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济源游记

济源游记

绝版晋东南(1)——千载济渎庙的隋唐气息

古代济渎庙呈甲字形布局,不过除却清源门和临渊门及前面的过道部分,济渎庙是一座四面围廊,“金堂”居中的建筑,与唐代及以前佛寺的布局非常相近,极有可能从隋代的初创时期就没有改过基本布局,而隋代的初创可能也受到了佛教的影响。北海庙为宋代所加,玉皇庙为清代添上,于是便有了现在的规模。

济源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个神秘的地方。商周时期得北国佳人妲己便是来自济源这片土地;《礼记》中,济水就成了当时人们所认识的四条独自流入大海的河流之一,而济水虽与黄河挨得虽近,却有独自入海,更被赋予了一种卓然自清的君子品格;诸子百家中的《列子汤问》中提到的《愚公移山》的故事,就是发生在济水的源头王屋山;《战国策》中就提到了如今位于济源市区十几公里开外的轵城,位于太行要道秦国若想取尽河东之地,南遏楚,东窥齐,太行山要道不可不虑,这也成就了轵城在春秋战国中的地位;隋代开始营建的济渎庙是我国“四渎”庙宇中保存最为完整的;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留存于世的唯一手迹便是《上阳台帖》,阳台就是位于王屋山的一处道教宫观,现在也是河南省境内最大的一处古代楼阁式建筑;宋代对济源庙的修葺奠定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整体风格。宋以后也非我关心的历史。而且现实情况是,宋代以后的黄河数次改道已经严重威胁了济水的河道,直到完全吞没。以至于我们现在所称的“济南市”实际上是处于黄河的南岸。水道的消失可能也使得济源的重要性逐渐减弱。直到近年来河南与山西在商量如何一起把煤运出去时,济源成为了继焦作之后的另一个黄金走廊,这才逐渐发展了起来。

然而这对古建筑来说可能是件好事,关注的人少了,反而更加容易保存。的确,济源如同其他在太行山一带的城市一样,有着一种通透、明朗、干净的气质。也许与海拔高有关系。这对古建筑的保存也是非常有益的。先来关注一下济渎庙。

北海庙北海之源、龙亭、临渊门;济渎庙寝宫

济渎庙主祭济水神,唐代至明代附祭北海神。作为“四渎”之一,济水是其中唯一一条已经不复存在的河流,但济渎庙却是四渎庙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庙宇,可能也是“五岳四渎五镇”庙中价值最高的遗存。济水发源于王屋山,注入东海,在古代便算不上是条大河,深不足数尺,行船也不能,但它独特的水质和卓然自流入海的品格历来为人称道。虽然古济水已经干涸,却为我们留下了济源、济宁、济阳、济南等历史文化名称。从济渎庙中的济水源头来看,济水颜色碧绿通透,而这也符合古人对济水下游水质的记载.

济水伏流之一的古阿井,现在已经干涸

是济水伏流的济南趵突泉,前年去济南所拍,与济水之源一脉相承的一池碧水,不过似乎近年有断流和修复

济水下游各地都行成了保存至今的人文遗产。在山东东阿,济水伏流阿井水也以同样的水质特色成为了烧制东阿阿胶的支柱原材料。现代科学也证明了,阿井水中的矿物质含量高于普通水70余倍,水性浮力大,因此呈现出碧绿的色泽。大量矿物质在阿胶提炼中有效地沉淀了驴皮中地杂质,使得胶原蛋白几乎完整而纯净地被炼出。在济南,伏流的济水化成了大大小小的泉眼,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云:“济水又东北,泺水出焉。”泺即趵突泉之古名。

直接开在庙街门口的清源洞府门,在整修前曾是济源一中的校门。

济渎庙始建于隋开皇二年(西元582年),文帝当年开国的规模可见一斑。目前的庙门为清源洞府门,初建于宋,修复于明,为“三间四柱挑山造木牌楼”。这个术语听上去像是清代的建筑术语,完全不熟悉。虽是明制,按照《营造法式》的角度看算是七铺作双杪双下昂。不过把佛光寺和镇国寺的专有名词用在这些琴面细弱的斗拱上实在感觉有些不合适。但至少这里当心间补间铺作两朵,次间一朵的设置看上去还算舒朗,有些宋构的意思。

