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大理游记

大理游记

彩云之南(一)

初夏,作为从事文化工作二十余年的我,第一次接到上级文化部门组织部分基层文化干部去云南学习考察古文化的通知。研究古文化是我终身的爱好,尤其是去云南考察,是我很久以来的一个梦想。于是,我兴冲冲地向主管部门作了汇报,但使我想不到的是,他们竟然以干部外出考察每年不能超过一次为由,婉言谢绝了我的申请。我真的不想错过这次难得的机会,便第一次申请利用休假时间自费与文化考察团一路同行。

云南,被称为彩云之南,是我国边缘地区自然风光最丰富多彩的一个省份。这里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貌、灿烂的文化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这里是风靡一时的《五朵金花》、《蝴蝶泉边》等情歌发源地,文化底蕴浓重的大理国;这里是摘一片绿叶就能写一首小诗,牵一束阳光就能拴道红线的西双版纳;还有那五彩缤纷的世界园艺博览园……

一、大理国

从昆明到大理,尽管有飞机、火车和高速公路,最终我们选择了传统的夜行列车,一来可以节省一点费用,二来也可重温一下火车行驶的晃荡。当夜便搭乘旅游列车出发,在车轮的“咣当”声中迷糊入睡了。

“山高日出迟”。当我们在摇摇晃晃中醒来时,已是次日早上6点多了,但窗外还是黑蒙蒙的一片。至7点多,山外的鱼肚白才透进了水气迷蒙的车窗。大理下关车站终于到了。

“风花雪月”话大理

大理市地处横断山脉南部的西南端,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势雄伟,风光秀丽,既有蜿蜒高耸的山脉,也有峰峦环抱的盆地和湖泊,尽显前人称誉的“青山抱绿水,湖光映山色,四时有奇葩,百里飘幽香”的优美环境。迷人的苍山,诱人的洱海,宁静的古城,古朴的民居,雄伟的三塔,秀丽的蝴蝶泉,大理一年四季风景如画。而在这诸多的风景之中,以风、花、雪、月四景最为著名,当地白族人民有一首世世代代传诵的谜语诗:虫入凤窝不见鸟(风),七人头上长青草(花);细雨下在横山上(雪),半个朋友不见了(月)。

大理新城所在的下关,常年吹风,因而有“风城”之称。传说是南诏国公主与苍山猎人相爱,南诏国王大怒,命罗荃法师将猎人打入洱海。公主义愤填膺,借来六瓶神风,想吹干湖水搭救情人,但在下关西山口跌碎了五瓶。仅凭一瓶神风,焉能吹干浩瀚的洱海?只留下无限遗憾的下关风终年不息。下关风“风高而不寒,无沙亦无尘”,反而因为“石头砌墙墙不倒,风过门槛把地扫,小伙子跳墙狗不咬”而美名远扬。

上关位于大理苍山云弄峰之麓,是自唐代以来形成的拱卫大理的要塞。上关花的盛名源自关外花树村那棵名为“十里香”的花树,花大如莲,每年花开12瓣,闰年却开13瓣,花色黄白相间,香闻十里。相传是八仙之一吕洞宾所栽。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也曾慕名前来观赏,留下了“榆城有风花雪月四大景,上关以此花著”的评语,上关花便也因此而越来越令人神往,成了大理地区珍奇花卉的代称。其实,大理花卉品种之多举世瞩目,特别是名甲天下的云南茶花,尤以大理为最:姹紫嫣红,鲜艳夺目,重瓣繁枝,绚丽多姿,声动四方。

销魂碧潭清溪间

苍山,终年白雪皑皑,有不少高山冰碛湖泊,其中著名的有洗马潭、黄龙潭、黑龙潭、清碧溪等。

位于苍山玉局峰与龙泉峰交接处的洗马潭,海拔3920米,被称为“山巅之湖”。其实,洗马潭距峰顶尚有20余米。在苍山著名的潭水中,它以海拔高、水质清而自成特色,是苍山顶上一个风景绝佳的高山湖泊。相传,元世祖忽必烈征大理时,率兵翻越苍山,曾在这里驻扎洗马,洗马潭因此而得名。

据李元阳《点苍山志》记载:“《汉书》曰:邪龙云南,其山如扶风太乙,上有冯河,周围万步,五月积雪浩然”。冯河指的就是洗马潭,传说这里是观音放养黑龙的地方,黑龙春夏居住于下关以西温泉,秋冬栖息于洗马潭,所以洗马潭又有“龙池”之称。又据史载,洗马潭古称“高河”,是南诏时期的水利工程设施。南诏丰佑年间,南诏王派遣军将晟君,在这里建此高山水库,导山泉灌溉农田,这在当时是一项了不起的工程,所以在南诏德化碑里对此也有“遏寒流潦高原为稻黍之田”的记载。至今,潭周围及附近山间仍有古代工程遗迹。

