彩丰登图”;那遨游的“海狮”、“海龟”、“海豹”和“海虾”是“海底公园”。岩洞游程1100多米,真可谓一步一景,景景各异,鬼斧神工,奇幻无穷,令人叹为观止!


开发者还将壮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发掘展示,在梁满山洞口前修建了壮民族干栏式、夯土式、青砖式等结构不同的特色建筑,展示了非常普通的农具,如鼓风车、石臼、石磨、织布机、壮锦绣花箍等等的,还有精美的传说中壮民族先祖雕像。同时景区还招来壮男俊女穿上传说中的壮族服饰,载歌载舞。不过,这些东西都有点流俗,无非是板鞋舞,扁担舞,跳竹杠一类似是而非的东西,与众多的侗寨苗寨黎寨都相差不远。展示场所其他的都是经过加工美化的了,特别是壮民族的服饰,那可称是巨变,原生态的壮族只是将头巾简单地包在头上,现在经过艺术化加工,头巾成了一顶高高的头巾帽,服装也由黑色、靛青、白麻布衫加饰壮锦滚边的唐装演化成五颜六色、五花八门的裙装。成了取悦游客和摄影爱好者的招牌幌子。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处可以品尝到南宁风味的枕头棕和壮族五色糯米饭,这些东西一般旅游者都不会注意,其实这才是目前比较原生态的物品。南宁的棕子全国有名,枕头式的大大棕子甚至达到十斤一只,非常壮观。五色糯米饭则是用天然植物泡制染色,而且有宜精补气等作用,是很有特色的食品。伊岭一带还有柠檬鸭的美食,口感不错,非常美味。

在伊岭还可以品尝到广西米粉的另外一种做法,生榨米粉,这种作法是将稠米浆直接压入开水中形成条状的米粉,配上碎肉酱、酸菜、芫荽等等,就成了美味的小食,这是除了桂林囱菜粉、柳州螺蛳粉、南宁老友粉、玉林牛腩粉、全州红油粉、兴安猪脚粉、融安捞滤粉、桂平罗秀粉、宾阳酸粉、梧州牛杂粉、北海海鲜粉、越南卷筒粉外,另外一种叫做武鸣生榨粉的米食,流行于桂西桂南一带。
那年游伊岭岩碰到一个有趣的事情。在洞中有一处免费照相处,专门给游客照相。由于平时出游大家都不会专门带一部三脚架,在洞内照相基本上都是模糊的居多,所以免费照相给大家一个惊喜。不过惊喜的事情还在后头,出洞后到领相处一看,原来免费领的相片只有一寸大小,大家都捂着肚子笑,当然,更多的人还是慷慨解囊,将小相换成了大相。多年以后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这个。
游完洞,还可以登高梁满山,从山上的凉亭看去,阡陌纵横,水田像一块块鳞片在山陇间点缀,这时郭老的仿佛桂林城的感慨油然而生。
站在此山,纵观天地,想想伊岭山水的开发就仅限于此洞,以至于那么多年南宁市著名的风景区仍然只有伊岭岩独挑大梁。这完全是一种只见树叶不见森林的作法。更可惜的是,有关部门居然在伊岭岩山前批了一大片私房建筑,以至于梁满山前都被那些鸽子笼似的建筑遮挡,山门也挤在私房之中,显现不伦不类。难怪伊岭岩参加中国最美景区评选时名落孙山。目前此处叫得响的和开发得比较成熟的只有伊岭岩洞和那个没有花的花花世界两处风景点,然而除此之外,有关部门对周围景观的保护依然是空白,更可悲的是有关方面居然将武鸣双桥镇伊岭、伏林一带的采石看作是经济龙头之一,在伊岭岩的山顶上和花花世界公园里,可以看到远处一座座美丽的山峰被开膛破肚,真叫人揪心。
其实伊岭(包括伏林村)一带的山水田园风光才是南宁最美最近的山水之一,相对于比较远一些的上林三里洋渡风光,伊岭田园风光是南宁市最近的美景了。其好就好在只有区区十几公里,坐安吉到花花世界的公共汽车三元到伏林村站就进入了伊岭田园风光的佳境了。此处山峰奇美,田园恬静,民风淳朴,是南宁最近一处世外桃源。
从伊岭岩的右手边,沿着几棵大榕树下的一条水泥路进去,一派山水田园风光就展现在眼前了,远远的群山上浮着云雾,倒影在水田中,村民们在水田里犁田插秧,久不久还高唱几曲,水渠在田陇中穿梭,走在水渠的边上,与水一起流向远方流到田里,而且还可以通到田间供村民歇息的高高凉亭边上。这些凉亭很漂亮,虽然不是什么古亭,却也亭亭玉立般立在田间,在烟雨山影中卓约不凡。当然,也可以沿着水渠走到伏梁村村边,那里有棵独木成林的大榕树,两条牛在树下斯磨,非常暧昧。

走进村里,看到鱼塘边有一个刻有神像的石碑和一只石狗,非常奇怪,一位赶猪的村民告诉我,其实这两个神物是镇住对面一个像猫的山的法物,他说那山长得像猫,村里先人就请来护邨神和神狗将妖猫镇住,保护村子的平安。他笑着说他们的祖先真是聪明。
深究此事,我发现,其实村民所指的妖山其实并不妖,上面还有一道观,两个峰上还有两个小亭,两峰当地人分别叫岜内山、仙山。但此山山脚处却是一处让人听了不禁竖寒毛的地方,据《广西历代名人名胜录》第305页“伊岭村万人冢”一则记载,清朝乾隆丙申丁丑年,武鸣县境内大旱,一直延续至戊戌年。这期间,有近万流落在武鸣县伊岭村境内的难民因天灾而饿死。伊岭村民出于恻隐之心,将难民的遗骨收集后,葬于村境内的岜内山(现伊岭岩对面约200米)、仙山脚下。
如今,时间虽已过了数百年,但当年难民葬于岜内山下的墓碑仍保存完整。我想村民所指的神狗和护邨神一定不仅仅镇住指的是像猫的山,而是镇住村子面对的山上近万孤魂野鬼。有那么多魂灵在此游荡,住在此地也不能不心惊胆跳,神物和神符只不过是让他们心安的一种解脱罢了。

伊岭岩对面的叫苏家雅亭的小村里还有清泉叫甲泉,为武鸣文物保护泉水之一,泉水从一大石磨出水,上刻有甲泉和光绪五年等字,石磨处出水口为村民饮用水,旁边还有两个较大的出水口,为洗菜淘米用的,水流到第二池处就是浣衣洗其他物品的地方,像这样的设置我在贺州黄姚见过,没想到在武鸣也见有这样的泉井,非常古朴。
在田里,居然还有高挑漂亮的小姑娘在抛秧插秧,见我拍照,笑咪咪地直乐。现在能见到年青人下田太少了,好多村子里基本上都是老年人守镇,年轻人好象更向往大城市的生活,都到广东江浙上海等地去打工了。村民打趣地对我说“干部,脱鞋下田嘛,也学学我们犁田插秧。”我本想体验一下下田的滋味,可是我真要下田,他就不让了,说有虫子咬,我受不起。一听虫子,我笑着跑了,最怕蚂蝗,那东西粘上了,就不得了。
伊岭田园风光就这样静如处子一般,在南宁西北方向十几公里的地方,随着那身犂田的老牛踩着的水窝,动一下,又灌满水,回复了平静。虽然有很多遗憾,我也不知道将来采石能不能将山水全部挖光,不过现在,还是值得去走一走,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