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绵阳游记

绵阳游记

七曲山大庙

大庙的正门

 大庙里的文昌殿
        七曲山大庙,光是这样的一个名字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它的磅礴大气,在很多的地方少有这样的大称,当地人对“七曲山大庙”简称为“大庙”。而这里的庙直接就是当仁不让的畏之“大庙”,就此也足以见其所包涵内容的“大”,其存在的“大”,大得足以做一个傲视的姿势。
         其实没去的时候就已经很是久仰了,那是蜀道起点、文昌祖庭、魁星点斗、翠云廊始处,更是很多的求学之人精神寄托之处,当然还有很多的古迹。而当我带着平静的心情去的时候,还是被那里的历史、文化、遗迹等等所震撼,这种震撼是极其的强烈,使心反而不能得到平静,有的是惊讶和感叹。
         而看过之后,对其“大”所包涵的内容得到了印证,随便列举一二就足以让我们对其仰视。(一时也写不完的,我会用几个篇幅来写)
              一、 文昌文化的发源地
        说到文昌帝君(就是我们常说的文曲星)的时候,只要是中国人,应该说很多的人都知道。这里我就简单的介绍一下其人:
        文昌帝君为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世人功名禄位之神。文昌本星名,亦称文曲星,或文星,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其成为民间和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与梓潼神张亚子有关。梓潼神张亚子,又作张垩子,或张恶子,西晋太康八年(公元287年)二月初三降世,为报母仇由越西迁往梓潼。其间,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孝顺老人,多行善事,深受当地的百姓爱戴,死后人们便立祠纪念他,邑人把他与雷神、蛇神、树神等图腾信仰一起祭祀。唐朝时被多次加封而称“英显王”。道教将他吸收进自己的神谱,安排在文昌府中主司禄籍,并将地名尊作神名。宋代科举大盛,张亚子信仰随之而盛。民间传说士大夫祭祀张亚子必能官至宰相;进士祭祀张亚子必至殿魁。王安石幼年祭拜张亚子,果然官至宰相。到了元朝再被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学校师生大都是文昌的祟拜者。明朝时天下学馆都立文昌祠。清朝规定,每年二月初三为文昌诞辰纪念日,朝廷派员参加祭祀活动。
           在这样的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历代皇帝对其的加封,人们对其的祭奠和敬仰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宋代以后,举子、生员、道教信徒皆借文昌之名,为其著书立说,劝学劝善,当然在众多之中还是要以“阴骘文”最有名,共有20多个版本在世界广为流传,同时由此也衍生出来不少的小说、诗歌、绘画、雕塑、书法、戏剧等艺术,也与文昌崇拜的民俗事象一起,逐渐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内容丰富的文化现象——文昌文化。
         能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独自成为一种文化,历史上也很罕见,更何况这种文化最后也上升为了神,被世人所倡导的同时也能被世人所膜拜和尊崇,更是难得。就此也可以体现和标榜其庙的“大”,也足以给人带来震撼。
 

绵阳旅游资讯

旅游地图

绵阳推荐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