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游记
川南黔西小吃行 之 自贡. 仙市 . 燊海井
想自贡,也不是一天两天。文化大革命以前,重庆还没有直辖,四川只有三个省辖市,重庆、成都之后,就是自贡。可惜我在成都上学的时候,最南面就到过乐山和雅安。再后来,每次回去,都在成渝两地转,四十多年,没去过一次自贡。可自贡却常在身边。彩灯、水煮牛肉、盐帮菜,生活当中每每发现自贡的影子。想自贡,至少有三想,第一,这里是中国盐都,延绵两千年的井盐史,世界上第一个使用天然气的地方,到现在还在用老法制盐,活着的文物,不去亲眼见识见识不甘心。第二,自贡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浓浓的盐文化,造就了一个传奇城市,至今还保留着不少古香古色的古镇和街区,拽这我去。第三,自贡的盐帮菜,独有的小吃,名满全川,在北京吃过,可不到自贡,毕竟有些遗憾。其实自贡可看的,远不止这些。自贡是南国灯城,近几十年,灯会办的红红火火。不要说国内的城市转了个遍,还办到了日本加拿大,到哪里都一片叫好声。自贡是恐龙之乡,建有中国第一座恐龙博物馆。自贡是老革命家吴玉章和女英雄江姐的故乡。都值得去参观和拜谒。带着憧憬,告别宜宾,来到自贡。
自贡恐龙博物馆
位于自贡大安区的江姐故居,现在已经成为红色旅游的热门景点。这是在恐龙博物馆道口立的指示牌
自贡彩灯,美轮美奂
水中倒影,一片灿烂
到自贡,第一件事,当然是看盐井,听自流井的历史。去了两个地方。一个是燊海井,一个是自贡盐业博物馆。说起来,这两个都是古董。燊海井是道光十八年成井的古盐井,至今仍然在出盐,当然是古董,活着的古董。盐业博物馆如何也成了古董?因为着盐业博物馆设在西秦会馆,西秦会馆是当年在自贡办盐的陕西商人聚会的地方,建于乾隆元年,至今已近三百年,比燊海井还早一百年,更是古董。整个会馆,前后五个院落,有戏台,有围廊,大殿里供着关老爷,气势宏大,金碧辉煌,风格上,既有南方的精致细腻,又有北方的粗犷大气,看着这至今仍然威风凛凛的高墙大殿,可以想像出当年这些陕西盐商们出手阔绰,一掷千金,大大咧咧的模样。更何况还有对自贡盐业两千年发展史的详尽介绍。
为看燊海井,起了一个大早,为的是看的仔细些。燊海井的燊字,不少人不认识,就念深浅的深。这个字是自贡的盐工发明的,底下是木,上面是三个火,熬盐,旺盛的很。这个井道光十五年开钻,三年钻成,多深呢?一千米。比西方人早的远了去了。这口井,既产卤,又产气。刚钻成的时候,每天自喷十四吨卤水,同时出天然气八千立方米,能熬出十四吨盐。自贡熬盐,已经两千年,但过去井浅,卤气不足,生产力低下,自从燊海井凿成,单井产量大增,盐市骤然兴隆,榜样一出,东南西北各地盐商纷至沓来,凿井设灶,不长时间,燊海井周围就钻井二百来口,那时打钻,没有钻机,先立井架,用人工踩踏钻锤,所以每口井都有类似天车的大木架,繁盛时,燊海井周边,天车林立,烟气蒸腾,壮观的很。现在,周边的井大多枯竭,唯有燊海井作为保护文物,仍在生产,还有数口盐锅,日产盐两、三吨。我们到的时候,工人们有的捞浮渣,有的铲盐,有的装盐,各守其责。车间里除了盐锅有声,没有一个人言语,井井有条。看了介绍,才知道,从卤到盐,也要分离出杂质,否则这盐没法入口,苦的。分离的办法奇妙,用豆浆。锅开,按比例投入豆浆,杂质立即上浮,用大瓢捞走,底下剩下的,就是白花花的井盐了。站在灶旁,叹口气,不服不行,老祖宗了不起啊。特别是看完燊海井,再看盐业博物馆,听导游介绍自贡制盐史和古代盐工的钻井和制盐技巧,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可惜导游说的太快,多少让人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