清源门望过去,一路建筑坦坦荡荡,仿佛将人带入历史的隧道

下午的济渎庙空无一人,走在长长的甬道上只听得到自己脚步的声音,氛围静宜。前面依次排开清源门和临渊门,隐隐地便能看到北宋的寝宫了。清源门与清源洞府门在斗拱布局上采用相似的方法。瘦小的五铺作双杪和粗壮的普拍枋同样指示着明代建筑的特征。清源门可以视作为济渎庙的山门,里面站着四位战神:吴国著名剑师干将、伍子胥欣赏的云游侠客要离、同样追逐伍子胥的专诸以及身在楚国,但与伍子胥遭遇类似的白州犁孙子白喜。至于为什么这四位战神会与伍子胥有关,比较正统的说法是,伍子胥曾经领兵在济源打过仗。在吴国被吴王弃用赐死后便化为了济水的水神。这里便有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伍子胥身为楚国人,他在济源打的那一仗是帮楚国打中原,还是帮吴国打中原?而从地图上看,楚国的北界和吴国的西界离济源都比较远。第二个问题是,江南这边的传说是伍子胥死后变成了钱塘江神,但是能够被奉为济源水神是经过千年以来的皇室册封的。其中各中原因还有待感兴趣的同学继续探索。

渊德门是济渎庙主殿的入口。“渊德”的名字让人想起孔子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走过清源门,便是渊德门了。渊得门的结构较清源门舒朗,当心间只有一朵补间铺作,与围廊内的宋代建筑风格出现衔接。渊德大殿和围廊在清末毁于捻乱,不知渊德门是否也毁于这次动乱。从清源洞府门开始的层层悬山屋顶却也创造了一种宏伟的视觉感受。

井亭为近年复制,倒也小巧别致

院内有两个对称的井亭。阑干的式样参考了同存于北海庙的宋代阑干的“卍”字形。石柱上的结构既用阑额,也有普拍枋,补间铺作两朵,屋面曲线柔和。有点诡异的是鸱吻的处理方式。四处合一的鸱吻在顶部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平台,让人很有欲望往上面放个金铜凤凰之类的装饰。不过这样一来就梦回汉魏了。院内原来还有一座面阔三间的献殿,现已不存。

渊德大殿的基址和踏道用水泥整修过。踏道活像是地铁入口旁的残疾人通道

从残留的画上看,渊德大殿原面阔七间,单檐庑殿顶,与晋祠圣母殿基本同制,只不过圣母殿是重檐歇山的。这还有个钻牛角尖的问题,单檐不及重檐,但庑殿高于歇山,单檐庑殿和重檐歇山比,孰高?不过,渊德大殿两翼还各展开了三间,并且有走廊与后面的寝宫相连。如果能够存留至今,这将是一组媲美正定隆兴寺摩尼殿的建筑物,非常富有宋代建筑变化多端,灵动又不失稳重的气质。如今我们面对着这一残迹,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据记载,济渎庙供有三座伍子胥塑像。一尊立像和一尊坐像供于渊德大殿,一尊卧像供于寝宫。如果这样的话。那两尊塑像又该怎样在渊德大殿和翼殿中供奉布局?这又会说明什么问题?连通大殿和寝宫的走廊也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建筑形式,开封著名的大宋皇家夜总会矾楼便有很多这样的建筑,它又会是怎样一种样子?渊德大殿柱础直径为0.6米左右,根据《营造法式》,柱高大约在6米左右,那更是一座相当壮观的建住了。然而,济水河神终究挡不住农民起义的一把烈火,所有问题,关于艺术,关于信仰,都化为了灰烬。

济渎庙寝宫是河南省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作为开宝年间遗构,它也是唯一一座岁数超过千年的木构。

从外部看,寝宫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柱头在阑额上施普拍枋,普拍枋尚显单薄,可见离唐不远。转角处阑额不出头,普拍枋出头。柱头上各有柱头铺作,之间间各施一朵补间铺作。五间开面当心间略宽,但与稍间、尽间宽度差异不大,因此铺作的排列看上去非常均匀,整体结构稳定齐整。而所有一跳斗拱亦采用偷心造的手法,远远望去仿佛就是一排插拱,做法非常古朴。

