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西双版纳游记
工作关系,去昆明两天,又因为领导开恩,几个年轻人得以去西双版纳逗留两天。行程第一站是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对于曾经学过一点点药用植物的我来说,这近乎一个心目中向往的圣地,因为这是由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教授一手创建起来的、目前我国最大和保存物种最多的植物园,不仅在中国植物学界、在世界植物学界也拥有相当的名气和地位。 必须要发这张照片,还要顺带谴责一下摄影师,怎么能把我的胳膊都丢掉半截呢?这棵树叫马蛋果,大风子科植物。是我博士阶段的研究对象之一,尽管我从中并没有分出什么好东西来,但好歹也是我博士工作的一部分,今天终于能够近距离接触,当然要合影留念。这株树是由乌云其木格同志(谁呀?)栽下的,而我研究的那棵采自云南屏边鸡窝寨(好拗口的名字,导游都不知道在哪)。 中间的这个人就是蔡希陶教授,著名植物学家,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创立者,中国云烟、血竭、橡胶事业的推动人,必生致力于植物研究。因为蔡希陶和他创建的植物园,才使得今天的西双版纳不仅是旅游胜地,也是植物学、动物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今天的西双版纳人才可以自豪地说“西双版纳科学家多”。 血竭是一味名贵中药材,自唐代以来一直依赖进口。1972年蔡希陶在云南孟连县首次发现能够提制血竭的植物:剑叶龙血树Dracaena cochinchinensis Lour.S.C.Chen,从此开始了中国人自己制造血竭的历史,云南白药中的一味重要成分就是血竭。遵照蔡先生的遗愿,其去世后,1/3骨灰就被埋在了这棵龙血树下。 大多数来到植物园的人,都会对“见血封喉”——箭毒木与千年铁树王好奇不已,这也是植物园吸引游人的招牌之一,不过我在整理照片的时候,发现我竟然没有为这两种树单独拍张照片,可能是我并不觉得稀奇吧。所以只好豁出我的老脸,再出一次镜,请大家忽略那个树下站得歪歪扭扭的人,只看看这棵铁树王吧。 “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槟榔树这么高,却这么细,想爬上去似乎还真有难度,不过,这种树质地很坚硬,并不容易压弯变形,树上还有一节一节的节理,方便借力,所以对于云南本地人来说,并非不可征服的对象,云南十八怪之“老太太爬树比猴快”就是指这个。
如瀑布般垂落的花树是我喜欢南方的原因之一 “绞杀”是热带雨林里一种奇特的现象,通常是榕树的种子落在棕榈等其它植物的身体上,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生根发芽,气生根逐渐壮大,紧紧缠住附生的树木,慢慢将内部的树木绞紧,勒死,反映了热带雨林中植物之间残酷的生存竞争关系,又被形象地成为“小蜜傍大款”。 菩提树总是寄托着很多美好心愿 看看这些粗大的藤本植物吧 美丽的导游在对着跳舞草唱歌。这种神奇的豆科植物对声波的应激反应比较强,当受到一定的声波刺激后,叶片便会收缩舞动——但是,真的不容易呀,眼睛都瞪酸了,不过小小地动两下而已,还不如含羞草收缩的幅度呢。 贝叶棕,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热带植物,更是傣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傣族全民笃信佛教,佛教教义、经文,以及傣族的传说、历史就刻在经过加工的贝叶上,代代相传,称“贝叶经”。 植物园不仅是一个旅游胜地,也是一个科普中心,一个科研载体。只是熙来攘往的游客们,欢天喜地地参观着那些奇花异草的时候,谁曾真正注意过那些默默付出的科学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