燊海井大门口
门厅里立一桌,桌上供财神,对联书道,咸泉上涌,水火既济
天车的结构其实也蛮复杂的
抽气熬盐,一切就地解决,古人的智慧啊
白白的是盐坨,筐里的是浮渣,各就其位。这盐坨是可以用绳子栓了,直接抬起来的,很神奇
这里出来的,就是成盐了,没有加碘,称作泡菜盐
西秦会馆大门,气派不?现在已经辟作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
看看这戏台,想想当年,从陕西请来的秦腔班子,在四川吼起秦腔的景象,一定有趣
博物馆中燊海井天车模型及搭建过程
博物馆中描写盐工取井盐的老画
在自贡,又游了两个古镇。第一个是仙镇,第二个是三多寨。仙镇已有一千四百年历史,傍釜溪河而建。在川南小镇中,仙镇曾是最富庶的,因为这里是自贡井盐外运的重要码头。一个小镇,有四街五庙三码头,广东、福建商人都建有会馆。自贡建了铁路,盐运改走陆路,小镇清闲了,小镇那万包盐堆,千舟穿梭的景象,定格在历史的画面上。但现在到仙镇,看那街市,看那码头,仍然能想象出当年的繁华景象。三多寨离自贡市区稍远,位处一个山头上,地势险要,寨子有高墙,有城门,极像一个军事设施,可其实却是三姓老百姓自己集资修建的,取名三多寨,是祈求多福多寿多子之意,与军事挂不上钩。至于为何修筑如此坚固的城墙城门,我猜必定是里面住了有钱的主儿,怕土匪抢。这种寨子,四川不多,山西可不少。
仙镇街口的指示牌,有牌子,可逛镇子不要门票
进镇子,先过这道大门,石头的,结结实实,蜀南独秀,底气足啊,为什么?盐运码头,有钱呗
街口牌楼,古色古香。古镇的人也悠闲,小镇子,物价便宜,我在古镇刮了一回脸,极认真,要价两元
与川南各地一样,留在家里的,大多是九九三八六一,所以生活的平静而恬淡,平日里大多数人都聚集在茶馆里
如此安闲幽静的生活,我都想住下来,不走了
就是新翻新的房子和街道,也忘不了盖过街牌坊
在仙镇,陈家是大户,祠堂修的气派。但门口的对联,显然是后来加上去的,不伦不类不说,还有强加给陈家子孙的嫌疑。宗祠里面和旁边,都有农家乐,还可以住宿,下次来了,一定要在古镇住两天,好好享受享受
上码头
码头边的青石古道,当年多少盐坨从这里运往川外,这里镌刻着盐都的历史,是一本厚厚的书
釜溪河静静流淌,再也见不到千舟竞发的繁荣场面了
下码头的风雨桥,是当年船工们休息的场所,如果下雨,还有个避雨的地方
华宫,是广东盐业同乡会馆
会馆内也有戏台,想来当年应该是唱粤剧才对
天上宫,是福建盐业同乡会馆,稍小于广东会馆,但也极精美
也是戏台,原来按道观建设,但不知为什么现在改成了佛寺模样
戏台建筑细部,木雕的精细,到现在还保持完好,栩栩如生
三多寨的寨门,咋一看,像是军堡,其实不是
走进寨内,却是一番田园风光
更可贵的,是自贡市区中间,保留了一处原汁原味的古街区,叫自流井老区。自贡一名,是取自流井与贡井两区头一个字。历史上,自流井与贡井都是盐井林立的地方,两地相距几十里,贡井的盐,是要上贡给朝廷,给皇上贵妃,达官显贵们吃的,名头上比给老百姓吃的自流井高。现在两个区快连上了。贡井也有老街区,可这次没有去看,只在自流井老街浏览一番,吃了一顿饭。
