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广西——告别南宁

10月7日下午,我们从涠洲岛回到了北海。当晚无话。
我们事先给涠洲岛之行多留了两天的时间,应对可能出现的因天气不好一时上不了岛的状况。可是实际并没有出现那样的坏天气,所以我们余下的行程时间就比较宽裕了,可以机动安排一些计划外的活动。
第二天上午,我们去了侨港镇。去之前并未搜集有关侨港镇的资料,自以为是地认定它是老镇子,所以兴冲冲地跑了去。可是到了那里一看,并没有我们预想中的老屋、老街、老巷。后来才知道,原来侨港镇是70年代后期才设立的,政府在这里安置了大量越南归侨。
我们这一代人对1979年开始的对越自卫反击战至今留有深刻印象。那时虽不懂其中因由,但却被英雄主义的气氛所感染着。70年代中后期,受国际冷战形势影响,中越交恶,大批华侨被越南驱逐回国,侨港镇就是那时快速建立起来的。我们却来找寻古镇的影子,自己也不禁哑然失笑了。

写在汉字边上的是什么文字?
在广西各地都看到政府部门的牌额上的汉字旁边还写着很怪异的文字。我知道政府有规定,少数民族地区的牌匾要用两种文字书写,既然在壮族自治区,这一定就是壮文了。可是心中仍大惑不解:它不是英文却用英文字母组成,不是拼音却与拼音有几分相似,绝不似蒙文、藏文、朝鲜文那样自成一格。上网查了查,终于搞懂了:这是1955年创制的法定壮文,由于古壮文在形成过程中依照了汉语的形、音、义,所以用表音的形式书写出来,就与拼音有几分相似了。
虽然侨港镇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古镇,但它有一片美丽的海滩,还是可以看看的。

侨港镇的海滩其实就是银滩的延续,但没有银滩那样的喧嚣。
下午乘长途汽车到了南宁。今天在南宁的任务只有两样:吃和逛。南宁有一条美食街,据说是地方小吃荟萃的地方。我们住的7天酒店离那里并不远,走过去也就15分钟的路。
南宁最有特色的小吃应该算是老友粉、老友面了吧?在广西,吃米粉是最司空见惯的。可是这老友粉与桂林的米粉却不相同,虽然二者都很好吃!老友粉的正源其实是老友面,还有一段故事讲的是老友面的来历,我虽不解其详,但却知道那是一段关乎友情的掌故。因为广西当地产稻不产麦,所以他们也用老友面的做法来做粉,那就是老友粉了。

老友粉的汤是浑浑的,一看就知其味必是很浓。
从住处到美食街的路上有一家舒记饮食店,据说是老友粉的名店,我们当然不能错过。老友粉酸、辣、咸、香,味道浓郁。除了味道,做老友粉的厨子手法之麻利也给我留下深刻地印象,若不是这样的快手,怎能应付得了不断涌来的食客?
美食街头上几家店白天也卖粉、面的,但到了晚上,整条街都把桌、椅摆到了街面上,吃食似乎也都变成了一样的:烧烤。但这样的烧烤可算不上是南宁的特色,全国各地都多得是,这般景象让俺们有些失望。

这家烤生蚝自称多次被电视、报刊报道过,既是如此,我们就在这里吃一吃吧,虽然对那番吹嘘并不十分相信。
除了小吃,南宁的街头有很多的甜品、饮料店,这倒是在北方少见的。可能是气候炎热,人们自然需要时常补充糖和水,这些小店也就应运而生了。

“菜茶茉”、“半糖煮意”,甜品店大多有个很个性的新潮名字;此外还有卖凉茶的小店,名字则是“清心堂”一路的老派风格。
我们还逛了逛超市,买了些罗汉果、八渡笋、越南椰子糕等特产、特色食品。
10月8日,这是我们在广西的最后一天了。南宁的附近有一个扬美古镇,我们是好古之人,当然要去寻访。扬美镇老屋还在,但新建的也不少,古镇风貌仅存四、五成。在这里,保持古镇原貌的意识可能才刚刚形成,已遭到破坏的东西却难以复原了。

当地政府给农户做了星级评定,十星满分。这户人家是七星级农户,缺少的是卫生星、团结星、新风星。这也是扬美一景啊!
从镇边流过的是左江。左江,我以前与它相遇过的,但不是在这里,而是在崇左——广西西部的一个城市,该是左江的上游吧——那是几年前第一次到广西时的事了。不过,我印象中的左江是清澈的,这里却是泥沙俱下,简直是黄河的微缩版。原来,不久前发过大洪水,现在才刚刚平静下来。是的,镇边的大树上还看得出洪水的最高水位。

这可不是我印象中的左江啊!洪水过后,不知要多久才能恢复美丽的容颜?

镇子里少不了要有庙或寺的。中国人应该归入泛神论者一类吧,不大追究神灵的来历,有个磕头的地方就行了。灵验不灵验,谁知道呢?
镇子里的黄氏庄园是保存最完整的一组院落:
黄氏庄园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应园创建人黄厚龙,原为江西镇兴贤村黄公坡人,后迁居扬美,经商发迹,才建此庄园,至今已是十代,有200多年的历史。总面积达到9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56.2平方米。
此庄园已成为扬美古镇民宅的典型代表,其整体结构和建筑艺术有着传统的清代风格和独特的设计格式,是古镇上很有代表性的一座清代建筑,对于研究清代居民建筑和古镇商史有着一定的历史价值。

这组由庭院连缀在一起的建筑就是黄氏庄园,是镇子里最考究的老屋。

现在住在这里的不知是不是黄氏的后人。我们听不懂她们的方言,所以没有问。

房屋的设计很注重通风,在砖墙和厅堂的上方都设计了漏窗,不仅实用,而且美观。

房脊的修饰也不马虎。

这头肥大的老牛脖子下有好多赘肉,是宋代韩滉的传世名画《五牛图》中所绘的那种,北方的牛不是这样的。

制做腌菜的作坊。扬美的酸菜、梅菜是当地的特产。
镇里有一条小街叫临江街。顾名思义,临江街正是紧临着左江的小街。走出临江街就是前面看到过的三界庙,下了石阶就可以上船了。想当年,不管是出镇还是入镇,只要走的是水路,就一定会从临江街上走过。如今,临江街虽也免不了受到新建筑的扰乱,但已经算是扬美镇上保存最完好的一条小街巷了。

从这个牌楼下面走进去,就是临江街。

临江街上的老屋和石板路。
下午从扬美回到南宁,5:20的航班飞北京。
从9月25日到10月8日,我们此行在广西盘桓了14天。见闻颇多,心情超好。还有一些没有写到的,以后再补上吧。
这些年来,还有很多很多的旅行生活没有做个文字的记录,我想最好还是写一写。有句话说:最淡的墨迹胜过最强的记忆。没错,写出来有助于回忆。等到我们老了,哪也去不了,还能干什么呢?就在回忆中重温旅途的快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