洗马潭周围山上满布形同虬龙的高山杜鹃灌木林,潭下山坡则是高大挺拔的高山冷杉林带和毛竹林带,每当春夏之交,杜鹃花盛开,湖边五彩缤纷,斑斓一片,灿若云霞。从山顶下望,一侧衬着黑蓝苍郁的冷杉和刚吐新绿的翠竹,一侧衬着斑驳青灰的岩峰石屏,百米方圆的洗马潭宛若头顶掉下的一块天,洗马潭下泻的溪涧边、草坡上,丛生的粉紫报春花、淡黄野白合花、浓艳的龙爪花,把这里装扮成一个高山五彩花园。因潭水莹澈,清澈澄碧,纤尘不染,史书记载:“水面有落叶,鸟辄衔去”。

从洗马潭步行至山巅,俯看洱海和大理坝子,给人以非常美好的感觉。在这里,向西可眺望漾濞县境内的山川河流、田园村落;向东,可见几道腾如细流的神秘峡谷,鸡足山屹立其中;向北,可见玉龙雪山的皑皑积雪。

以云、林、雪、泉、石、花而著称的苍山,高山湖泊泻出的泉水清冽异常,青碧璀璨,甘甜可口。在十九峰中汇成十八条溪水,形成悬瀑叠流,倾泻东流,蜿蜒群峰之间,时隐时现,飞练瀑珠,飞花点翠,装点着苍山和大理坝子,如十八条小白龙,四季奔泄,叮咚悦耳,最后欢腾跳跃奔向洱海。沿着十八条山溪飞泻而下的雪山融水与山涧泉流交汇一起,与那十九峰一起构成了苍山独特而多姿的景观。古人诗曰:“霞移万花与阳溪,茫涌锦溪灵泉齐,白石双鸳隐仙至,梅桃二处并中澳,绿玉龙溪清碧间,莫残葶溟阳南居。”而在这苍山群溪中,七龙女池、桃溪和清碧溪素享盛名。

七龙女池天生丽质,景色优美。这里鲜花盛开,树木郁郁葱葱。清水碧溪在大理石上来回摩擦了几十万年,于是从上而下一叠一叠地形成七个圆形光滑的水池。传说七位龙女曾在该处分别霸占一池沐浴,因此这七块苍山明珠又被称为七龙女池。苍洱之间,古为泽国。苍山的诸多泉、潭,大多以龙命名,如洗马潭也称“龙池”,三阳峰与兰峰间的黄龙谭、黑龙潭、双龙潭也无不与龙有关。据说,黑龙潭居住的黑龙是公龙,黄龙潭居住的黄龙为母龙,七位龙女就是黑龙与黄龙的女儿,她们常常瞒着父母,跑到这里来洗澡。大女儿身材高大,自然就在面积最大的一龙女池,以下的几个妹妹依据年龄大小,依次选择了其余几个水池。七位龙女洗澡时,苍山就飘起玉带云游,这是她们的腰带解下后连在一起变成的。综观七龙女池,可以用奇、秀、清、幽来形容。

七女龙池清碧溪清秀无比。那变幻神奇的水和瀑布,让人感到十分的愉悦。而当你一个人呆在山中,和小鸟、小动物和那许许多多不同的植物和树在一起,感觉就是和整个神秘的大自然在一起。清碧溪,清澈透亮,或急或缓闪烁着金色的鳞光。从缆车上往下看时,犹如一条狭长的玉带贯通苍山上下,连接着洱海。

从索道缆车下来,耳畔传来潺潺激水之音。细细打量,却发现自己早已凌波微步:山行数里,泉缈难以记数。或轻淌在细蔓嫩草之上,或缓歌于轻漫山路之间,或穿梭在老藤枯根之际,或泉涌出怪石嶙峋之隙。众水汇于一溪,发出清心悦耳的奏鸣,锵锵如金石,依次形成上、中、下三潭。山溪自苍山最高峰、海拔4122米的马龙峰顶流下,垂流跌宕,溪涧中之怪石犬牙互错,惊涛斜冲,怒波反跳,掷雪飞花。

