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武汉游记
武汉游记
盛夏纪行——寻踪千载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年少时读起这感憾千古的绝唱,除文字的优美,没有什么感觉,而将进入不惑的年龄,再重读起这首诗,让沧桑和漂泊体验的是生活的广阔和凄婉!早几年我曾去过南昌的滕王阁,壮心不已的我面对赣江细心品味王勃的《滕王阁序》,也未曾找到这样的感觉。于是能有机会站在黄鹤楼上望大江东去感怀平生一直是非常美好的向往。
八月,随同事来江城武汉,终于有机会感受堪称“天下绝景”的江南第一名楼。
黄鹤楼成名为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据《极恩录》记载,黄鹤楼是古时一个姓辛的女子在长江边的黄鹤矶(也叫蛇山)开了一个酒楼,一位修炼高深的道士为了感谢她的盛情款待,在临走时在酒楼的屏壁上画了一只松鹤,他告诉辛氏,此物能下来翩翩起舞,保你的酒楼生意兴隆、顾客盈门。后来果真像道士所说,她的酒楼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酒楼,并靠此发了财。不知不觉在十年后的一天,道士又来到这里,见完成了自己的心愿和承诺,于是跨上黄鹤,扶摇九天。这位姓辛的女子为了感激这位帮助她的仙人,便在此建楼感怀恩点,取名为黄鹤楼。
黄鹤楼凌万里长江,踞蛇山之巅,汲山川之灵运,挺拔独秀,气势恢弘。古往今来,引无数名人骚客登高望远,吟诗作赋。相传诗仙李白游历江南,曾来到这里,当他登上黄鹤楼极目楚天,诗兴大发,正要挥毫泼墨时,却见唐人崔颢的题诗《黄鹤楼》,意思是说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走了,这地方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不会回这里了,惟有白云悠悠,徒然飘荡了千载的岁月。远远望去,晴川万里,汉阳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也长的密密稠稠。天色将晚,我怀念起生我养我的故乡,它在什么地方呢?面对烟波渺渺的滚滚江水,生起无限愁思。李白读完诗句,非常郁闷,觉得自己再写也无法超越崔颢横亘千古的想象和浑然天成的气势,于是把提起的毛笔往案上一丢,说了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他觉得有崔颢的《黄鹤楼》,还是暂时搁笔为好。
“敢让诗仙叹弗如”,黄鹤楼也随崔颢的名诗声名远播,享誉千古。

又一传说黄鹤楼建于三国,当时孙权“以武治国而昌”(即武昌的来历),筑城为守,把它作为军事瞭望塔.到了唐朝,这里变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1700年来,黄鹤楼屡建屡毁,清朝的黄鹤楼建于同治年间,毁于光绪十年,此后百年的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战乱连绵未曾重修。直到八十年代,乘国泰民安在人民热切期盼中重建工程破土动工。新建的黄鹤楼85年完工,运用现代的建筑技术,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飞檐五层,通高50多米,比历代的黄鹤楼更加高大雄伟,辉煌瑰丽,整座楼阁雄浑不失精巧,极富个性而又韵味十足。黄鹤楼的内部,层层风格各不相同,进入一楼开阔大厅,是一幅反映名楼主题的“白云黄鹤”的陶瓷壁画,两侧圆形立柱上悬挂巨幅烫金楹联,上联为: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下联为: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千古愁。二楼是大理石撰写的唐人阎伯瑾的《黄鹤楼记》。三楼是历代和黄鹤楼有关的名人的绣画,当然少不了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等,绣画神采飘逸,栩栩如生。我们登至顶楼,凭栏远眺,望滚滚长江,长虹飞架,三镇楚天尽收眼底。我忽地想起主席的那阕《菩萨蛮.登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空南北。烟雨茫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此刻江风吹拂,遥想悠悠千古,慨世事茫茫,人生几何?把酒当歌!一切烦恼忧愁云开雾散,让人心旷神怡。


从黄鹤楼下来心胸出奇的平静,寻踪古人,我终于完成了一次跨越千载的心灵邂逅,同时感觉一种淋漓尽致的释放,人生不过是生命的真实感觉,我们的千古同乡崔颢年轻时名陷轻薄,多年戎马生涯的痛苦磨砺才使他变得风骨凛然,为此名噪千古的《黄鹤楼》何不隐含着指点迷津的人生哲学?在同事们的欢歌笑语中我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