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二) 灵猴下山

峨眉山以巍峨奇秀著称,是一座天然的自然博物馆。它不仅植物繁茂,古树参天,而且还栖息着数不清的珍禽异兽,尤其是在当地被称其为“峨眉灵猴”的藏猕猴,不仅灵性超凡,而且天性顽皮。它出没于山间道旁,与人嬉戏,成群结队地拦路“化缘”。
峨眉山灵猴学名藏猕猴,也叫藏酋猴,英文名:tibetan macaque. 因为它们尾巴只有6—10厘米,比一般猴子的尾巴要短很多。因此也叫“短尾猴”。 藏猕猴体长60厘米左右,体重多在18千克以上,是中国猕猴属中体重最大的一种。体毛厚密腹部浅灰而背部深褐, 老猴的两颊长有象胡须一样的长毛。藏猕猴栖息于山地阔叶林有岩石的环境中,具有耐寒性,集群生活,每群20 — 30只,由2 — 3只成年雄猴为首领,遇敌时首领在队尾护卫。喜欢在地面活动,在崖壁狭缝、陡崖或大树上过夜。它们的食物以野果,植物嫩叶,昆虫为主,其寿命大约是30岁左右。峨眉山灵猴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为我国珍贵的濒危动物。
峨眉山是我国名山大川中唯一能够见到野生猴类的地方,因此它又以“猴山”蜚声国内外,人们都带着“君到峨眉游,比观峨眉猴”的想法,将观赏藏猕猴作为旅游的主要项目之一。
峨眉山野生自然生态猴区,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野生自然生态猴区,其范围分布在海拨800米到2400米的群山峻岭中,据调查统计,相对集中的一共有6个群落,数量约有1000余只,其中数灵猴最具灵性。在这一区域内,有流泉飞瀑、茂林修竹。花草繁茂、气候温和。是猴群理想的栖息地,人们置身于此,能真切感受到“西游记”神话世界中花果山、水帘洞的人间仙境,尽情领略美猴王的子孙们在野生猴区的生态之美。

峨眉山灵猴,长期以来受到峨眉山宗教文化的感染,并且穿梭于这美丽的大自然,汲天地之灵气,取日月之精华,成为山中活泼可爱的小精灵。假如没有峨眉灵猴,峨眉山的山水似乎就缺乏一点灵气,峨眉山的宗教文化似乎就缺少一点神气。也可以说,峨眉山灵猴就是峨眉山浓郁文化内涵和秀美自然风光的生动体现!
峨眉山灵猴通常出没在峨眉山的洗象池、遇仙寺、仙峰寺、茶棚子、洪椿坪、牛心岭一带大约面积为50多平方公里的深涧密林中。登峨眉山,从山麓到山顶共有60公里的石级山径,而最为曲折难行的路段就是从大坪寺到海拔1800米的九老洞,称为九十九道拐,这里也是峨眉灵猴聚集的主要地点。每日上山的游客络绎不绝,也使它们久经世面,不仅不害怕游人,还与人纠缠、索取食物、甚至打逗嬉戏。关于它们的趣闻逸事也不胜枚举,有的令人捧腹大笑,有的却让人啼笑皆非。
峨眉山有近2000年的佛教发展史,寺庙原来多达100余座。具有灵性的峨眉山猴,常常偷偷溜进庙中,趁僧人不注意的时候偷吃供果,僧人慈悲为怀,对它们小偷小摸的行为,视而不见,专注打坐念经。久而久之,这些猴也学会了僧人盘腿打坐的模样。所以人们称它们为“猴居士”。它们经常会在林间嘻戏,隐居于山洞之中,不屑于凡尘的喧嚣和忙碌,人们又叫它们为“山林隐士”。这些聪明的猴子长时间的与人相处,也学会了人类的礼仪,显得彬彬有礼,人称“谦谦君子”。当然,在它们饿急了的时候,也会成群结队的站在路边,向游人索要食物。在当地就流传着一段关于峨眉山灵猴与蒋介石的有趣故事:据说在1935年,原国民党总裁蒋介石来峨眉山办“军官培训团”,一天,天气晴朗,蒋介石和警卫上山散步,起到一线天和洪椿坪之间时,突然窜出一群峨眉猴来,这可把走在前面的蒋介石吓出了一身冷汗。惊慌失措之际,他掏出手帕擦头上的冷汗,可就在这时,这群猴子突然一哄而散,各位朋友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吗?这是因为猴子一直以来便把峨眉山的和尚视作是它们的“及食父母”,当蒋介石摘下帽子露出光头的时候,它们便理所当然的以为蒋介石就是和尚了。

到峨眉山旅游的人们都非常喜欢灵猴,经常带一些富含营养的东西给它们吃,使猴子们的体重大大增加,有一段顺口溜是这样描述猴子们的饮食的,说它们:“火腿香肠吃名牌,蛋糕都要好利来。可口可乐美国造,不喝凉水喝饮料”,所以现在有的猴子已经患上了“高血压”,“糖尿病”,猴子们的健康大大受损。为此峨眉山管委会决定对这些猴子实行人工“减肥计划”,即每天供游客喂食的猴粮不超过500袋。
对于游客喂食的现象,动物专家认为:根本就不宜向野生的藏猕猴人为投放食物,而应该帮助它们“自食其力”,从而减少它们对于人类的依赖性。否则照此下去,天长日久,野生藏猕猴的消化功能势必受到严重的影响,其自然的性情和生活习性也会随之“恶变”,抵抗力会减弱,极其不利于猴子的繁衍生息。长此以往,也许就会“猴将不猴”了。但热衷于开发旅游业的人士大多认为,八方游人都十分“钟情”于峨眉山的灵猴,愿意孝敬“猴居士”,将此作为游山的一大乐趣。让游人感受这种“人猴相亲”的欢乐场面,没有必要去改变。
我个人倾向于动物专家的观点,归还藏猕猴一个天然的生态环境,让它们在森林里自由自在地嘻戏;归还它们顽皮、骁勇的野性。否则,将来我们看到的,将是没有灵性的猴子;听到的,只是它们在争夺食物时为了讨好人类才发出的嘶鸣。那种野性、悍勇的精神,那份浪迹山林的洒脱,将消失殆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代诗人李白曾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而今天,伴随着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的大面积消失,随着人类对动物领地的入侵,想要再看到那灵动、野性的动物,也许已经成为一种奢求了。
朋友:对于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你的观点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