自贡城依河而建,河就是釜溪河,自流井老街就在河边,占了半面山,临河一带,大多开成饭店和茶馆,大多不重雕琢,非常朴素,与河对面霓虹灯闪耀的大饭店大酒楼遥相对应,自成一景。我和媳妇顺着小街道爬上爬下,足足在古街转了一个多小时,过足了瘾。
老街就在釜溪河畔,沿江大部分房子都改成饭店茶馆,风情浓浓
老街的街头小店,很舒适,这哪里像是在都市里,简直就是乡下嘛,自贡好啊
在自贡三天两晚,吃饭,专找小馆子,吃街头巷尾的幺店子。为的是体会一下自贡民间食俗。说起自贡菜,在川菜体系中,是独树一帜的。据说,自贡菜可以统称为盐帮菜,可在内部,又可以分为盐商菜、公馆菜、盐工菜三大支系,这其中,又分帮分派,最受推崇的,是小河帮。盐商菜,是大菜。盐商有钱,而且钱厚,吃起来,讲究,皇上老子吃的,他们也敢上一席。现在自贡有专做盐商菜的,我等不敢高攀。公馆菜,是过去各地盐商,落地自贡,相互往来,宴宾之席,也是大菜。可盐商来自全国各地,当年在自贡,山陕帮、云贵帮、湖广帮、江西帮,在吃上,各有各的口味,但入乡既久,不能不受自贡当地口味的影响,故而,麻辣、辛辣、酸辣,各具特色。我想,当年西秦客商的公馆菜,大约一定是酸辣口的,辛辣,就是江西老表的事了。至于盐工菜,必然是简单、耐饿,取材易而价格廉一类的。说起小河帮,在川菜历史中,地位很高,小河帮为川菜贡献了两大烹法,一是水煮,二是活渡。水煮中最著名的是水煮牛肉。水煮牛肉,现在是川菜中的主角之一,源头就在自贡。当年自贡煮盐,是牛拉绞车汲卤。众多井车,都靠牛做动力,这是极累的活计,牛只淘汰量大,故而牛肉相对价廉。自贡大厨于是发明了这道制作简单,味道上乘,汤菜一体,酒饭咸宜的佳肴。遥想当年盐工们一天劳累下来,坐在小店矮凳上,一碗米饭,一碗水煮,巴巴实实吃一餐,该是多么惬意的事。活渡也是自贡菜一大特色,麻辣酸各色调味料爆香,汤锅大开,主角才下锅,活渡啊!烫熟即起,取其鲜嫩。著名的是活渡花鲢。现在川菜黔菜中酸菜鱼、酸汤鱼,也可以看出自贡活渡的影子。川菜传承,自贡的地位不可谓不高。不但是菜,面食,自贡也自有特点。自贡东有重庆永川,西有泸州宜宾,北有乐山雅安,各有美食,自贡面食,取各处优点,自成一体,令人叫绝。
水煮牛肉,实在是川菜中的翘楚,这菜走出自贡,遍于全国,每当吃这个菜的时候,就应该感谢自贡
在自贡吃的几顿饭,各有其味。几个早上,都吃面。一个是在燊海井对面一个简陋小店,趁景点还没有开门,先吃面,和媳妇一人要一碗素面。素面在成都已经绝迹,可在自贡还大行其道。素面说是素的,可调料配菜一点不马虎,麻油、芝麻、冬菜、香葱之类一样不少,调味极佳,每碗两元。一个是临离开自贡,早上跑到宾馆附近的一个面馆,吃干担面。成都有担担面,多少有些汤水,可自贡的干担面,却是成都担担面与宜宾燃面的混合体,担担面,却干吃。干担面也有荤有素,区别是荤的有肉帽,素的只有垫底,媳妇吃素的,我吃荤的,都不错,我尝了一口媳妇的素干担,感觉好像比荤的还有味些。在自贡领教自贡面,今后再不敢说成都面条数第一了。

特意到仙镇小街深处的古渡酒坊打酒,其实与泸州宜宾一般,川南无孬酒,小镇的酒也不错,纯正味美


立在火车站广场上的巨型彩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