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南宁游记
中越边境凭祥口岸的友谊关,是我心中一个存了多年的情结。 上世纪一九七二年,我还在读中学,学校组织我们,著盛装,捧鲜花,到广州白云机场,去欢迎来访的越南总理范文同,当时唱的那首歌:“越南中国,山连山,水连水……”仍是我至今所能唱全的三几首歌之一。此后,一九七九年突发的中越战争,因众多熟悉的哥们及我父母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其中,成为我所特别关注的战争。此次广西之行,自然的,览胜德天瀑布;人文的,感受友谊关,缺一不可。 按计划,我们应该在中午时分抵达友谊关,但由于整个上午被额外加入的明仕田园耽搁,等游过龙州的花山岩画,再从322国道经凭祥下友谊关,已近黄昏。 我不知道是否还有正常过关的通道?导游是购了门票不把我们带入“友谊关景区”的。进得牌坊,满眼是山,高耸的金鸡山傍西,低伏的左弼山靠东,挟裹着一条由北向南的坡道,爬上坡顶,那座虽未曾亲见,已然烂熟于胸的关隘古城楼,就雄踞于眼前了。 我从古城楼的门洞里,往来出入,上下打量,发觉,友谊关与我先入为主的印象,实在有些差距。 首先,我一直以为,关的这边是中国,出了关,那边就是越南,关在界上。而事实上,出了友谊关的门洞,到中越边界的零公里处,起码还有一公里距离。我们来得迟了,中国海关在友谊关与零公里之间的坡道上设的栅栏已经关闭了,我们只好依着栏杆,眺望夜暗临近的边界,那里拥塞着进出的集装箱卡车。 其次,都知道友谊关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关隘,关门朝越南一面,上书“友谊关”三个字是今人陈毅的手笔暂且不去计较,城楼上层的建筑,与带着城垛的古城楼,十分之不协调,一看就知道是现代人后加上去的钢筋水泥式的“违章建筑”, 读史可知,现在的这座古城楼,已非原物。1885年初,法军攻陷镇南关,撤退时炸毁了关楼。中法战争后,清政府依样重建,却又于1939年为侵华日军占领并再次烧毁关楼。解放后1957年,中国政府第三次重建关楼,只可惜凭那时的眼光和水准,整旧并未如旧,也只能给今天的我们留下眼前的这种不伦不类感觉。 出关后,栅栏内,右侧一座新款大楼,国徽下面,金字书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关口岸”,冷峻中透着威严。一队换岗的武警战士走过,我举起相机,却被带队军官禁拍,为宣泄一下遭到拒绝后的情绪,我调侃地大喊一声:“同志们辛苦了!”队列中有从条件反射地回应:“为人民服务。”结果,他们与我们,都笑起来。 我留意到,左前方小山顶的树丛中,有一座迷彩色的碉堡,导游小陈解释说:“那是我们的。”我抬头看看东边的左弼炮台,再扭头仰望北边的镇北炮台,不禁思绪万千。 我知道,这座有着两千年历史的古关隘,原不叫友谊关,早在二千年前建关时,越南与中国还不是国际关系,所以,友谊关与中国内地的关一样,以地为名,叫“雍鸡关”,后又更名“界首关”,直到明末,中央政府为加强对边关的控制,方才改为我们较为耳熟的“镇南关”,这其中所包含的控制与脱离,觊觎与威慑之类的意味,不言自明。新中国成立后,中越交好,中国领袖大概觉得“镇南关”有失客气,1953年改名为“睦南关”,以示亲善。后来觉得还不够意思,1965再改为“友谊关”,以表中越两国两党同志加兄弟的友谊。 我环视清代的镇北与左弼两炮台,再观望迷彩色的碉堡,想起了英国首相帕麦斯顿早在十九世纪就说过的一句外交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再想想“镇南”与“友谊”之变,以及我党的领袖们勒紧全国人民的裤带所做的一厢情愿大赠送,不由得苦笑不已。 