“水叠三潭”,清澈见底,潭底五彩斑石,在阳光的映射下,应和着粼粼水光,波心荡漾,让人目眩神迷。漾起的凡俗尘思,都沉淀在无尽的蓝色激情里,涤解在不堪的清空虚淡中,蜿蜿蜒蜒,一路咆哮奔腾直下洱海。上潭崖壁上至今还依稀可辨的“禹穴”二字,刻于明代郡守杨公之手。“禹”是传说中的古代部落联盟首领,曾治平江水,因此有“大禹治水”之说。不难想象“禹穴”的缘由。

清碧溪的中潭为一个圆形大潭。它与上潭之间有数丈高的石壁。夏雨季节,空水氤氲,皮肤接触到湿漉漉的水粒,眼前从上潭中奔涌而出的泉水,在岚翠如滴的山中形成一条雪白的瀑布,从数丈高的三面悬崖峭壁上飞泻而下,如玉柱泻壶,又如白龙吐雾,坠落了一溪的诗意。飞流跌落潭中,发出巨大的轰响。飞溅起的银色水花,散发着凉凉的薄薄的水气,像摔碎了翡翠;潭水是深郁的绿色,出人意料地绿,绿得夺目,绿得圆滑,锦绣一样的色彩令人神清气爽。水中飘摇的水草也居然是红红绿绿黄黄的,各显斑斓,一会儿钻出水面,一会儿深深埋入水底,浑身湿露露的,说不出有多么的爽意和浪漫……

据说,在秋冬季节,中潭的水源主要以三面的岩脚汩涌而出的泉水为主。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游清碧溪时,因“与水争道”而跌入潭中,潭水淹到了他的脖子。出潭后,他在这块青石板上晒过他的湿衣服。这些都记录在他的《滇游日记》中。

清碧溪犹如它的名字一样,清澈碧绿,冲淡郁秀,不染片点杂尘。如果细看,由于所接纳光线强弱和潭水的深度不同,三潭水的颜色其实还是有所区别的。李元阳在《游清溪三潭记》中是这样写三潭水光的:“下潭水光深青色,中潭水光鸦碧色,上潭水光鹦绿色”。清碧溪流淌出山谷后,一年四季灌溉着苍山与洱海间的许多粮田和村庄,因此又被人们亲切地叫做“德溪”。抓住一条铁链,探身下去,来到潭边,用手捧一捧泉水,憨厚地吮吸上一大口苍山的乳汁,倍感清凉甘甜。难怪明代著有《升庵诗话》的文论家杨慎在游此后有文:“西南有一溪,叠峨承流,水色莹澈,其中石子粼粼,青碧璀璨,宛如宝玉之丽,其名曰清碧溪”。难怪现代画家徐悲鸿要欣然挥毫,激动地写下了“乞食妙香国,销魂清碧溪”十个字。

啊!雄奇峻拔的苍山之巅,河成网、湖成群,那么多的碧潭清溪,可堪沐浴,可堪洗马,可以在清澈无尘的水里看天堂的云彩,更换自己的衣饰。这可餐的秀色和神奇的故事,成为苍洱风光最动人之处……

白族风情

大理白族自治州是我国白族人民的主要聚居地。白族的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发达,公元前二世纪就与中原汉族有较为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受其影响较深,现在习俗部分与汉族相同,但也有自己的民族特色:白族使用汉字书写,但也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彩。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望夫云》、《蛇骨塔》、《鸟吊山》、《慈善夫人》,“大本曲”、“白族调”、“霸王鞭”等音乐舞蹈,还有从古典戏曲“吹吹腔”发展起来的“白刷”,在国内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白族有独特的节日,如“绕三灵”、“石宝山歌会”、“本主节”“耍海会”和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三月街”。在大理,最盛大的节日要算“三月街”了,其规模、形式类似北京的庙会,却又多了人山人海、笙歌悠扬的对歌会。

白族有独特的服饰,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白族人也用“风花雪月”来装点白族姑娘头上的包头:包头的整个形状像一个弯弯的月亮,自然就是“洱海月”了;包头最上面的一圈绒毛像“苍山雪”一样白,包头上绣着漂亮的花,花饰表示朋友的多少,也是“上关花”的意思,飘在耳畔轻拂着姑娘肩膀的那一缕白色丝线象征着下关的风。

大理最具代表的四大美景,“风、花、雪、月”竟然在少女的帽子上表现的淋漓尽致,不能不钦佩白族人的聪明和才华。白族有独特的称谓:白族小伙称阿鹏,姑娘称做花,银花,茶花……只有最漂亮的姑娘叫金花。

