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天津游记
独乐寺位于天津市蓟县城内,始建于隋,辽统和二年(984)重建,为国务院1961年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三大辽代寺院之一。蓟县,古称渔阳,城内鼓楼、渔阳老街、鲁班庙都足以称道。 独乐寺,集古建、泥塑、壁画、书法等于一身,并拥有多个全国之最,不愧是艺术之瑰宝。第一,古建筑之最,独乐寺的山门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山门,高约10米,面阔3间,进深2见,中间作穿堂。独乐寺山门的屋顶呈五条脊、四面坡,建筑学上称为庑殿顶,在古代建筑中,庑殿顶属于最高等级,只有宫殿庙宇中最尊贵的建筑物才使用庑殿顶。山门正脊两端张口吞脊、长尾翘转向内的饰物,在古建中叫做鸱吻,这对鸱吻是我国保存在建筑屋顶上年代最早的鸱吻。 过了山门,就是独乐寺的主体建筑——观音阁,通高23米,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从外表看,大阁为上下两层,实为三层,中间夹一平座暗层,观音阁的暗层是我国最古老的结构层。观音阁的几个檐角出檐深远,最远处长达5.2米,主要靠斗拱支撑,根据功能和位置的不同,共使用了24种、152朵斗拱。在内部配置了长方形井口、六角形井口和八角形的斗八藻井,特别是上顶斗八藻井的配置,为我国最早的“斗八藻井”实例。 穿过观音阁,有一个单独供奉的韦驮亭,在全国也为少见,建于明代,为八角形。 第二,泥塑之最。山门前有两尊辽代彩色泥塑金刚力士(俗称“哼、哈”二将)站像,像均高4.5米,颇具艺术价值。观音阁内立有一个高16.08米的辽代泥塑观音像,因其头上还有十个小头像,所以称十一面观音。历经千年风雨侵蚀和28次地震的破坏,仍屹立如生。观音像前边还有两尊高约3.2米、随时听遣的胁侍菩萨像。这五尊塑像均为独乐寺保存完好的辽代泥塑,承袭了唐代风格,又具有辽代早期的佛教艺术特征,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之精品佳作。 第三,壁画之最。独乐寺山门后两间是清代绘制的“四大天王”彩色壁画。最有价值的当属观音阁内的元代16罗汉和两明王壁画。这组壁画原来被一层厚达1厘米的白灰皮覆盖,1972年修整观音阁时偶然发现。为元代绘制,明代重描,分布在大阁下层四壁,通栏满布墙面,高3.15米,全长45.35米,总面积142.85平方米。 第四,书法之最。独乐寺传说安禄山起兵叛唐,在此誓师,因他想做皇帝,“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而得寺名。山门正中匾额楷书“独乐寺”,为明朝严嵩题字。观音阁阁上的匾额“观音之阁”是唐朝李白在52岁北游幽州时所题写,“局足圆成”匾则为咸丰皇帝御笔。清初宋荦《西陂类稿》卷五独乐寺诗云“双林独寻寺,揽辔蓟门过。殿阁诸天回,登临往迹多。署书传太白,遗迹有蒙哥。坐听晨钟响,将余念薜萝。” 独乐寺碑林,保存有唐代到民国期间碑刻一百余块,观音阁的西北,独乐寺行宫,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又称乾隆行宫,是清代皇帝去东陵谒陵途中小憩的地方,也是天津地区仅存的一处行宫。行宫存有正殿一层,附属建筑三间,现恢复回廊十四间,垂花门一座,使行宫独立成院。其中有乾隆御笔碑刻,共28块,诗文107篇,印章229枚,是乾隆皇帝临摹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米芾等名人书法,碑文又分御笔临和御笔两种,御笔临有《艇子新浮水》(临文征明)、《朝辞白帝》(临赵孟頫)、《朱阑画柱》(临苏东坡)等,笔法和神韵均堪称一绝。御笔有《敖不可长》、《金刚四句》、《大学圣经》、《秋兴八首》等,碑刻现镶嵌于行宫回廊内。 韦驮亭后面是报恩院,始建于明,清乾隆年间重建,四合院式建筑,为明、清两代僧人重要的礼佛场所,也是咸丰皇帝御笔。报恩院前殿为弥勒殿,正中供奉一尊铜制弥勒菩萨像,两边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四大疯僧塑像,分别是寒山、普化、风波和济公,全国罕见。后殿是大雄宝殿,东西配殿分别是文殊殿和普贤殿。 此外,寺内还有一个无字碑,出土于蓟县福康安墓地遗址,汉白玉碑高4.32米,为何无字,无法考证。 寺南300米有一辽代白塔,与独乐寺原为一个整体。1983年大修时,塔内出土辽清宁四年(l058年)舍利石函一盒和金、铜、玉、瓷等文物百馀件。此塔下部为密檐式,上部为喇嘛搭式,造型奇特,中国和印度建筑特色相结合,在我国古塔形制中甚为罕见,是辽塔中的精品之一。塔高30.6米,砖石结构,平面呈八角形。因塔前有观音寺,塔身白色,亦称“观音寺白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