寝宫内部为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梁架为彻上露明造。柱头铺作华拱转里直接承四椽栿,袱上再施蜀柱承平梁和平榑,四椽栿正中设柁柱斗承平梁。平梁上置柁柱斗,大插手捧节令拱承脊榑。侏儒柱较细,呈现出一定的早期建筑特点。现在正中那根恶心的小细柱多半是后世加上去的。题外话,关于寝宫的进深,实际上是个很明显的问题,但江湖上却流传两种不同的说法。河南省文物管理局的杨焕成所写《河南古建筑撷英》称其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而济源交通旅行社的“欢迎领导”的导游词中称其为“面阔五间、进深四架椽的单檐九脊殿”。进深四架椽怎么会是进深三间?数来数去也只有两间。而且就内部结构来看,山面的中心柱就是和脊椽共线的。不是进深二间又是几间?

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粗看相似,但是仔细观看在结构上却有本质的不同

寝宫正面的铺作不施昂,却也做得简单精巧,结构很是奇特。虽然在外观上看似统一,但实质上却有本质的不同。柱头铺作内转直接承四椽栿,而四椽栿伸出檐外也堪称五铺作双杪的偷心第二跳的外形施令拱承替木托撩椽榑。而补间铺作内转双杪偷心,也承了一个枋。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枋,而且它似乎在力学上也没有什么作用,不过它却搭在了四椽栿上,使得双杪上的耍头保持在了同一个水平面上。这种做法让我想到了宋代传至日本大佛样的穿斗——即用在散斗之间,以斗口的宽度为模数控制建筑物开面合大小的辅助性工具,当然也有控制所有出跳在一个水平面上的作用。

插拱穿斗的代表作之奈良东大寺

虽然日本留存较多,但国内殿堂类建筑穿斗的使用不多,大都在浙南、四川和福建的民居上有应用,殿堂类似乎只有在夏县的司马光祠,以及被烧掉的福建泰宁甘露寺了,或者福建的一些其他建筑。但这条枋看上去颜色非常新,是否是大修时候换上的也未可知。

与正面相比,山面的结构似乎要简单很多。复次,殿内殿外看都是进深两间。从外不堪柱头铺作和转角铺作之间并无补间铺作,只是在枋上有一条短短的柱拱,这又是一个有趣的发现,虽然这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柱拱,但作为唐代建筑很明显的标志,在中国看得到哪怕是一段柱拱的建筑也并不多。与串斗相似,柱拱对日本建筑的影响更大。山面的柱头铺作内转为双杪偷心施散斗承串斗和丁栿,丁栿也伸出檐外砍成耍头。转角铺作为六铺作双杪单下昂,昂是真昂,承角梁施替木托平榑。而从内部梁架上来看。转角铺作里转长相非常可怕,后方的转角铺作角梁简直就像一块毛胚木料,平椽更是毛胚,还伸出了屋檐外。不过我没看到它伸出了殿外变成了什么,但这肯定不是负责任的做法。同样滑稽的还有山面的飞椽,在屋内的部分简直是高低错落,层次不齐,不知道修的时候在想些什么。

华丽丽的明代琉璃鸱吻和脊兽,分明带着几分宋辽风韵

看罢梁架结构,可以来仔细研究一下屋顶上的琉璃了。无疑济渎庙寝宫的屋顶琉璃华丽精彩,却也中规中矩,四爪金龙的大量应用显示了这里较高的级别。色彩鲜艳,大明的年代语汇也很开门。部分构建在整修中用半新不旧的石灰粘合,过了没几年便露了马脚。远处看却也无妨,多谢宋代美丽的结构,它本身就是一道极为精彩的风景。只是我很好奇像渊德大殿这样的大型建筑,一把火之后难道什么构建都没有留下?如果在的话又去了哪里?

