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自贡游记

自贡游记

人文川南行系列一:古盐道仙市寻踪

  9月,川南古镇仙市刚飘过一阵蒙蒙细雨,猫猫踏着高低起伏的石板路,沿着盘旋曲折的街巷穿行,两旁保存完好的木质古楼下,满脸核桃纹的老人悠然抽着一杆长烟斗,吞云吐雾,好不逍遥,像中国西南其它古镇一样,祠堂会馆、佛道寺观依旧留存着,然而, 在中国近代史上,这座小镇却有着一个举足轻重的特殊身份:西南井盐水运古道的第一码头。

   提起自贡,自然会联想到井盐,西南地区的井盐出现得较晚,大规模开采是在明清时期,而近代川南井盐的中心毫无疑问在自贡,这座被盐业催生的城市一直被冠以“'盐都”的称号。与之而来的荣耀与财富造就了富甲一方的自贡四大盐商家族,无数的四川人甚至中国人都是吃着自贡井盐长大的,一个数字就足以说明:抗战八年中,中国人食盐中的20%以上来自西南这个偏远的小城。

    不知何时,当西北的“丝绸之路”、西南的“茶马古道”经常被人们挂在口头嘴边的时候,“古盐道”,这条曾经的中华民族“生命线”似乎少有人提及了。如今的自贡,只有距城11公里的仙市古镇似乎还可以寻觅到那段逝去的岁月,自古以来,川南盐道都以水运为主,清代到民国时的运道大致延续以往的路线。其中通过釜溪河到邓关的自贡盐船,改换大船入沱江,一路往东下泸州,进入长江。而这座仙市古镇便正位于釜溪河畔,作为第一大水码头,是自贡井盐转运的运输要道和集散地,也是盐船经过的第一滩。

仙市古镇不算大,却因“四街、四栅、五庙、三码头、一鲤三牌坊、九碑、十土地”而远近闻名,“串庙长龙通南北,闭关锁闸各成囚”的“仙人变阵”是古镇的主要布局精华,古镇建筑仿佛一副“仙女侧卧图”侧卧在釜溪河滩,故名“仙滩”。明清时期,镇内商旅猛增,街市扩展,这里也因精美的古典建筑群和佛教文化的兴盛而闻名遐迩。

不经意间,猫猫来到小巷深处的陈家祠堂,它是清雍正时期专署盐务的县丞居所。推开油漆驳落、吱吱作响的木门,戏楼木雕,全是镂空高浮雕,雄浑、繁密、精美,只是两侧的楼梯木板有些残缺和破损。厅堂三重,层次分明,黛瓦砖墙,硬山高帽,塑鳌起角,宏阔清秀,即有清朝民居的特色,又有西洋建筑风格。不过祠堂“三弄”已经成了茶馆,茶馆也传承着古意, 在大厅里供着香火,以表示不忘祖先之意。

(陈家祠的建筑)

    走出祠堂,拐过一个弯,便来到贵州庙,实际上就是当年贵州盐商的会馆。由于全国各地盐商云集,纷纷在此投资修建祠堂、会馆,在此和睦相处。他们把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浇铸在了各自会馆建筑中,细细考证,可发掘诸多文化艺术和建筑内涵。贵州会馆当街而建,大门非常简约,或许是太逼近马路,门前没任何饰物,只是两边门柱的上方,各有一尊小巧的石狮,一尊匍匐,一尊站立,有别于传统的对称造型。贵州庙里的戏台,没有飞檐,尽显简朴的明代建筑风格。

(贵州会馆的戏台)

    与之相邻的南华宫,建造于清咸丰末年(1862)年,是广东籍盐业同乡会馆。在临河横街的山脊上,其中轴线与半边街和釜溪河垂直,俯视汀江,十分壮观。其建筑雕梁画栋、鳌角凌空、人物战场、栩栩如生。殿宇气势恢宏,山墙及正殿脊饰尤为精美。正殿两侧四级风火墙层叠高耸,燕尾檐翘然飞举,尤称绝美。戏楼虽有毁损,但大镂空木雕精美、诡异,是不可多得的建筑精品。而古镇另一侧入口处的江西庙,自然是江西盐商所建立的会馆,现仅存下山神庙一座。

(南华宫大戏台上的木雕)

(江西会馆)

    至于天上宫便是福建盐商的会所,建于清道光29年(公元1850年),平面呈“凸”字型,现在成了金桥寺的一部分,俗称“观音殿”。这三座会馆在仙市古镇古建筑中鹤立鸡群,昔日的盛景依稀可辨,同乡会馆,风雨之中,散发出一股股故乡的味道,这味道绝对是可以治疗乡愁的。

   走在这座自贡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似乎还能听到来自历史深处的声音:石板路上穿梭着运盐的长队,盐夫们挑着盐担的疲惫身影,马嘶人叫,吆喝声不绝于耳。走在古盐道,如同踩在厚厚的盐运文化上,古镇的每个角落,无论是古街古寺,民居民俗,市井市声,还是名人老作、民风民谣,都孕育出别致的风情,如同一部研究巴蜀古文化、解读川南场镇民俗的活标本。

 

旅游地图

自贡推荐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