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亳州游记

亳州游记

神垕的花戏楼

 花戏楼是禹州市神垕窑神庙仅存的大门。
在有人聚居的地方,或大或小总有庙的存在,沿着历史长河一路走来,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现象。庙宇是文化的一种载体,贯穿于我们民族文化中的自然崇拜、祖宗崇拜、英雄崇拜莫不在此得以体现。
在上世纪几番否定中国传统的纷争中,同中国其他古老的文化命运一样,庙宇同样不可避免地遭到了毁灭。直到如今,“迷信、愚昧和无知”还是我们对庙宇的一种简单的裁定,如同我们现在迷失信仰一样,忽略当时人们托付心灵和希望的精神诉求。

  事实上庙宇在承载文化的意义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花戏楼——窑神庙是不是钧瓷文化流传的载体?带着这一疑问,我走近了花戏楼。

  花戏楼位于禹州市神垕镇中心的一条古老小街上。街道两旁满是古老商铺,花戏楼静静耸立着,斗拱飞檐,琉璃瓦罩顶,冬日的阳光照在绿色的屋面上,在青灰色的建筑群中显得尤为突出。门前包厦护门,青石券门,两只大理石石狮蹲在包厦的两侧,左右相向,面目狰狞。


精工细做的石雕花卉、木刻,展示着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和一丝不苟的精神,虽历经风霜磨砺,依然令人为之惊叹。大门包厦两边六角形石柱支撑,柱上阴刻一副对 联“灵丹宝逯传千古,坤德离功利万商”。“灵丹宝逯”是经验、技艺和精神。“坤”属“地”,“离”属“火”,“土”与“火”结合不就是钧瓷吗?短短14个 字,却道出了钧瓷文化的核心精神。门楣上镶嵌的“伯灵翁庙”匾额,挤在檐下狭小的空间里,如果不仔细看,很难被人发现。这也许是它被直呼为大庙的原因吧!


  穿过门洞看花戏楼的背面,是一个木质结构的开放的两层建筑。下面是门楼可以行人,上面是舞台。可以想象当日,门外十里长街,贩夫走卒,车水马龙,一片 繁荣;门内一边是香火缭绕,窑主们、窑工们虔诚的跪拜,另一边又是鼓乐喧天,上演“今古英雄、才子佳人”一幕幕戏剧,花戏楼之名应缘于此。窑神庙已无窑 神,空落落的院子里,只留下了花戏楼。


  在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晋佩章老先生所著的《中国钧瓷探源》中我找到了神垕伯灵翁庙的记述:“伯灵翁庙始建无考,元至治二年(1322)乡人常希重修。” 相传神垕有窑神庙,号称“伯灵翁庙”原址至今犹存,庙内敬了三尊主神,中间是土山大王,左边是伯灵仙翁,右边是金火圣母,而土山大王为司土之神实为大舜, 可谓陶者鼻祖。老人在著述中涉及钧瓷的考古、历史渊源、工艺等,为我们留下宝贵的资料。当我们面对研究古文化材料的缺失时,这不是最好的“灵丹宝逯”吗?

  窑神庙始建何时,已无从考究。“舜”为陶者祖师;“伯灵仙翁”传为孙膑,是北方共尊的瓷业祖师;金火圣母是一个为钧瓷献身的平凡姑娘。神垕至今还流传 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有个朝代的皇帝一次梦见一个红色的花瓶,十分招人喜爱。后来打听到这个花瓶来自神垕,于是传下圣旨限期让神垕窑工为其烧制这种花瓶,否 则满门灭斩。钧瓷的窑变不易掌握,十窑九不成。窑工们日夜赶烧,期限将到,但仍然没有烧制出来。有个窑工的女儿叫艳红,是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在大难临头时 以身试火,扑入窑中。花瓶烧出来了,神垕窑工免去一场灾难。窑工们为了纪念这个姑娘,为其盖庙敬奉,尊其为金火圣母。
故事本身也许有很多杜撰 的成分,但当其本身成为一种特定精神的代表时,故事的真实与否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历史的风霜雪雨,曲曲折折,多少这样的“神”被托出。东南沿海及海外 华人广泛崇拜的妈祖,在人类与海洋相处中,她成了人们心灵的航标灯;在清代被推到极致崇拜的关公(关羽),成了忠、义、仁、勇、严精神的化身。他们凭自己 的技艺或美德,成为人们精神的依托,成为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的特有文化特征,以一种精神的存在,推动着一个地区或者一个行业的发展。


  社会在发展,特定的行业也在发展。源于家庭的家祭为适应形势发展逐步走向公祭,庙应运而生,人群开始以庙为中心汇集,于是催生了服务与交流,进而延伸 为庙会。不容置疑,庙会是中国原始商业活动的活标本,但它只是祭祀活动的副产品。商业活动的发展反过来推动了行业的发展,窑神庙门前大街上鳞次栉比的古老 店铺验证了窑神庙周围昔日的繁荣,确定了窑神庙在神垕陶瓷发展中的位置。据晋老先生讲,每逢初一、十五窑神庙便有拜祭。在每年的六月二十日窑神的生日,每 年的八月十五,全镇的窑口、商铺,齐聚窑神庙,举行大祭,各路客商也齐聚神垕,同时庙会三天,神垕全镇也都热闹起来。


  面对无神的花戏楼,现实是残酷的。祭祀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最终淡出了历史的舞台,窑神庙随之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对于窑神庙而言,繁荣和热闹都已过去,历经沧桑,只有花戏楼在寒风中独自站立着,背负着历史的沉重。


  从伯灵仙翁到金火圣母,从清末恢复钧瓷的卢天恩、卢天福、卢天增三兄弟到上世纪50年代的卢广东、郗杰、苗才娃等,钧瓷几经兴衰,一路蹒跚向我们走 来,是他们创造了钧瓷的历史。五彩的钧瓷闪烁着耀眼的光华,没有过去能有今天吗?钧瓷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发展,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
窑神庙里已经没有了神,但不管是被民众自发拥戴还是被统治者敕封,大多的神在过去与人并不遥远。
花戏楼是神垕的标志,是钧瓷文化的根。









旅游地图

亳州推荐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