白族有独特的民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是白族传统的建筑艺术,雕龙画凤,坚固结实,富寓了很深的文化内涵。喜洲的严家大院是远近闻名的典型白族民居,房屋格式类似汉族的明清建筑,但朝向却是座西朝东(大概是背靠苍山的缘故吧),每家门前有一块白色的照壁,阳光通过照壁反射到屋内。整个大院前后共有四进,第一进是“三屋一照壁”,类似客堂;第二进是“四楼五天井”的走马楼,第三进则为“六合同春”的小院落。“严家大院”还有后花园,更有一座西洋格式的小洋楼,在当地也算是鹤立鸡群,别树一帜了。白族民居十分注重门楼,飞檐翘角,斗拱彩画,颇具特色。门窗、照壁多用剑川木雕以及大理石、彩绘和水墨画装饰,工艺精致,清新典雅,在西南民居建筑中堪称一流。

在“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中间有一个表演的室内舞台,现在是白家举行招待旅游观光客仪式的地方,品味“三道茶”是最重要的一道程序。对“三道茶”,“头道苦,二道甜,三道回味浓”的传闻早已熟知,而今天主人更为品“三道茶”的诠释赋予了新的哲理和思考——品茶也是品味人生的沧桑和真谛。三道茶中,我觉得最好喝的是“二道茶”,香甜浓郁,美不可言,也许这指的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精力充沛,事业有成。“三道茶”的功夫尽在品味,而在这品味中深蕴了珍惜美好时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的告诫。白族青年男女跳起的欢快的民族舞蹈,幽默、风趣,如歌如诗般地演绎着白家的民风民俗,似清泉、如甘露,予人以清新和滋润的感觉。在严家大院听歌品茶,方知晓更多白家的奥妙(原来小伙上门求亲也要过三道茶的礼,如果女方不上这第三道茶,这门婚事就得不到认可),歌舞“掐新娘”所表现的白族风情更使人忍俊不禁了。

在喜洲村口,首先见到的是村头那两棵枝叶繁如叶盖、需几人合抱的粗壮大树。这是难得一见的一种乔木,俗名叫万年青,学名是高山榕树。白族人认为,大青树是一个村庄兴旺的象征,是村寨的吉祥之物,能保佑村子平安、富足,因此又把它称作“风水树”。古老的白族村庄都少不了有自己的“风水树”。这种树通常与戏台一起组成村民们的群体活动中心。这两棵树,年代已经很古老,传说是阴阳树,一棵萌发另一棵落叶,周而复始,交替繁荣;一棵结果另一棵永不结果。劳动间歇时,村民常在树萌下小憩。不远处东北角还有一棵老青树,每当秋天到来,常栖满了雪白的鹭鸶,这是喜洲特有的景观。绿荫不仅改观了村寨的自然环境和视觉环境,还给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和情趣。喜洲的规模介于镇和村之间,有广场、街道,也有路旁的铺面和作坊,散发着浓郁的民风。喜洲村清洁、宁静,从苍山融化的雪水潺潺地流入村里,环绕着村庄的溪流清澈透亮,绝无一点浑浊感;村庄里不见蚊蝇飞舞;往来的居民身着洁净的白族民服,精神爽朗、淳朴厚道,这是在中国的乡村里罕见的现象。

喜洲是五朵金花的故乡。它西枕苍山、东濒耳海,缠绕着“水流九曲”万花溪,土地肥沃良田万顷,如一曲悠然的田园交响诗篇般摄人心魄。古城的中心是一座典型的白族四方街,这里店铺林立,每当节假日,身穿民族服装的男女老少都汇聚到这里,他们在此欢聚和交易。

历史上的喜洲是南诏的军事重镇,文化比较发达,是云南的商贸中心之一。早在南诏迁移来洱海周围之前,这里就是白族先民“河蛮”的聚居地,当时称“大厘城”。传说,隋文帝的将领有个叫史万岁的在这里驻扎兵马,所以又称它为“史城”,附近的平坝子就称作“史赕”(赕与甸相同)。清末到民国时期,喜洲人的商号遍及西南各省及东南亚各国,有“四大家”、“八中家”、“十二小家”之称。今天,喜洲的白族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喜洲向世人充分展现着白族的民俗民情。所以,这里是典型的白族社会的缩影。

喜洲是白族聚居的城镇,有大批的明、清、民国及近代时期各具特色的白族民居建筑群,现保存完整的有88院,又以严家院、董家院、杨家院三处为盛,均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喜洲白族民居,是清末至民国初期富甲一方的“喜洲商帮”在洱海之滨建盖的古色古香的白族传统民居,是大理白族民居的精华,在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现在喜洲白族民居建筑,既保持了白族民居传统,又结合西式建筑手法,其中杨家宅院为白族民居典型代表,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庭院建筑,讲究四平八稳庄重对称。