听闻友谊关后右辅山下,有一座清代的“万人坟”,那是中法战争时冯子材所率清军打败法军之后,安葬阵亡将士所筑。据说,面对手持洋枪的法军,清军挥舞着大刀长茅草殊死拼杀,完全是以人海战术来冲击优势装备的法军,以十倍的牺牲代价,夺取镇南关大捷。 时间太晚,我们没有能够停车下来拜祭“万人坟”。同样,这次原打算去烈士陵园凭吊的,结果也未去成。匆匆途经“万人坟”时,望着路边寒酸的坟茔,以及从网上看过的杂草丛生的烈士墓,我真的替那些在不同时代为同一个国家捐躯了的民族英雄不平啊! 原计划还要到凭祥的浦寨浏览边贸城的,因为时间关系,也只是停车下来撒一泡尿,就向南宁急返了。 图1:我总觉得怪怪的,友谊关应该是一个边境口岸,怎么成了“友谊关景区”了?象罗湖、拱北、绥芬河、东宁等边境口岸,我都去过,还从未见过,把口岸开辟成景点的。也许,这就是毛主席曾说过的:“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吧? 图2:关后的这座法式小楼,是法国殖民者当年修建的。不知怎的,我忽然对法国人有些敬意?在德天瀑布时知道,如今中越边界的划定,主要是依照法国人当年埋的界桩。中越战争之后,越南人不承认原先的界桩,说:“越南与中国的边界,应该由越南人与中国人划定,怎么能够由法国人代替越南人与中国人划定?”类似的情况在中印边境上也存在,如果没有英国人划定的麦克马洪线,印度说不定会认为他们的国界应该在拉萨附近呢。尽管,这些划界都令我们中国人吃亏了。 图3:友谊关的这座关楼,从哪个角度看,都颇有些不伦不类,下半截仿古,上半截崇洋,恐怕这样的装束,也只有在那种革命加拼命,外行领导内行的年代,由自以为英明,其实很蠢的领导,才想得出来。 图4:从门洞内仰视,陈毅手书的“友谊关”三个大字,和高悬在楼顶的红旗,当年两国领袖在此握手言欢的情形又浮现在我眼前。我忽然觉得,中国人其实很傻,越南人才真正聪明,在越南人面前,中国人以为自己是老虎;而狡猾的越南人成功地“扮猪吃老虎”。 图5:这幅中国人民解放军凯旋归来的照片,与关楼上高悬的“友谊”二字,相映成趣!不过,若能回复“镇南”旧名,似更为和谐?当然,要让英明领袖们明白这个浅显的道理,比登天还难。 图6:关前,左右两翼山顶上的炮台,加前面山头上的碉堡,护卫着悬挂国旗国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没有什么好说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是实力加利益的关系,什么友谊不友谊,没有实力,哪来的友谊?! 图7:关后,法式风格的小楼依然耸立。或许,法国人当年已经觉得,把中越边界推到这里,已经占了很大便宜了。可是今天,越南人却认为,中越边界,不该中法国人划定。在越南人眼里,凡是开红棉花的地方,就是越南领土。我不知道,我们要感谢法国人,还是…… 图8:这块寒酸得不能再寒酸的墓碑下面葬着上万为国捐躯的清军将士。要知道,中法战争可是新中国建立之前中国历史上所有反抗外强的战争中唯一取胜的一次呀。这些为胜利而牺牲的中国男儿,我们后人对不起他们呀! 图9:中越战争留下的烈士陵园,望着这一排排耸立的墓碑,我不知道如何思想?导游说,躺倒在这里的,每人家属得到的补偿也不过两三千元。还说,那些被俘然后送回来的,一切福利待遇都被取消。 图10:关下的这块碑记,我看了半天,居然一字也未能入脑。中国的历史,什么时候才能实事求是?那些冠冕堂皇的屁话,少说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