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永州游记
永州游记
千年古村——上甘棠
车过夏层铺,仙境般的美景就开始养起眼来。喀斯特地貌的峰峦退到远方,层层叠叠地护卫着葱绿的田野。三三两两赶着耕牛耙田的农夫,不紧不慢地穿行在如画的田野上。古树、竹丛簇拥着一个个静静的村落,炊烟从蓝灰色的马头墙上飘起。一路春色美不胜收。驶过夏层铺镇,到了一个路口再折向正东,在砂石路上跑了约两公里,远远地望见了飞檐挑起的楼阁,小桥和弯弯地依偎在河边的小村庄。
村口最醒目的是一座残破的重檐阁楼,弯过苔痕斑斑的大槐树,一座三拱的大石桥挂满青籐又跳入眼帘。跨过水面的桥面巳坍塌了一半边,但却依然秀美的映衬在桥下的淙淙流水里。弯弯的石阶从岸边接引着残桥,石缝里杂草丛生。视野里的阁影、枯树、石桥形成了一个极为古拙的构图。桥边倒拱出一头母猪,带着一窝猪仔悠然地闯进画来,在标注着这不过是一个村落。
这就是上甘棠?一个村口怎么会有如此的气势?
这些年来,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古老的村庄,几百年来残留下的青堂瓦舍已让我几近痴迷,而这个号称千年的小村,怎么能如此完美地留住往昔?
说它完美,是说一种古老的原始存在。远远望过去,村头没有任何商业色彩的添加物。这不是一个旅游地。对于远方来的客人,连河边洗衣的女孩也不会多看两眼。石桥那头的村口寨门,已有赶牛荷犁的老汉,担着青菜的女人姗姗而行。没有门票和闲人,没有五颜六色的标语,没有街头河边无处不见的塑料袋,有的只有一湾清流上的这座石桥,在静静地迎候着我。
这座残桥名曰步瀛桥,建于北宋靖康年间。自建成不久即塌了一半,然而,这半边残桥却再没人去修,从彼时屹立至今。历经近九百年风雨苍桑,近8米高的拱弧没有丝毫变形,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桥梁史上的奇观。传说是这样的:石桥落成庆典时,八仙云游到此,这八仙步至桥心,不料铁拐李一脚过重,把一座新桥踏破了半边,村人顿时愁容相觑,有苦难言,那拄拐杖的跛子却哈哈大笑,说这是天意,贵村地杰人灵,日后桥上每掉一块石头,贵村就要出一个官,众乡亲勿忧也。说完,这八仙就不见了。此时,村里有学问的人方如梦初醒,急向村人破译道:这是神仙来踩桥,吉祥之兆啊!于是,这桥又名度仙桥。仙人的话果然灵验,这桥到现在近九百年了,从桥上共掉下一百块石头,村上果然先后出了文武官员一百名,其中京官十八人,进士十一名。现在桥上早就有一块石头将掉,村人天天盼它掉下好出大官,可这块石头至今还掉不下来。
但是,这并不是村子里唯一的一座古桥。在村北头约一百米的小河上,还有一座石榫为墩,石板为梁的小石桥。据村里的族谱记载,这桥竟建于汉代!汉代是什么概念?两千多年前!如族谱记载属实,这恐怕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石桥了。
沿着村中的石板路,一条窄窄的小街由北至南贯穿全村,小街旁则是更窄的深巷。在1200多年的石板路旁,现存不少是两三百年前的徽派建筑,只是,临街的一面是黑褐色的木板墙。全村450户人家中,周姓人家大户,有些支系居仍住着古老的大屋。大门前有鼓形门当户对的是祖上曾有过官宦的人家,寻常百姓家却只有方形门墩。整个村子被石条砌成的寨墙围着,有四个寨门楼扼守四方。沿着临河的寨墙走向北门,洞门开处,又是那一湾潺潺而去的河水。
