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市古镇
自贡仙市古镇,屹立于“千年盐都”自贡市东南11公里处的釜溪河畔,自贡仙市原名仙滩,始建于1400前的隋代,民国元年改称“仙市”。

自贡仙市古镇是随着自贡盐业的发展而兴建起来的一个重镇,在自贡井盐文化史上占据着光辉的一页。仙市自古就是自贡“东大道下川路”运盐的第一个重要、驿站和水码头,是历史上自贡--邓关--沱江--长江运盐船只的必经之地,也是自贡至隆昌和荣昌的陆路要冲。过去,大量的井盐经仙市上蓉城,入川西,川北及渝州,过川中,川东,出三峡济楚,湘。曾有过木船云集,盐担蔽街,人流如织,生意兴隆的繁荣景象。

自贡仙市古镇多为晚清时期的建筑,曾因“四街,四栈,五庙,三码头和一鲤,三牌坊,九碑,十土地”而远近闻名。四街,即新河街、半边街、新正街、正街;五庙,即江西庙、湖广庙、川主庙、南华宫、天上宫;三码头,即上码头、中码头、下码头。古镇的“五栅”指新街子两端,正街两端和新河街一端的门户位置,此五门户一闭,全镇皆成独立系统,有利于古镇治安防护和抵御外来的偷袭。街坊邻河而建,四街一巷呈“正”字形布局,层次分明,突出了河岸风光;石板路面与老式木门,花格窗的民居,店铺,古色古香,意蕴悠长。建筑精美的南华宫,雄秀的天后宫,宏阔雄伟的川主庙以及富丽堂皇的陈家祠等主要建筑,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川南古建筑精品。

顺着釜溪河,经过上码头栅门,到已经荒废的上码头旁向左,进入古镇。

一股浓郁的酒香扑面而来,原来这里有个古镇酒作坊——仙市古镇酒厂。

前面是新街子,在这个丁字路口向右走,就进入半边街,这条街有著名的南华宫和天上宫。

古镇上的广东会馆即金桥寺建于清咸丰末年(1862年),是自贡盐运昌盛时广东籍盐商修建的以凝聚乡情为纽带的同乡会馆,由于馆内供奉的是出生于广东南海新兴的“禅宗六祖”慧能和尚,所以称为南华宫1958年改称金桥寺。南华宫占地1284平方米,建筑面积1416平方米,坐落在半边街的山脊上,庙宇中轴线与半边街和釜溪河垂直,俯视釜溪,蔚为壮观。南华宫被称作金桥寺,时间较短,据说:在1958年大跃进时,当时在公社坐镇的书记看到了郭沫若老先生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诗歌“三面红旗迎风飘,人民公社是金桥”,顿悟,于是大笔一挥就把“南华宫”更名为“金桥寺”。

进入金桥寺,从半边街或顺着河边的古盐道经山门皆可达。建筑精美的金桥寺融庙宇和民居一体,有门厅、戏楼、疏楼、院坝和大殿、耳房、钟楼等三级分布,起伏开合,层次分明,布局协调。寺内的大雄宝殿,威严肃穆、高大雄伟,雕梁画栋,色彩斑斓,飞裙翘角与屋脊上的宝鼎交相辉映。寺庙高大的山门俯瞰釜溪河。山门上方悬挂一匾额,上书“金桥寺”三个大字。字体隽秀,浑厚饱满,兼有汉碑雄劲和晋唐俊骨,刚劲幽雅;笔力豪迈凝重、雄奇奔放,纵横捭阖,展现一种萧散旷达的意境与格调,古雅之气扑面而来。据说,字为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大名鼎鼎的书法家赵朴初先生所题。

寺内卧佛,神态安祥。

出金桥寺不远,前面就是天上宫(福建会馆)。半边街穿寺而过,这种建筑风格,在别地很少见。

天上宫山门

天上宫,建于清道光29年(公元1850年),是福建籍的同乡会馆,平面呈凸字型。建筑面积1162平方米,占地面积917平方米。听人说里面存了一根13米,直径85厘米的黄荆棍,为镇寺之宝。

经寺内和尚指点,终于在戏台的檐下找到这个镇寺之宝——黄荆棍。

天上宫内建造精美的戏台

最引人注目的是戏台前这一块古朴的木雕,场景为三国演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堪称精品。

溜金佛像和色彩艳丽的彩绘,让人觉得有藏传佛教风情。

而古朴沧桑的三码头,更是盐运历史留存的显现:位于新街子西端的上码头,系盐运验关码头;位于南华宫正门河边的中码头为生产生活物资起运码头;位于正街西端的下码头为渡口码头,上码头和中码头都已荒废,只有下码头现在仍在成为两岸人们日常渡河的码头。

陈家祠堂建于1862年,占地1032平方米,建筑面积940平方米,厅堂三重,层次分明,黛瓦砖墙,硬山高帽,塑鳌起角,宏阔清秀,即有清朝民居的特色,又有西洋建筑风格。不过祠堂三弄已经成了茶馆。

江西庙为江西会馆,现仅存18平方米的建筑,其余已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