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武汉

武汉人文

汉剧

汉剧:汉剧为湖北主要地方戏曲剧,也叫“汉调”,俗称“二黄”,辛亥革命前后改称“汉剧”。汉剧有上千个传统剧目,现存剧目仍有660多个,主要演出历代演义及 民间传说故事。汉剧唱腔以板腔体的西皮、二黄两类声腔为主,兼有歌腔、昆曲、杂腔、小调等。西皮、二黄在传统演唱中,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专用调和特定腔。

楚剧

楚剧;楚剧旧称“黄孝花鼓”、“西路花鼓”,1926年改名“楚剧”。流行于湖北,约有100多年的历史,是在黄陂、孝感一带的竹马、高跷等民间歌舞及鄂东的“ 哦呵腔”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原是人声帮腔,锣鼓伴奏。1920年进入武汉后,受到汉剧、京剧的影响,逐步发展提高,形成了“迓腔”为主的板腔、高腔、小调 三大腔系。

评书:湖北评书是用湖北方言讲故事。由一人表演,只说不唱,以一块木头为道具,情节每到关键时刻,猛击一下醒木,听众为之一振,流布于武汉、沙市、宜昌等长江沿 岸城市。湖北评书善于塑造玩弄权贵豪强于股掌之间的草莽英雄形象,风格幽默酣畅,语言流畅、华丽,描绘景物时常用韵律回旋有致的骈体,与叙述、对话时使用 的生动口语辉映成趣。

大鼓:湖北大鼓与湖北评书不同,以唱为主,夹以说白,以鼓板为主要乐器,演员边击鼓边唱说,风趣幽默,通俗易懂。

赏樱花:
每年三月下旬至四月初,是武汉樱花最为烂漫的时候。武汉大学珞珈山和东湖樱花园是赏樱花的最佳场所,每年都很大量的游客赏花。

武汉大学的樱花道,位于前理学院和老图书馆的下方。道两旁的樱花树枝干壮实、排列整齐。每年的3月至4月初,繁花满枝。每年开花时节,赏花的游人络绎不 绝,来到东湖之滨的珞珈山上,踏青赏花,其乐融融。樱花盛开时,武汉大学仿佛是一个花的海洋,每天赏樱花者数以万计。

东湖的樱花一般在阳春三月开放,花开时繁花似锦、灿若白雪红霞。东湖樱园由于园内樱花早、中、晚品种搭配,樱花盛花期一般有20余天。每年3月底至4月, 东湖都要举办樱花节,樱花节期间,除了赏樱花,还有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如樱花树下放河灯活动,举行世界三大樱花园景色图片展、樱花品种知识图片展等。 2005年的樱花节首次推出夜赏樱花活动,夜晚的樱花在七彩的灯光照射下,别有一番韵味。

过早习俗:武汉人称吃早饭为“过早”,他们几乎不自己做早餐吃,出门“过早”是一种深厚的地方习惯。“过早”这一词汇最早出现在清代道光年间的《汉口竹枝词》中,那 时人们为了早早到汉口赶集,总是在路上买着吃。时至今日,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上人们工作、学习的场所与居住区距离的增大,这种“过早”的习俗呈增强的 趋势。在户部巷过早已成为武汉市民的一种习惯。

乘凉:由于武汉夏天长且炎热,很早就形成了壮观的民间纳凉听书看戏习俗,1978年政府部门利用这一习俗,掀起掀起群众文化活动,如拉琴唱戏、赛歌、说相声、听鼓书、讲评书、卡拉OK等,文化团体也常参加,并组织专场电影、戏剧演出、图书夜市,此后年年坚持,称“武汉之夏”活动。

宵夜:武汉的“宵夜”已形成文化,绝好去处有吉庆街、精武路鸭脖、四川烧鸡公、南京路凤爪、还有唱小曲、拉二胡、玩马路爵士乐,让人流年忘返、回味无穷。

数罗汉:每年农历正月,善男信女到归元寺问卜,在五百罗汉堂数罗汉,随便选一尊罗汉从一数起,数到自己年龄那一尊为止,对照罗汉神态应验心事。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