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绵阳游记
绵阳游记
屹立1800年的平阳府君阙
去过绵阳很多次,都未曾注意平阳府君阙,可见知识之贫乏。许多介绍都提及位于市北8公里的仙人桥。这次由姨妈领路,不需要过问在哪条路上,仅知道是游仙区,市科技馆前,他们又说也是市博物馆,令人一头雾水。
经历了1800年的风雨,能够屹立于荒烟蔓草间而免除战火、建设的破坏,实属难得。中国的土木结构建筑,唐代以前的都已消失于历史记忆之中,唯有石头垒砌的汉阙,幸运地留存下来。据统计,全国有30余处汉代石阙的遗存,除了著名的河南登封三阙等少数几处庙阙外,其余均为墓阙,许多墓葬已不可考,只有墓道前的石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平阳府君阙建于东汉晚期至蜀汉时期(约150-250年),因阙上刻有“汉平阳府君叔神道”的铭文,故名。还有一种说法是,阳应作杨字,准确提法是杨府君阙或杨氏阙。介绍说在右阙的屋顶第一层有铭文,但驻足观察许久,回来放大照片看,也没有见到只字。
平阳府君阙难得之处在于双阙留存,主附阙俱在,在现存汉阙中十分稀少,遗憾的是屋顶上部分已经损坏。左右两阙相距26.2米,从街对面照双阙的全景,因为处于科技馆前的洼地里,不是那么显眼,当地如此规划布局,实在有些失策。按照我的想法,应该在周围布置绿地,再环绕种植一些有地方特点的树木,使阙处于较为自然的环境中,而非如现在这般以科技馆建筑为背景。
姨父姨妈之前曾来过,对此也没有多大兴趣,只知道是珍贵的文物,认为5分钟观赏足矣。外甥一起来,走马观花一番,便坐在附近的石阶上休息。因为科技馆前的空地面积很大,许多市民在此闲逛,鲜有过来欣赏古物的,或许他们见怪不怪,又或许也是几分钟环绕一圈,便告结束。
面对这样的古迹,确实与参观明清时代的建筑不同,感觉太稀少,也感叹直到文物消失殆尽,人们才重视起来。就在平阳府君阙建成后300年左右,梁代的佛教徒就在阙身上雕刻了29龛佛像。按照今日的推算,大约相当于我们把康熙雍正年间的建筑偷梁换柱一番吧,对于梁代人而言,东汉晚期的事物又有何稀奇呢?大概这就是很多人的思维吧。想想城市建设对旧民居的破坏,然后再复古修建一些冒牌货,工艺水准还那么低下,实在无语。
阙身上是否原有刻画图案,凭我的能力难以判断,即使有浅浅的刻痕,也分辨不清属于汉还是梁。只有斜撑和屋顶上的雕刻,知道是汉代的遗物,那些生动的石雕,也随着岁月的消磨和环境的恶化而渐渐模糊起来。不希望后代的人们见到他时,只能凭借早年的照片和文字来重构其完整的印记。
四川的石阙还有十多处,往雅安方向,可以寻访高颐墓阙、樊敏阙、王晖石棺,往达州,有渠县的沈府君阙、冯焕阙等6处,成都邻近县市还有梓潼的李业阙、德阳的上庸长阙等多处残缺的遗存,重庆的三峡博物馆,也以新发现的乌杨阙为镇馆之宝,有时间,倒是可以组织一次汉阙游,将1800年前的古迹一网打尽。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

双阙全景,路面遮挡了部分阙体,科技馆建筑喧宾夺主。
左阙。

右阙。

佛龛和题记(位于右阙主阙正面)。

佛龛和题记(位于左阙主阙正面),时间是大通三年(529)。

仿木结构的斗拱和雕刻(位于右阙主阙侧面)。

仙兽(位于右阙附阙背面)。

人物图(位于左阙主阙背面)。

狮子搏兔(位于左阙主阙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