白族村寨,充分展示了白族人民精湛的建筑艺术和对美的追求;展示出了独特的民族风情。用诗情画意的笔调、浓墨淡彩的线条,浅浅勾勒出一幅家家有水、户户有花的中国水墨画!从而成为“白族民俗的活化石”。

蝴蝶泉与大理三塔

在大理众多的风景名胜中,最有名的恐怕还是蝴蝶泉了。五十年代末深受观众喜爱的喜剧片——《五朵金花》,通过画家陪伴白族青年阿鹏寻找恋人金花的故事,用诙谐的手法演绎出多姿多彩的白族风情,在优美动听的云南音乐声中,让人包揽苍山洱海的瑰丽风光。虽然时过境迁,但这部电影的神韵至今为人津津乐道,洱海、苍山、蝴蝶泉也因此声名远扬。电影中阿鹏与金花的定情之处就在蝴蝶泉,那一首委婉动听、风靡一时的情歌《蝴蝶泉边》,仿佛还在耳边回绕。

蝴蝶泉,位于苍山云弄峰下的神摩山麓,风景秀丽、环境幽雅。泉壁上有郭沫若手书“蝴蝶泉”三个大字。泉池周围古木参天,浓荫匝地。在泉池西北角有一棵苍劲的夜合欢古树,枝叶婆娑,树荫遮天蔽日,但却是横着跨越清彻的水面。因其花形酷似蝴蝶,因而被人们称为“蝴蝶树”。传说每年农历的四月十五日,古树开花,状如蝴蝶飞舞,苍洱之间的蝴蝶成群也来此聚汇,翻飞起舞,热闹非常。万千彩蝶聚集在泉边的这棵古树上,衔尾接翅,连须钩足,从树头倒垂至水面,像一条灿烂绚丽的彩带,而泉边树丛中也有无数彩蝶飞舞,五彩缤纷,络绎不断。

四月十五日,也是“南诏蝶会”的举行日。尽管由南昭国王主持的“南诏蝶会”并非年年都有,但当地人却永不辜负这一年一度的良辰美景。每当举行“蝴蝶会”之日,当地和附近的群众,特别是男女青年,结伴来此观蝶、跳舞对歌、谈情说爱,年复一年,形成了蝶聚人汇的盛况。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对此曾有评说:“蝴蝶泉之异,余闻之已久”,“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蝴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钩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游人俱从此月,群而观之,过五月乃已。”

蝴蝶泉水清泉幽。泉水淙淙流入山下的小湖,宁静的湖面上倒映着蓝天白云、绿树青山,湖边遍植茶花和杜鹃,恬淡,宁静。小坐泉边,心清如水,心平如镜,天光云影为之滞留,那时光也仿佛成了永恒。处于幸福憧憬中的人们,常常渴望一种天长地久的永恒,也难怪白族的少男少女视此为谈情说爱的圣地,一曲《蝴蝶泉边》也只有产生在这里,才会有让人如痴如醉的感染力。

以大理三塔著名的崇圣寺,在苍山之麓,始建于唐代,亦即大理的南诏时代,后毁于兵火,遗址上只剩下直指苍穹的大理三塔供人凭吊。在青山绿水之间,三塔鼎峙,撑天拄地,气势雄浑壮丽,历来就是大理的象征。

据介绍,三塔的主塔叫千寻塔,高69.13米,为方形密檐式空心四方型塔,它与西安大、小雁塔一样,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但它与中原建筑不同的是塔高16层而非15或17层,奇偶之差,它反映了“男女双修方成正果”为最高境界的南诏佛教特色。千寻塔西,等距约70米远的地方,有南北两座式样完全相同的小塔,均为十级、高42.4米的平面八角形密檐式实心砖塔,建于五代到南宋的大理国时期。塔身有佛像、莲花、花瓶等浮雕层层各异。一至八层为空心直壁,内撑十字架,基座亦为八角形。两小塔相距97米,三座塔形成鼎足之势,布局统一,造型和谐,浑然一体。由于多次地震,南塔和北塔都呈向主塔靠拢的态势。我们所见的三塔与风景照和电视画面上所见的有所不同,与昆明海埂民族村中的三塔也不一样,大理三塔高耸于多层台级堆砌的庙基上,三塔之下也并无可以映见洱海倒影的清水碧波。虽然少了几分清奇秀丽,却多了许多庄严肃穆。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