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潮州游记
潮州游记
韩文公祠游记
3月21日星期六,我到广东省潮州市,曾特地去拜谒了韩文公祠。韩文公也就是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谥号“文”,因此也被人称之为“韩文公”。韩愈的文章内容广博,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新颖严谨,气势雄奇奔放,一扫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把他的文章与杜甫的诗歌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赞扬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愈为官正直,敢于直言不讳,因而常得罪当权者,屡遭贬职。第一次是任监察御史时,以《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一奏获罪,被贬为连州阳山令;第二次是充国子博士时,因“日与宦者为敌”被降职河南县令:第三次是任刑部侍郎时,因上书直谏《论佛骨表》一疏被贬潮州。韩愈到潮州只做了八个月的刺史,但他关心百姓疾苦,重农桑,治水患,释奴婢,捐俸兴教,把中原文化带到当时被称为蛮瘴之地的潮汕平原,在当地人民中有很好的口碑。潮州人感其功德,立祠祭祀,虽经多次改朝换代,历千年始终香火不绝。

韩文公祠位于潮州市韩江东岸笔架山麓,原祠始建于宋真宗成平二年(公元999年),元祐五年(1090年)曾迁至城南,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复迁至今址,笔架山因此又名韩山。韩文公祠倚山临水,据地高旷,环境清幽。祠前广场台阶中,翠叶簇拥一部石雕的书卷,书卷上镌刻着韩愈的名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祠的正门,耸立着一座潮州城内常见的四柱三门石牌坊,牌坊匾上书“韩文公祠”四个遒劲大字,为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1984年视察潮州时所题。牌坊两侧各有石门,右进左出,门票10元。进门是一庭园,园内绿草成茵,怪石嶙峋,鲜花飘芳。南侧甬道是“南天碑胜”百米碑廊,陈列有李鹏、乔石等国家领导人和刘海粟、启功等海内外著名人士赞颂韩愈而题写的碑刻。北侧山坡层岩叠石、苍木浓荫之中有一被称为侍郎亭的凉亭,也称允元亭,为南宋潮州太守丁允元所建,相传韩愈曾常登此游览。亭联曰:“允德继先贤,政绍昌黎余绪;元功垂史籍,祠钟古郡秀灵。”正中轴线上,便是韩文公祠的主建筑。韩文公祠分前后二进,有左右两廊相连。青砖黛瓦的韩祠在环山拱卫、绿叶掩映之中,显得格外古朴典雅、肃穆幽深。由正面石磴道拾级而上,要经过两层石阶。第一层石阶有五十一级,象征韩愈五十一岁被贬潮州。第二层石阶有十三级,代表韩愈到潮州后先后撰写的十三篇诗文。石阶依山就势,迫使谒祠者登临时视线上仰,不由对其实并不高峻的殿祠产生雄伟巍峨的感觉。进入韩祠,前后二殿错落有致,相差二米有余,韩文公塑像就端坐在陡然迭起的后堂之上。瞻仰者登爬十三级台阶时不由又一步步在前进中抬头仰视,刹那间更觉其显得特别高大,更不由得不肃然起敬,一种“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新唐书·韩愈传》)的景仰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供奉在正殿中央的韩愈塑像唇髭颏须,凤目蚕眉,头戴乌纱官冕,身着补金紫袍,手持卷章,面对公案,正襟危坐于太师椅上,两旁各佇立一尊真人般大小的侍从塑像。据说,韩愈的塑像是经过专家考证明《永乐大典》所记载的韩愈画像后确定的,与历史原貌相符。塑像上方,是饶宗颐书的“泰山北斗”和周培源书的“百代文宗”横匾。在韩文公祠,象这样现当代名人题写的赞颂韩愈功德的牌匾仰目可见,如前厅有林若书的“三启南云”和由刘海粟书的“百世师”,正殿有许涤新书的“尊贤有祠”、王力书的“名以文传”和陈大羽书的“今古同仰”,还有民国二十四年潮安县长刘侯武所书的“吾潮导师”等,景仰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正殿堂前有副楹联:“辟佛累千言,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岭娇;到官才八月,潮平鳄诸,于今香火遍瀛洲。”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概括了韩愈到潮州的缘由、到潮州之后的业绩贡献以及潮州人民对他的永久怀念与感激,也属歌功颂德之列。祠内环壁还嵌镶保藏有许多历代石碑刻,记载着韩愈贬潮史迹和该祠兴废情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正殿左侧的“功不在禹下”碑和南墙下的“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功不在禹下”为清嘉靖给谏沈伯咸所书,语出韩愈称赞孟子传播儒家思想的功绩之文,引以评价韩愈自己,可见韩愈在人们心目中地位之崇高。“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是祠内现存石碑中年代最为久远者,乃宋代苏轼所撰,碑文以“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这四句话概括了韩愈的品德和一生业绩,以及韩愈的学说、文章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的地位,中肯精辟,极有气势,成为脍炙人口的评价韩愈的天下定论。

韩文公祠迁建以来,已历载数百年,潮州人民曾多次对其进行修葺,累计不下二十次。1988年,潮州市政府在祠后新建了侍郎阁。侍郎阁青瓦红墙,分上下两层,辟为韩愈纪念馆,向公众展览韩愈生平资料。阁前石砌平台塑有韩愈半身石像。站在韩文公祠外凭栏远眺,韩水汨汨,舟船横渡,潮州城廓隔江朦胧可见,车水马龙尽在望中。祠后,韩山三峰并峙,苍松翠柏,鸟语花香,风光旖旎,显得格外清秀、幽雅。相传祠前原有韩愈亲手种所植的橡树,橡树叶细而长,形如华盖,遮蔽屋檐,花开春夏之交,红白相间,甚是美丽。橡树花并不常开,如若盛开,则预兆潮州将出人才。《潮州府志》就有“乾隆九年调堂橡木花,科名大盛”的记载。潮州人崇尚韩愈,深信不疑,学子们便常来韩祠瞻仰凭吊,“以花之繁稀卜功名盛衰”,邑人郑兰枝有诗为证: “高植一株耸翠峦,侍郎手泽倚栏干。根深八月蟠祠古,叶毓双旌度岁寒。棱影参差侵曲水,奇花多少映祠坛。游人若问科名事,为指芳林旧姓韩。”我想,以花卜科其实并无科学依据,但由于韩愈一直是潮州文教的象征,在绝大多数潮人的心目中享有远高于孔夫子的威望,橡树花开就在实际上起到了一种心理暗示的作用,潮郡学子见花开而受到鼓舞,信心大增,发奋勤读,故而学业有成,人才辈出。可惜这橡树在乾隆末年已经枯死,祠前代之而立的,是粗壮高大的南国英雄树——木棉。但韩祠橡木,已成为潮州八景之一,成为激励潮州青年奋发向上的动力。我在祠前流连,就见有许多年轻的男女学生络绎不绝地登临韩祠。他们在红彤彤地漫山遍野盛开怒放的木棉花前,或三五成群,瞻仰先贤,拍照留影;或独自一人,捧书阅习,诵背吟记。我深信,此情此景,绝对预示着将有无数的潮汕青年鹏程万里,成为祖国明天的栋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