这条养育了千年村寨的河,叫谢沐河,是南下注入漓江的源头支流之一。距此约十多公里外,还有一条静静的河,那是向北流入湘江的潇水。在村北头一片树林中,谢沐河形成了一个碧绿的小潭,潭边古榕森森,奇花吐艳,这则是谢河和沐河的交汇处。被称为雌雄二水的两条小河,谢河为雄,因为它源自都庞岭的山之阳(南),流经雄川村;而沐河则为雌,因为它是来自山之阴(北)地下溶洞中的一口井。
沿着清清的沐河,走在古驿道上,去看看那座鲜为人知的汉代石桥。上行约一公里,有一个垂柳依依的河湾,那小小的石桥就卧在这水面上。锲形的桥墩虽已歪斜,但大石条搭起的桥面仍是非常平整。桥下的碧水中有鸭群嬉戏,悠悠地把那千年的古老归于平凡。
事实上,谢沐河的灵气带给这千年的古村落的,还有更久远的追溯。在该村民宅的后面,有一块古老的龟形台地,这竟是千年以前被称为谢沐县的县府衙门遗址。在此处发掘的汉瓦,陶瓷及其它遗存表明,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谢沐县治就设在上甘棠村。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县府就位于这个台地上。台地正前数百米远是座奇特秀丽的小山,据说,这钟灵的龟山是古城古村的守护神。
能看到不着脂粉不修边幅民间乡村的千年流水遗存,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这里尚未有旅游团队来过。眼见得华夏大地上一个个古村落在旅游大潮中走向湮灭,对脚下的千年古村,我只想轻轻地说一句,
上甘棠,一路走好,谨祝再越千年!

步瀛桥位于上甘棠村西南的谢沐河上,是上甘棠村的主要出入口。于大宋宣和乙已年十二月(1119年)开始修建,靖康元年二月(1126年)完工。步瀛桥全长30米,宽4.5米,跨度9.5米,拱尽高5米。全桥三拱,采用半圆形薄拱,造型小巧别致,是湖南省最古老的石拱桥。 “步瀛”一词源于唐代殿试考中进士登瀛洲之意,“瀛洲”传说是东海神仙居住的地方。取名“步瀛桥”寄寓甘棠周氏子孙步过石拱桥,成就功业,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寿宣亭位于通往广西的古驿道上,村人周际隆为庆祝庶母陈氏被诰封为“五品宜人”以及胞嫂何氏七十大寿,于清光绪33年修建此亭。寿萱亭距文昌阁500米,石木结构。萱即萱堂,是对高堂慈母的尊称。周际隆的父亲周振邦是奉政大夫,周际隆是例授奉政大夫,均官居五品,其母素怀慈悲,体恤乡邻,且吃斋信佛,故被尊为“慈悲佛母”。亭内有石碑刻有慈悲佛母“81个他字歌”,以教化后人。

月陂亭位于上甘棠村东南的谢沐河边。它是通往两广的重要古驿道。这里曾经建有石亭,故称石亭、石楼,后称月陂亭。在月陂亭数十米的石壁上,镌刻有27方古代石刻,这些石刻绵延宋、元、明、清4个朝代。石刻内容丰富,一是叙事或功德碑,共12方;二是唱和诗及八景诗,共6方,如南宋的“判府思斋题墨”,“甘棠八景”等;三是劝谕文2方,如清代刻的“大宋忠臣文山公书”、“先贤嘉言事亲”等;四是感怀诗4方。月陂亭石刻对于研究宋、元、明、清时期形成的村史、民俗、文化和宗教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些石刻中以文天祥书法题辞的“忠孝廉洁”最为有名,据说,村里有一位在临安任太守的官员叫周德源,与文天祥交往甚密。文天祥书赠四字,周视为珍宝,告老还乡时携回村里。此后,村中周姓一族皆以此为铭,并于清乾隆二十八年镌刻于石壁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