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绵阳游记

绵阳游记

李白故里觅仙踪【图+文】1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祖籍陇西成纪,生于绵阳江油。早年在蜀中漫游,离蜀后长期在各地漫游,唐玄宗天宝初为翰林学士。因得罪权贵,被放还。安史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卒于当涂。自李白“醉酒戏权贵”后,浪迹江湖,终日沉饮。有大量诗篇传世,杜甫《饮中八仙歌》赞之:“李白斗酒诗百篇”,又有人称其诗:“《乐府》之外,……言酒者固多。”保留下来的一千多首诗中。几乎没有一首不带酒味,其中《独酌》、《将进酒》、《襄阳歌》等,流传甚广。李白自诩“嫡仙”,被后人誉有“诗仙”“酒仙”“醉仙”之美称。

    6月5日,我与我的一位女同行在李白的同乡后人富乐山人和长弓牡野以及江油朋友们的引领下,走进了四川江油市李白故里,寻觅这位“诗仙”兼“酒仙”留给后人的踪迹,欲发“思古之幽情”。

    “前方就是李白故里了”,牧野对我们说。远远望去,高高的牌坊赫然耸立,一片很新的建筑群在远方延伸,不知为什么,我有些恍惚,似乎不能马上感受到这就是诗仙的“故里”。

 高高的牌坊上,邓小平题写的“李白故里”四个字俊秀飘逸。

 以前隐约知道毛泽东主席特别喜欢李白,看了小平题词才知道,原来小平同志也对李白喜爱有加。

  1985年7月,胡耀邦同志为李白纪念馆题写“太白堂”匾额

   若不是李白诗中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大抱负,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大自信,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大气魄,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大浪漫,有“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大无畏,想必也不会让1000多年后的诸多伟人徒生感慨和欣赏吧,我想。

   近代民主革命先驱,诗人、政论家,也是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赞誉李白“才华九州横”,在一道道炽热的光芒下,五个大字熠熠生辉。

   步入李白故里,最先被介绍的是这座看上去很不起眼的“磨针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关于少年李白和一位老婆婆的故事。当地人说,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就在陇西院前的小溪,人们称之为“磨针溪”。受“铁杵磨针”这个故事的影响,中国的青少年十多年前还自发捐出零花钱,在溪边建起了“磨针亭”。

 这就是李白出生的地方——陇西院,是宋代在李白故居遗址上修建的。

 陇西院的门口,伫立着少年李白的石雕,骑在牛背上的李白英气勃发。

   手握书籍、神情倨傲、极目远眺的少年李白,让我想起了诗人当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迈志向。

    据史料记载李白母亲洗衣时“有鱼跃入篮内,烹食之,觉有孕”,于是生下了李白。这则由来已久的民间传说似乎在为李白日后成“仙”奠定了根据。

不知孩提时代的李白可在这里嬉戏?不知为何这扇小门让我很有感觉.

   伫立在此处的李白,仿佛沉浸在"兰生谷底人不锄,云在高山自卷舒"的意境中,全然忘记了尘世的喧嚣和宦海的嚷扰。

不知为什么,在陇西院留下的照片很少,只好从李白纪念馆找到李白当年的居室

李白儿时的书房

后人的称誉

 很喜欢这个天井,李白是否从这里看到了外部世界的精彩?于是才有了"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云游生活?

 在这里还听到一种很有意思的说法,就是李白是西汉大将军李广的后裔

这是李广的族谱图,“武将”出“文官”,挺有意思的说法,不知是否准确?

天井下方是一储存雨水的石槽,感觉有点像洗墨槽,似乎与李白有缘的地方都被赋予了文化的意蕴。

 对李白而言,“垂辉千古”的评价绝不过分

 再往里走就是“太白碑林”了,李白的许多诗词刻录在此

  晚年李白始终带着一种醉态和终身不改的一副傲骨。

  毛泽东书写的《蜀道难》赫然镌刻在石壁上,龙飞凤舞,气势恢弘。毛泽东曾对人评论李白的《蜀道难》,他说:“李白的《蜀道难》写得很好。有人从思想性方面作各种猜测,以便提高评价,其实不必。不要管那些纷纭集讼,这首诗主要是艺术性很高,谁能写得有他那样淋漓尽致呀,他把人带进祖国壮丽险峻的山川之中,把人们带进神奇优美的神话世界,使人仿佛到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面了。”

  最有特点的当属书法家在大理石上镌刻的这个“醉”字,左侧像是酒壶,右侧是一个脚步不稳摇摇欲仙的喝酒人,李白醉仙的感觉在这里似乎找到了一点迹象。

   亲爱的朋友,在伟人的墨宝前留张合影吧,只是,看三位脸上的笑容就可以判断出诗人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早已成为过去时。 

绵阳旅游资讯

旅游地图

绵阳推荐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