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绵阳游记

绵阳游记

窦圌山印象

              远眺窦圌山
          去江油的时候,天下着蒙蒙细雨,有些凉,感觉那是宜人的温润。但就是这样的下着,才恰到好处样,整个空间更显空灵,更显寂静。一个人的旅游似乎这样才合适,才有一个人的惬意。
          车行使在平原的坦途上,没有起伏,少了跌宕,更看不到山。心中些许多了纳闷,山在何处?愈是这样的想着,心中便多了一种对那山的期待,也多了一份对山的热望。车还是这样的行驶,视线还是这样的被平原牵引,牵引到我自己也还不知道的一个地方,那也许就是我要找的惊奇,就是我要寻求的一个高度。
         车慢慢地进入了一个拐弯处,我原本平静的心不由得紧张起来,但又有些悸动,好似一个奇迹就要出现样的紧张,好似一个愿望即将得到实现样的激动。拐过弯之后,我的感应被应验了。只看见,在这平原的边缘,忽然地隆起两块巨石,那种忽然让人没有任何准备就出现了,忽然得没有任何过度就撞进了人的视线,那是何等的冲击人的观念呀!难道这就是窦圌山?
         随行的导游说道:“这就是窦圌山。”

        我的视线不再被平原牵引,转而变成了对这山的仰视,对两块巨石的仰视。而一路走来,我的姿势也是由期待变成了虔诚,似乎是虔诚叩首去膜拜,因为对这山我无法用太多的华丽词语去形容,就一个“美”字。在我们对山的传统认识中,山的美不外乎就是峻、秀、奇、险、幽。但是当我步入山中的时候,发现窦圌山仅仅是两块巨石矗立而起,整个山体岩石裸露,只是在顶上有葱郁的植被,而那顶上的庙宇如一个大的帽盖样罩着,似要盖住山挺拔的锋芒。这也许就是窦圌山给我的第一印象吧?张扬但又内敛,含蓄但又鲜明,简单但又凝练。
         在中国的山川之中,传统的文化必然会依附于山这样的自然载体才能永恒地流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如果山不具有那些被依附的美,我想,那山也仅仅是一座没有生命的石头而已。而窦圌山正因为有了能被李白、窦子明、鲁班等人依附的美而有了独特的内涵,于是这样的美和这样的人相得益彰,相互映衬,共同铸就了整个完整的山,也应该说是构成了整个山完整的自然和人文体系。

窦子明飞升之处
         同样如此,窦圌山的名字由来也是被这样依附而来的。
         窦圌山先名猿门山,因山上猿猴较多,山形如门得名。后因山极似豆子大的石子构成,山形如圌(草屯),便称豆圌山。再后因为唐代彭明县有个主薄叫窦子明(又称窦子石),倾慕窦圌山清、奇、幽、秀,便弃官隐居山上,修仙炼道。他换修了铁索桥,重建了山上的寺庙。三年后功成飞升,从山门口的悬崖处跳了下去,变了神仙。从此,后人为纪念他,便将豆圌山改名为窦圌山。从这个山名的沿革就可以看出,因为窦圌山的美而吸引了窦子明的弃官隐居修道,反过来说,也因为窦子明而使该山有了仙气,有了一个新的名字。
         但这仅仅是山的名字,而真正把这山赋予美的内涵,且把这种美提炼出来的,当属一位伟大的诗人——李白。
         以前我对李白故里写过,他几岁就在江油的青莲镇生活读书。但他从小就喜欢游名山胜景,攀登险峻高峰。在匡山读书的时候,每天都远远看见涪江东岸的团山,山势长相奇特,地形陡峭险要,活像一头翘鼻狮子卧到那里听匡山学生读书。李白早就想爬到狮子头上看看了。这年三月初三,书院老师放了一天假,让学生们出去踏春。李白高兴极了,便约了两个平日里要好的同学一起去团山。那两个同学,一个是城塘太守的儿子高衙内,是个读书不成器的花花公子,但在游山玩水这方面跟李白很合得来。还有一个是匡山后面太华山李老道俗家的侄儿李义。莫看他才十六七岁,跟着李老道还学了点舞剑弄棒的手艺。李白也喜欢舞刀弄剑,所以他们也玩得很好。这天他们三个邀邀约约往团山去了。
         那时团山半岩上还有一种会飞的叫“飞狐”的野生动物,长着两支肉翅膀在半山腰飞来飞去。李白他们三个人哪里见过这些东西?高衙内一看“飞狐”飞来飞去,像是要抓他的样子,就吓得往石缝底下钻。李白胆子大些,盯着“飞狐”看,看他到底要怎么样。看了一阵没有看出要伤人的样子,就同李义两个捡起石头打。结果“飞狐”还是怕他们,绕了两圈,惊叫一声跑了。这下他们才把高衙内从石头底下拉出来。
         于是三人继续爬山,一到山上,眼界开阔,景像一新。向上看,一对巨石如斧砍刀切,并立在云烟内,仿佛来到龙宫大门;往下望,田坎地埂像仙人棋盘,布满房舍村落,真像到了人间天上。李白非常兴奋,他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好的景致,那两位伙伴这时也露出喜色。于是李白提议说:“为了不辜负这春光山景,我们来联诗一首,每人各吟两句。”高、李二人表示同意,稍加思索后便各抒出二句诗来。
         高衙内鼻子还没痛过,摸摸鼻子哼道:飞狐忽凌空,我鼻冒鲜红。李义挺胸叉腰,气势昂昂接到:投石着弹打,峻岭吾称雄。李白自赏山景,展手抒怀高声朗诵道: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
         高衙内、李义两人的诗,由于没有跳出表现自己的圈子,所以就被人忘记了。只有李白这两句诗,真实地描绘出窦圌山秀丽景色,被后人刻在山上,流传至今。而这句诗里,我们也能感觉到窦圌山如画屏一样美,这里我们姑且不去考究那山中是否有樵夫与耕者,但是当李白写樵夫与耕者出现在山中的时候,我们的眼前似乎有了一副生动的画面,一副中国似的泼墨山水画。而就这样,那美似乎得到了提炼,得到了升华,这种原始而自然的美无形中上升到了一种动静相结合的美。试想,如果不是窦圌山有这样美的条件,会有李白的“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吗?不会!
         当我独自行走于山中的时候,幽深的小径,轻洒的细雨,淡淡的薄雾,一切均显朦胧,但心境却清悠起来。也就是这样的心境,我才能静心地拾起那散落于山间的传说点滴,而整个旅游的目的也渐渐地明晰。忘情这山,寄情这山,恋情这山,表情这山。
         窦团山和其他许多名山一样,都建有很多的宫观庙宇。这似乎是中国名山样的一种标志,也似乎成了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符号,而山里的宫观庙宇不仅仅是一座建筑,也不仅仅是宗教的活动场所,也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记忆平台,记忆着历史也传承着历史和文化。

绵阳旅游资讯

旅游地图

绵阳推荐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