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桂、粤、赣20天(4)浯溪碑林
今天是我们出来的第4天(星期三)。 我们一早从南岳古镇出发,也花了两个半小时才到达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境内的浯溪碑林风景名胜区。它依傍湘江,北临湘桂铁路,东靠湘粤国道。浯溪摩崖石刻,就在祁阳县城浯溪镇南 2公里处,湘江大桥南端的浯溪公园内。
浯溪公园大门

风景区距离永州市区五十多公里。此处苍崖石壁,濒临湘江,巍然突兀,虽然仅78米长,最多也就30余米高,但却是摩崖文字的天然雕刻场。浯溪露天摩崖,为南国摩崖第一家,为神州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浯溪摩崖中,中国的诗、文、书法,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历经千年,享誉天下。
浯溪公园一角,浯溪湘江大桥

仰视“峿亭”,春到江南。

浯溪是发源于双牌县阳明山的一条小溪,流经祁阳盆地后,在县城南郊2公里处的古渡口流入湘江,这里溪水两侧和湘江的南岸五峰陡峭,古树茂盛,不管是唐朝的梓树,还是宋朝的柏树和元、明、清朝的松树、檀树,都是郁郁葱葱。在浯溪的山上,布满了奇形怪状的岩石,有的像怒吼的雄狮,有的似飞跃的猛虎,有的如卧伏的老牛,有的如同搔首弄姿的小猴,景观十分奇特。
公元763年,唐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元结出任道州刺史时,乘舟逆湘江而上,路过此地,爱其胜异,将溪命名“吾溪”(意为:我的溪流),后才创建了“浯”字;后来又将“吾溪”改为现在一直沿用的“浯溪”,再创“峿”字,将峿山命名“峿台”,修的亭命名“峿亭”,合称【三吾】。有“浯溪胜境,雄冠三湘”之称。浯溪不仅山奇水秀,在文学史和书法史上更为后世称道。

还没有登上峿山,就看见“峿台”上的两只大喇叭。不知何用?

公元764年,元结写下了《大唐中兴颂》,记述安史之乱。嗣后,由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书刻于96平方米的摩崖之上。元文、颜字,加之天公造就的峭岩,文奇、字奇、石奇,世称【摩崖三绝】,被尊为国宝。历代文人学士到此游览,呤诗作赋,铭刻石上。自唐、宋、元、明、清以来,留下的诗、词、赋、文等摩崖石刻505方之多,形成了驰明中外的诗海碑林,对史学、文学、文字、书法的研究保存了珍贵的资料。浯溪碑林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此之多的石刻,只能列选数块,以嗜网友。


唐代杰出散文家、诗人元结,于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被任命为道州刺史。永泰元年(765)罢任。次年再任道州刺史。大历二年(767)二月从潭州都督府返道州,舟经祁阳阻水,泊舟登岸暂寓。受此处幽胜,遂将一条“北汇于湘”的元名小溪命名“浯溪”,意在“旌吾独有”,撰《浯溪铭》,浯溪得名从此始。元结又将“浯溪东北廿余丈”的“怪石”命名 “吾台”,撰《吾台铭》;还在溪口“高六十余尺”的异石“上筑一亭堂,命名“语亭”,撰《吾亭铭》。返任后,将三铭交篆书名家季康、瞿令问、袁滋分别用玉箸篆、悬针篆、钟鼎篆书写,并刻于浯溪崖壁上。从此有了“三吾”之名。这三块碑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唐相袁滋书写的《唐亭铭》碑,现为国家文物局列为一级石刻,视为“国宝”。
大历六年(771)元结从箧中检出10年前率兵镇守九江抗击史思明叛军时写下的充满浩然正气的名篇《大唐中兴颂》旧稿补充定稿,派专人赴临川,请他的好友颜真卿大笔书写,并于夏六月石刻于摩崖上。


