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扬州游记

扬州游记

沪宁扬之旅(一)

烟花三月下扬州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的一首《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一直让人魂牵梦萦。

阳春三月,参加完市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培训班理论学习后便安排去上海、南京、扬州文化考察,第一站是扬州。这个地处长江中下游东端平原、江苏省中部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我近30年的工作生涯中,虽然匆匆路过几次,但没有细细地去品味过,这次让我真真切切地品味了一把。那暮春浓艳的京杭大运河景色,风光秀丽、人文荟萃的瘦西湖景致……着实让人感慨万千。

扬州古称广陵。濒江近海,交通发达,物产丰盛,素有鱼米之乡之称;面积6638平方公里,460万人口。自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至今,已有2495年历史。隋代开通大运河后,扬州成为中国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和国际交往、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埠。唐代扬州长,富甲天下,“四方豪商巨贾侨寄居者,不下数十万”。唐以后,曾几度兴衰。清代再度出现“广陵繁华今倍昔”的兴旺景象。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古城扬州焕发青春。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纵贯其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便成了其扬名天下的主要因素之一。

汽车经过润扬大桥后,便进入了扬州区域,三月的京杭大运河在烟雨笼罩下显得特别的神秘,我们无法看清她的真面目。或许是李白的那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或许是那首《烟花三月》的歌曲,抑或是那个“扬州八怪”的传说,或是《红楼梦》的故事……更吸引人,我们一行64人文化考察团只是心急火燎地想尽快投入如梦如烟的扬州怀抱。

置身于清风、烟雨、垂柳的扬州城,在瘦西湖的湖面上袭一叶小舟,穿梭于繁花似锦、垂柳荡波的湖滨之间,那种怡然自得,诗情画意的感觉,让人渗透心肺,古城的秀色实在令人叹服。扬州不同于北方古城那种气势恢宏,大气磅礴,令人震撼的粗放,它是一种犹如江南少女般温婉可人、甜美清丽的纯美。

漫步城西北的瘦西湖,虽然湖面不大,但狭长曲折,显得清雅幽深,富于变化。一个“瘦”字就让人回味无穷:一泓纤瘦袅娜的春之曲水,如飘如拂,时放时收,宛如锦带。与杭州西湖相比,一个如丰满秀丽的雍容少妇,一个似修长清丽的窈窕淑女,别有一种清瘦的神韵。六朝以来,瘦西湖即为风景胜地,清乾隆时期盛极一时,成为扬州繁华盛景的象征。瘦西湖由长堤、徐园、五亭桥、白塔、二十四桥等名胜组成。荡舟湖中,细细长长的蜿蜒河道边的三步一桃五步一柳,让人有一种移步换景的感觉。曲曲幽幽的湖面,澄澈青绿,如仙女飘逸的长袖,逶迤遗落在柳绿桃红之中,给人有一种娇羞的神情。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瘦西湖里荡舟,在夹岸的桃红柳绿中穿行,那柔柔的波浪给人有一种淡淡的温情享受。伸手掬水,春水柔柔地滑过指间。岸边的垂柳,爆着一叶叶的新芽,轻轻飘飞的柳絮,如湖面上漂起一层层“银脂”,大有一种“多情最是扬州柳”之感。五亭桥、白塔是瘦西湖最壮观的景点。据说是扬州盐商和地方官员为迎接乾隆皇帝,仿照北京北海的五龙亭和白塔而建。五亭桥南北建筑风格兼之,桥上五亭显南方之秀,桥身为北方之雄,被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中国最秀美的桥。这样的建筑风格似乎在证明居住北方的乾隆皇帝与细腻婉约的江南结下不解之缘。莲性寺里矗立着巍峨的白塔,其整个造型与北海白塔如出一辙。据说当年乾隆游瘦西湖后,大加赞赏其景致可与北海媲美,遗憾的是少了一座白塔。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两淮盐商为讨好乾隆,命人一夜之间用盐巴堆砌了一座白塔。后人在原盐白塔的旧址上建造了这座石白塔。如今,掩映在五亭桥边绿树丛中的白塔,为瘦西湖秀丽画卷中添上了浓重的一笔。二十四桥,因唐人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诗句而得名,可见古时的二十四桥是赏月听箫的绝佳去处。这是一座汉白玉拱桥,其孔半圆,倒映水中,酷似一轮满月。二十四桥之所以被称为“二十四桥”,是因为它长二十四米,宽二点四米,两旁有二十四根白玉栏杆,每边都有二十四级台阶,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由24座桥组成。

三月是瘦西湖最美的季节,扬州出名是因为千年之前诗仙李白那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只是淡淡的一句“烟花三月”便把扬州温软、恬静的基调勾勒出来。“春风十里扬子路,最美烟花三月天。”呵!扬州,天下最知春的使者。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