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武汉游记

武汉游记

湖北•武汉-黄鹤楼


5月26日早7时,告别了郑州的朋友,乘D141次列车前往武汉,动车组的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平均时速达到200公里,中午11时到武汉。朋友来接站,安排我住在汉口沿江路的好百年饭店,主要是考虑这里离我的几位朋友的办公地点非常近。武汉的朋友中,除了交往多年的老同行,还有一位X君,是曾经与我一起共事多年,以兄弟相称的非常要好的同事,十几年前被调到这里工作。中午大家见面,免不了互相问长问短,谈笑风生。
下午,在老同行C君陪同下去黄鹤楼景区游览。武汉当天是阴天,而且有雾,能见度不好。到黄鹤楼景区已是下午3时左右,景区里游人不少,一个个的旅游团队,四面八方的游客蜂拥而至,无疑都是想到这里感受黄鹤楼浓厚的文化气息。
黄鹤楼位于武汉市蛇山的黄鹤矶头,面对鹦鹉洲,相传始建于三国时期,历代屡毁屡建。现楼为1981年重建,楼址仍在蛇山头。附属建筑有仙枣亭、石照亭、黄鹤归来小景等。
黄鹤楼一共有五层。高50.4米,相当于16层楼房,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在主楼周围还建有胜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黄鹤楼内部,层层风格不相同。底层为一高大宽敞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10多米,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理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陆游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
  黄鹤楼景区是国家5A级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其它两大名楼分别是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国家旅游胜地四十佳。黄鹤楼是古典与现代熔铸、诗化与美意构筑的精品。它处在山川灵气动荡吐纳的交点,正好迎合中华民族喜好登高的民风民俗、亲近自然的空间意识、崇尚宇宙的哲学观念。登黄鹤楼,不仅仅获得愉快,更能使心灵与宇宙意象互渗互融,从而使心灵净化。这大约就是黄鹤楼美的魅力经风雨而不衰,与日月共长存原因之所在。
黄鹤楼主要景观有白云阁雪景黄鹤楼南楼、白云阁、毛泽东词亭、搁笔亭、“鹅”碑亭、黄鹤楼毛泽东词亭诗碑廊、黄鹤归来铜雕、九九归鹤图浮雕、黄鹤楼编钟表演。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而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更是为武汉“江城”的美誉奠定了基础。 
  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
  1957年建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如今重建的黄鹤楼在距旧址约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登楼远眺,“极目楚天舒”,不尽长江滚滚来,三镇风光尽收眼底。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历代名人在黄鹤楼留下了大量的诗歌、词作、楹联、碑记、文章,其中“对江楼阁参天立,全楚山河缩地来”的楹联较好地写出了黄鹤楼的气势。
  1927年2月,毛泽东考察完湖南农民运动后来到武昌,写下了著名的《菩萨蛮·登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空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站在黄鹤楼上,只见滔滔长江向东流,长江对岸的龟山在雾中依稀可辨,长江大桥上车流滚滚,亲身感受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意境。


编钟
白云阁


黄鹤归来铜雕

游览黄鹤楼,本是一件难忘的事,并且应该抒发一下心中的感受,可是不知道写些什么好,因此还是不写吧。不写,当然需要有不写的理由:一者,历代文人墨客、有志之人,不乏诗词歌赋,雕刻图画,甚至还有美丽的神话传说。而我一凡人,不敢比也不能比。二者,想象和现实是有差别的,置身其中,我似乎并没有感受到多少文化气息,相反,商业气息却很浓厚,说明我太愚笨。再者,在黄鹤楼上极目望去,长江之水滚滚东去,长江大桥巍巍而立。而我是多么的渺小,只不过沧海之一栗。
说归说,如果你没来过黄鹤楼,还是找个机会,亲身感受感受一下吧。
5月27日早,天刚亮就醒了,下了一夜的雨还没完全停,路上行人很少。昨天听朋友说这里在解放前是租界(后来到网上查了一下,这里应该是英租界,武汉当时除英租界外还有俄、日、法、德等国的租界),想目睹一下这个早就耳闻的地方,于是带上相机,在附近转了起来,拍了几张有代表性的建筑,正是它们,见证了旧中国年的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屈辱史。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人极为重视新开辟的3处长江口岸(镇江、九江、汉口),立即派遣参赞巴夏礼与舰队司令贺伯乘军舰到这些口岸勘定租界界址。1861年3月11日,巴夏礼到达汉口,与湖北布政使唐训方共同丈量,确定了将汉口镇镇区的末端,长250丈、进深110丈,面积458亩的一片土地开辟为汉口英租界。3月21日,唐训方与巴夏礼签订了开辟汉口英租界的条约,确定界内一切事宜由英国驻汉口领事管理。
甲午战争前,汉口英租界是汉口唯一的租界。甲午战争结束后的3年间,德国、俄国、法国和日本都在汉口新开辟了租界。于是英国也提出拓展租界的要求。由于新辟的汉口俄租界紧邻英租界的下游,汉口英租界只能向西北方纵深处拓展。1898年,湖北按察使瞿廷韶与英国驻汉口领事霍必澜签订了《英国汉口新增租地条款》,规定汉口英租界向西北方扩展到距离汉口城垣只有5丈的地方,新增面积337亩,总面积增加到795亩。
汉口英租界的西北界限距离汉口城垣有5丈,留下5丈官地作为供中外人民自由行走的道路,但是由英租界工部局修建,并设置巡捕、路灯,加以管理。不久,英租界工部局在进入这条道路的各个入口装置铁门,可以随意开关。此后,英租界工部局又得到“地皮大王”刘歆生的同意,在英租界西南边界外侧修建了一条马路,命名为歆生路,随即也派设巡捕,向道路两侧(包括华界一侧在内)的居民征收捐税,同时在通往华界的3个街口——花楼街、黄陂街(又名前花楼街)、居巷(交通巷)也设置了铁闸门。歆生路作为在英租界工部局管理下的中英交界道路,不久就发展成武汉最繁盛的商业街(英租界收回后改名为江汉路)。

我住的饭店,在沿江大道旁,在当年的英租界内,原来是一个什么洋行。

江汉关大楼位于沿江大道与江汉路交汇处(据说是当年华界与英租界交界处),占地1499平方米,建筑面积4009平方米,大楼使用英国建筑形式,主楼四层,底层为半地下室,钟楼四层,总高度46.3米,为武汉当时最高建筑,亦为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之一。大楼采用钢筋混凝土筏式基础。汉口开埠以后,清政府于1862年在汉口设立海关,名江汉关。现存江汉关大楼落成于1924年。

没搞清楚这幢楼原来是作什么用的。

原英租界内横滨正金银行(日资)

原英租界内汇丰银行(英资)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