临渊门鸱吻顶部挺着一只喜鹊,与吞云吐雾的龙鱼相映成趣

出了济水神的院落,便来到了北海神的院落。临渊门是济渎庙最古老的元代建筑,也是河南省保存完好的元代建筑之一,建筑形制似与前三进的清源洞府门、清源门、渊德门相差不大。虽是名声不怎么样的元代建筑,但远望也觉得其屋脊稍有曲线,在清秀的济源空气中显得格外柔美。

龙亭是北海院落中的核心建筑。它拥有宋代柱础,元代的木构和明代的屋顶。难怪整座建筑越往上看越显得局促,真可谓中国建筑退化史的一部活教科书。勾栏上的童男童女望柱也是很有意思。但是考虑到对面临渊亭的勾栏被认为是国内唯一的宋代石勾栏,那龙亭的这个勾栏连着望柱就不一定是了。想到这略微觉得有些泄气。北海庙作为济渎庙的延伸,始建于唐代。北海池的池水颜色碧绿通透,上通济源池,下接济水,因此整个祭拜逻辑还是以济水为源,北海固然重要但也只是济水的一部分。与经常沦落国境外的北岳恒山相比,在济源的北海则相对要方便很多。因此北海池中也出土过不少宋代的玉册。在济渎庙祭拜北海的历史结束于清代,此后北海改祭松花江。

临渊亭的石栏杆是北海庙内最著名的文物遗存,据说全国的宋代勾栏实物也就这么一处了。这我倒很难相信,虽然以前没有在其他地方留意过,但真能保证开封不会以后出土一个?或者晋东南有同时代的遗构?就石勾栏本身而言,并不能算太规整,底下有四个半“卍”字,而中心的宝瓶正对着第三个“卍”字。宝瓶上下的花纹包着石横棂,不由得让人想到日本大量唐风古建筑中木构包金的处理方法,高贵素雅,不知此处石勾栏是否是这种做法的源头。临渊亭后原本应为北海庙的正殿,从形制上看与渊德大殿呼应,只不过规模稍小,面阔五间,同时翼出两间,单檐庑殿顶,应同为北宋年间建筑。两座但凡留下来一座也够我们想像的了,只可惜都毁于战火,济渎庙因此也成了一座没有大殿的庙,济水神只好天天和三位娘娘挤在寝宫了。

“济水之源”标识

北海庙隔墙便是济水之源了,从红色包砖的墙洞望过去,一池碧水着实动人,难怪济水神被封为“清源公”,确实名副其实。我们今天能看到这一美景,还是得感谢党和国家政府。2003年的济渎庙“济水之源”池壁濒临坍塌,对池周围建筑以及北海之源的诸多古迹如龙亭、临渊亭等构成了极大威胁。于是当地政府通过社会募捐等形式集资200余万元,总算完成了对济渎庙的大修。这也为保存我们为数不多的传统信仰做了一件好事。

看到济渎庙西部院落内的清代建筑还是有些惊讶的,因为风格看上去完全不是典型清廷建筑的僵尸样,却很有元明的趣味。虽然斗拱在这里也是摆设,结构体系已经完全转变为内部的梁柱系统,但斗拱还是个不错的大摆设,布局也比较舒朗。歇山用的是纯粹的博风板,而不是天安门的鬼画符。黄蜡蜡的琉璃感觉稍微恶俗了一些,估计是近年来重修塞上去的。而后院的长生阁便是纯正的僵尸硬山样了,据称是高台式建筑,除了可以眺望济渎庙全局外几乎一无是处。以后起名字还是要小心点,“高台式建筑”是敦煌壁画中一种优雅的称号,不是随便垒个土台就能说自己是高台式建筑的。

济渎庙东院则平静许多,一处唐代老土墙,一条汪浅浅窄窄的细水,承载了千年的记忆,默默流去。中医理论认为济水“伏流千里”的特点与人体血脉最为吻合。性阴而沉,故只有阿井的水制成的阿胶才是最为纯正,起到补血养颜的作用。如今阿胶的制作工艺我不清楚,想必工业化生产也不会去用本来就神秘莫测的济水。这对济水来说可能也是件好事,免得受到工业化污染之苦。与其同一地位的江、河、淮由于体量巨大,担当了太多的生活功能,免不了吃进不少工业和生活废水。而济水从古至今,都以其清高的气质和轻盈的体量著称,伏脉千里,却就此成就了一条中华文明的草灰蛇线,绵延不绝。这可能是济渎庙能够完整保留至今,暗藏诸多隋唐元素的原因吧。

旅游地图

济源推荐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