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上海游记

上海游记

沪上行记之:山阴路·鲁迅故居·溧阳路


早餐后即背着相机出门,出酒店往右一拐就是溧阳路。这是一条典型的老上海街道:两行整齐的梧桐树,浓密的树冠几乎都要接上“握手”了,路旁是式样统一的花园洋房,都是灰砖红瓦二层小楼。据说这样的花园洋房共有48幢,建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经成为上海市的保护建筑了。


按照昨晚做的“功课”,我找到了挂着溧阳路1269号门牌的郭沫若旧居。抗战胜利后,郭沫若曾经在这里住了一年多。这条路上还有几个名人故居,如曹聚仁和金仲华旧居,没有时间一一去找。这条街上还有一个鲁迅藏书室,但说外观已经改变,就没去寻找了。

从溧阳路穿过一个不长的街,就到了山阴路。山阴路也不宽,路旁的梧桐树没有溧阳路整齐,房子也没有溧阳路两旁的别墅漂亮,大多是老式的公寓楼。但这条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山阴路,却是“藏龙卧虎”的地方,有统计说,短短600多米的山阴路上有名人故居14处,包括鲁迅、茅盾、内山完造、瞿秋白、赵家壁等文化名人都曾在此居住,还有历史遗址9处,包括地下党时期的中共江苏省旧址、内山书店旧址等。

查了一下资料,山阴路自开辟以来就被定位为住宅区,但与英租界花园洋楼不一样,这里的住宅大多是公寓式建筑,住户除一些资本家、买办外,主要是医生、律师、教授、洋行或大公司职员等。用今天的话说,这里是“白领”聚集的地方,成为一处自然形成的近代民宅“博物馆”。从建筑风格上看,既有早期石库门里弄,又有有小绿地和卫生设备的新式里弄和独立成套的“公寓住宅”,还有花园式里弄。


比如,大陆新村就是新式里弄的代表。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大陆新村,是由当时的大陆银行上海信托部投资建造的。从外表看起来并不突出,没有漂亮的装饰。但1930年代,却是一种新的住宅样式,既不同于别墅式的洋楼,也不同于普通的石库门,用今天的分类,其实就是联排别墅:楼高三层,一幢楼分成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入门处都有一个小花园。鲁迅故居就在这大陆新村里。


鲁迅是1933年4月般进大陆新村的,直至1936年10月19日逝世,一共在此居住了三年半。这也是他在上海最后的居住地。现在已经被辟为鲁迅故居对外开放,馆名是由周恩来题写的。
我到了故居门口,发现是可以进去参观的,但要买门票,而我身上一分钱也没带,很遗憾。只能在外面拍了几张照片。
资料上说,茅盾先生也在大陆新村居住过,并且在三四十年代先后三次入住这里,但我却没看到哪个单元的门口有铭牌标明是茅盾的故居。
在鲁迅故居所在弄堂的对面,是一个名叫“东照里”的里弄。其中的12号曾是瞿秋白的故居,现在门口有个牌子说是“瞿秋白寓所旧址”。与大陆新村类似,东照里也是三层的联排别墅。瞿秋白是在1932年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避难来到上海鲁迅家中的,那时鲁迅还住在附近的北四川路拉摩斯公寓。1933年3月,鲁迅通过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夫人租到了今东照里12号的亭子间,让瞿秋白杨之华夫妇住了进去。一个月后,鲁迅也迁居到大陆新村,两家近在咫尺,彼此的往来更为密切。

而内山完造开的那家内山书店也就在附近,从山阴路拐个弯就到了。内山书店旧址依然保存在街边,旧址现在成了工商银行的一个营业部,但门口挂有“内山书店旧址”的牌子。因为鲁迅的缘故,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内山完造大概是最为中国人熟知的日本人之一了。


走在今天的山阴路,很难想象这么一条小小的街道,竟然留下这么多文化名人的足迹。如今的山阴路实在是太普通了,窄窄的街道、破旧的房屋、零星的小铺子,似乎大上海的繁华与这里无关。也许这也是好事,使山阴路避免了被大拆大建的命运。
很多资料都说山阴路以及所在虹口地区属于日租界,但上网仔细查了一下,发现这种说法既对也不对。其实上海并没有“法律意义”上的日租界,中国方面对于上海虹口日本人聚居区的一种习惯称呼。
不管怎么说,当时租界确实给文化人起到了庇护作用。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这么多左翼文人都聚居在这条山阴路呢,与这里是租界不无关系吧。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