唐刻《大唐中兴颂》碑为浯溪摩崖之精华。此处崖壁宽广120 平方米,中兴碑高3.2米,宽3.3米,全幅面积10.56平方米。书从左起,21行,每行20空,除去空格,共332字。每字直径约15公分。颜真卿写颂时下笔激越高昂,气势磅礴,字字刚正雄伟,气度恢宏,精神内蕴,字里行间充满刚毅之气,使中兴碑成为鲁公生平得意之笔,被誉为“宇宙杰作”,致使后人 “百拜不能休”。清乾隆帝见到拓片便视为“天球拱璧”。这样的人,这样的文,这样的书法,集中于浯溪一地,这是历史对浯溪的厚爱。加上刻颂的摩崖临江矗立,如斧削成,“地辟天开,其文独立;山高水大,此石不磨。”因文奇、字奇、石奇,世称“摩崖三绝”,致“古今中外皆知”了。后人为保护摩崖三绝,自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始,已经六次修建“三绝堂”。
《中兴颂》摩崖是浯溪的核心和精髓。《中兴颂》之后1200 余年来,历代杰士名流,游躅接踵,运笔抒怀,吟诗作赋,打碑刻石,镂玉雕琼,使浯溪满山皆字,无石不诗。宋神宗熙宁八年(1104),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自鄂州赴宜州谪所,风雨中经浯溪,“三日徘徊崖次”后,在中们碑右侧,题七言长诗十四韵《书摩崖碑后有序》。黄刻运笔圆劲苍老,古茂清遒,“深得兰亭风韵”,自称“佳诗妙墨”。宁代四大书家竟有两位在浯溪留下翰墨,这是十分难得的。
清同治元年(1862),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游浯溪,步山谷诗韵,作《题摩崖中兴颂碑诗并跋》,刊于黄碑右侧,行楷,颜体,世推为“颜后第一”。清光绪十九年(1893),著名书法家、金石学家吴大雨中游浯溪,读中兴颂,也次出山谷诗韵作长诗,刻于何碑之右侧。楷体,书法秀劲,至此,颜、米、黄、何、吴等一代代宗师、硕大无朋的真迹宝卷,一字儿排开,成为浯溪的一道亮丽风景。加上其他大家的翰墨,仅在此120平方米的摩崖上,就有名刻95方,使之成为书法精品的荟萃地,群星璀璨,美不胜收,形成一个永久性的诗展、书展圣殿,举世绝无仅有。
在中兴碑左侧10步远的崖壁上,嵌有黑色大理石镜石一方,宋时已盛传于世。历代都有咏镜石的诗。民间还流传许多有关镜石的传说故事。使得平民百姓“纵然不识吴钩字,也为摩挲石镜来。”石镜未见,见题诗一方。

在中兴碑左侧、镜石上方悬崖上,镌刻着一个直径2.7米的 “”(字库无该字,见图片),似字非字,似符非符,人不能识。这是宋代词不州通判柳拱辰特意留刻下来的,成为浯溪摩崖的特殊组成部分。为此而引发的神话传说,更为浯溪留下了一点神秘感,增添了一种浪漫情调。您看呢?

历代名臣、大吏、文人、书家及海外人士,不避地僻路险,梦以求地来浯溪游历瞻仰及吟咏题刻。历代的石刻,从内容看,突出的有《大唐中兴颂》、《大宋中兴颂》、《大明中兴颂》、元结的《老三铭》、吴大的《新三铭》等。从字体看有楷、行草、隶、篆,五体皆全,最大的“圣寿万年”四字刻于悬崖,每字直径逾丈,最小的字,却只有蚂蚁那么点大。

浯溪露天摩崖石刻,是我国摩崖中的佼佼者,在全国摩崖中也是出类拔萃的。它是民族文化之乡,文物荟萃之乡,形成一部庞大的石书,一座书法艺术的宝库。它在文化史上的地位是崇高的,在书法艺术上的价值是无与伦比的。现在,浯溪摩崖石刻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保护。它将发挥它的光彩,使之无愧于历史赋予它的伟大使命。浯溪摩崖石刻经历千年风雨之侵蚀,战争等人为因素的破坏,尚能够留下如此之多、如此精美,实属不易,更为珍贵!
这里也有一位专心致志,一丝不苟的摄影爱好者

1996年后,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的《东风》诗碑和《踏莎行》词碑相继在景区树立,又增建了陶铸铜像和陶铸革命事迹陈列馆,千年古迹更添胜景。

浯溪碑林依山傍水、环境幽静,是文人墨客的好去处,欢喜舞文弄墨的朋友一定得来这里发发雅兴,吟诗作赋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