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绍兴游记
感觉中的去绍兴,应该是在一个微风细雨的日子,在乌蓬船头坐了,听摇橹吱吱呀呀滑开碧绿的水面,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偶然瞥见,白墙黛瓦的门户里,闪出一角大红的衣裙,撑开圆圆的油布伞,蠹蠹地踏着碎步,走向湿漉漉的青石板小巷深处了。 江南,在我们的意象中,永远是一厢情愿地湿润地散发着栀子花的清香。 而现实却永远没那么浪漫。在杭州车站顶了烈烈的太阳,在大巴车上打了个盹,就到了绍兴地界。懵头懵脑下了车,围上来一群水乡一日游的三轮车夫和弥漫的臭豆腐气味。之前在网上看了很多帖子,知道绍兴城不大,就径直坐了公交直奔鲁迅故居。 鲁迅、王羲之、秋瑾可以说是绍兴的城市名片,这座盛产黄酒的小城也因为这些著名的历史人物而天下闻名。绍兴市政府也非常英明地将鲁迅故居列为免费展览区,让更多的人能够走近从小就耳熟能详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到了鲁迅故居,一进巷子,扑面而来的是阳光暄腾下的浓浓的臭豆腐和霉干菜的混合气味,感觉颇有些不妙。在窄窄的水巷看到一家饭馆玻璃窗上的广告“霉腌酱臭”,这四个字完全代表了绍兴的饮食精华。 随便进了一家馆子,本着品尝经典的目的,点了著名的蒸三臭、炒年糕和榨菜鸡蛋汤。三臭是臭豆腐、臭黄豆和臭苋菜酱,有的馆子也将这道菜叫“臭味相投”。等菜式一一端上,清谈寡水,了无热气,气味却浓郁得恐怖,没有动筷子就完全倒了胃口。 别别扭扭吃了午饭,领了免费参观券,就沿着巷子慢慢溜达过去。又瞥见有卖炸臭豆腐的,忍不住再尝试一下。浇了大勺的辣酱,看着似乎色香味俱不赖,却又咸又臭下不了口,勉强吃了几块,从此彻底断绝了吃臭豆腐的勇气。 鲁迅故居座落在一个小巷子中,除了故居老宅之外,其它建筑基本是簇新的,多为饭馆或卖绍兴黄酒、霉干菜、臭豆腐的铺子。 巷口有一条窄窄的水道,水色青绿,倒映着两岸的白墙、雕花窗,颇有宁静悠远的水乡味道。 小巷很短,两头尖尖的乌蓬船载了游客,慢悠悠从巷头撑到巷尾,也用不了十分钟。这种水乡传统的交通工具,已完全退出了实用的历史舞台,成为了人们满足怀旧意象的道具。 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1881年9月25日鲁迅先生就出生在这里,一直生活到18岁去南京求学,以后回故乡任教也基本上居住此地。 整座屋宇是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青瓦粉墙,气象庄严,是老台门八世祖周熊占(1742 ~1821)在清朝嘉庆年间购地兴建的。
鲁迅的祖父曾经是进士,是书香世家。后来周氏家族逐渐衰落,年少的鲁迅也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 在故居的大厨房中见到了著名的“七星灶”,《沙家浜》中的“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就是这种样式。三口相连的煮饭大锅,相隔之间有四口小锅,是利用灶堂的余温来烧热水,非常节能。 三味书屋几乎跟鲁迅文章中的一模一样。“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学堂的布局与现在的教室不太相像,没有黑板,学生的坐位散落摆放。鲁迅的坐位在匾牌的左边靠墙壁处,特意用红丝线圈出来。呵呵,现在看来,这位置有点旁听生的感觉。 桌子右角,用玻璃板盖了一块,那里就是鲁迅在一次给父亲买药迟到被先生责骂后,用小刀刻下的“早”字。转眼百年沧桑已过,“早”字的刻痕依然历历在目。仿佛还有那“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朗朗的读书声...... 出三味书屋,到百草园。百草园其实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当年只是很多老巷居民种菜的园子。但在儿时鲁迅的眼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自然的意趣在童年的记忆中永远是那么鲜活生动。哪怕成年后再看来,不过是一块小小的田地。 百草园外,是一些寻常居民的住宅。沿着小径走过,被清幽的古筝曲吸引到一家小铺。主人不在,沿着水道的门台上随便摆了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几株小草长得鲜亮。忍不住凭栏坐了,小巷安静无人。从一角边门闪出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拿一只水桶栓了绳子,颤巍巍地到水边吊了半桶水,又颤巍巍地提回去。这样的小巷,这样的老人,这样的宁静,让人感动。 出鲁迅故居,参观了鲁迅纪念馆。 有鲁迅手书的很多文稿、珍贵的照片和历史遗物。 在纪念馆里短短的时间内,走过了鲁迅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心中有很多感慨。先生是我们的民族魂,以其文学天才和洞察社会的眼睛,嘻笑怒骂,口诛笔伐,对中国社会的种种阴暗、不公不义的现象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尖锐批评和揭露,展示了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 而在这个越来越缺乏批评和真言的时代,先生的风范更加值得我们追思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