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都江堰游记

都江堰游记

都江堰旅游

都江堰旅游

前些天,同学邀我国庆去都江堰,我爽快的答应了。未到都江堰,满脑子想得是坝、河、沙之类的东西,总之还是对她有些神往。


从成都到都江堰大概用了一小时。我们坐车到秦堰楼下了车。秦堰楼矗立于河边山上的高处。站于此楼,极目眺望,都江堰全貌尽收眼底。滔滔江水分为两半,靠近秦堰楼的这边叫内江,另一半叫外江,正如江边小店上这副对联这样描写到“二龙游水济蜀民,万马奔腾连秦驿”。

沿着阶梯往下走,我们来到安澜索桥,走在上面摇摇晃晃,特别到了中部,幅度更大。听导游讲,这索桥还有别名-夫妻索桥,说是夫妻俩拉手过则能平安无事。

人们的构想真是丰富而美好啊!索桥过后来到鱼嘴,这里即为岷江被分处,滚滚江水冲将而来,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条大坝横卧外江,可拦截水源至内江,而内江的水大部分是流向成都平原的,用以灌溉及工业用水。沿着金刚堤往下游走,不久就到了飞沙堰。

路上行人不断,间或有几个老外,他们也对这充满兴趣?我疑惑。

岸边陡壁竖立,地层直挺,可以想象若干年前这里地壳运动是怎样的翻天覆地!飞沙堰堆砌的石头不少,建国后为了让飞沙堰发挥更大的作用,又在一旁修了新坝。另一旁则是宝瓶口,其进水的口径较小。

传说李冰父子开凿宝瓶口费了不少心思。那时没有炸药,他们利用的是气候的冷热变迁导致岩石或充填在其中的物质涨缩不一而慢慢把此处开通的。当时的艰辛实在是难以想象。无怪乎伏龙观设于此地,岷江这条不听使唤的龙在此得以制服!


随后,在自然与文化陈列室,我了解了都江堰一些更详细的情况。岷江发源于4582米的光光山,大致由北向南,经过成都平原,于宜宾处汇入长江。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源头至都江堰的落差极大,各种地貌一应俱全,地质构造运动强烈;生物垂直变异明显,生物品种繁多,国宝大熊猫也在此栖息、繁衍。

正是这巨大的落差,导致岷江经常犯灾,人们饱受其苦,治水难度甚大。历史上有好多人曾想驯服它,但终究无功而返。

公元前3世纪中叶,李冰任秦蜀郡守,他吸取前人治水经验,建成以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工程为主及人字堤等附属工程为辅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鱼嘴把岷江分为内、外江,内江比外江的地势低,且内江的宽度要比外江的宽度大。枯水期,水流按河宽大小分流,内江的水量可达总量的60%,以保证民众的需求;洪水期,岷江主流则大部分从外江流走,内江水量不致过多。

更为巧妙的是,由于内、外江地势高低的差异,岷江表层水(含沙量少)大部分流入内江。据统计,岷江80%的沙石都进入外江。飞沙堰的地势亦比内江高,枯水期间可以拦截春水,洪水期间可以二次分流,把过多的水由飞沙堰排向外江。宝瓶口口径小,内江之水流入此处停滞不前,来回旋转,速度自然减慢,不少沙砾可以去除,同时小口径又控制了流入宝瓶口的水量。


鱼嘴分流,飞沙堰滤沙,宝瓶口控制流量,看似各自独立,其实联系紧密,用现在的话来说应该是系统工程吧!在我看来,飞沙堰的二次分流是非常绝妙的,这样把内、外江的联系搞活了,弥补了鱼嘴初次分流的不匀,没有把内、外江孤立起来。

自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物产丰富,秦国农业、纺织业、手工业极大繁荣起来,国富民强,这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蜀地也因此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她地处四川中部偏东,其后有良田近一千万亩,也供应着成都的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而今,国家日益完善都江堰的水利工程,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李冰父子在长期的治水过程中,得出了许多的治水经验,比如“深淘沙,低作堰”、用石人来显示水位的高度等等。这些都显示出李冰父子及其民众聪明的才智。后人为了表彰李冰父子的功绩,在秦堰楼一旁立了一个庙,称为“二王庙”,并由冯玉祥将军亲自题词。从庙门出来还可看到伟人邓小平先生“造福万代”的字迹。我不禁感叹到,都江堰水利工程不愧为祖先留于后人的瑰宝,不愧为人类协调自然的光辉典范。

都江堰旅游资讯

旅游地图

都江堰推荐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