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故里觅仙踪【图+文】2
离开了陇西院和太白碑林,我们与朋友们共进午餐,喝了不少的太白酒。

一进门,邓小平的题词赫然入目,马上掏出相机留影,许是染上了醉仙的魂魄,我拍的照片看上去有点微醉的感觉。

一片绿汪汪的荷叶中,青年李白的雕像巍然耸立,他双手背后,英气逼人。

著名的太白堂,绿树掩映,庄严肃穆

晚年的李白仰天长叹,壮志未酬。曾看到有人这样评价李白——他一生向往举贤任能、天下为公的社会,立志“解世纷”、“济苍生”、“安黎元”。他崇敬诸葛亮、鲁仲连、荆轲那样排难解纷、大济苍生的英雄人物,幻想自己能官居相位,“ 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他愤世疾俗,猛烈反抗社会习俗和成规加给人们的束缚和羁绊,要求自由和解放,憧憬无拘束的理想世界。这就必然使他四处碰壁,终生郁郁不得志,于是在他的诗歌里,在蔑视权贵、忧国忧民的同时,又不时流露出及时行乐、放浪形骸的消极思想情绪。这表现了李白一方面有强烈的入世济世的抱负,一方面又有理想破灭时消极遁世思想。这可能是毛泽东说李白有“道士气”的原因。
不过,对待1300多年前的古人,真的没有理由要求过高。我依然是十分崇敬地给诗仙献上一捧鲜花。我给自己的网名留下的签名便是李白的诗句“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此时,也在耳畔轰然响起。

导游小姐为我们介绍众多知名人士为李白纪念馆留下的墨宝。

在李白纪念馆,这头看上去笨头笨脑的小石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据说,儿时的李白经常往来嬉戏于它的身上,还曾为它作诗《咏石牛》。此诗自然流畅,形象生动,显示出少年李白出众的才气。然而,我却有另一种理解。我以为,最后的两句“自来鼻上无绳索,天地为栏夜不收”,似乎隐喻了李白“云游一生”的宿命。
诗曰:
此石巍巍活像牛,
埋藏是地数千秋。
风吹遍体无毛动,
雨打浑身有汗流。
芳草齐眉弗入口,
牧童扳角不回头。
自来鼻上无绳索,
天地为栏夜不收。

在李白纪念馆中看到这幅画《李白戏权贵》时,立马让我想起李白的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问今天,又有几人做得到?

醉仙图,把李白的醉酒的憨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记得杜甫说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真个把“酒仙”李白的狂放不羁写到家了!

都说最知李白的是杜甫,此话不假。“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的这首《赠李白》是他与李白交往的早期写就的。短短二十八个字,写尽了李白的精神、神态、性格和嗜好,是一幅形神兼备的"诗仙"李白的生动画像。

李白崇尚大自然,在落寞寂寥之时,他曾抱膝独坐,凝神远望:“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皇帝可以放逐他,宠臣可以排挤他,但山川日月永远与他为伴,飞鸟闲云永远以他为友,任何时候,他都可以在大自然中寻觅到自己的知音和伴侣。

李白爱酒,爱月、也爱狂,所以又有人把他的死因同“水中捉月”挂起钩来,这便产生了富有浪漫气息的“溺死说”。五代时王定保在《唐摭言》中云:“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当代富有诗人气质的学者安旗在《李白纵横探》一书中,神奇美妙地描绘了李白临终的情景:“夜,已深了;人,已醉了;歌,已终了;泪,已尽了;李白的生命也到了最后一刻了。此时,夜月中天,水波不兴,月亮映在江中,好像一轮白玉盘,一阵微风过处,又散作万点银光。多么美丽!多么光明!多么诱人!……醉倚在船舷上的李白,伸出了他的双手,向着一片银色的光辉扑去……船夫恍惚看见,刚才还邀他喝过三杯的李先生,跨在一条鲸鱼背上随波逐流去了,去远了,永远地去了。”

李白少小离开故乡云游四海,再也没有回归故里。魂断安徽当涂。故乡人们思念他,特修建了一座“归来阁”。只要思念尚在,仙魂也不会走远,我坚持以为。

李白仙踪不再,唯有这大石上的两个字最能代表我离开李白故里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