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武汉游记

武汉游记

黄鹤楼随笔

自古江南多名楼,亭台楼阁似乎成了江南古文化的一大特色。从文化内涵上说,在琳琅满目的楼阁中,要数黄鹤楼至尊了。

秋风爽爽,登楼临眺,俯瞰汉江之水,独览龟蛇二山,气势磅礴,长江万里,武汉三镇,上下数百间,皆若置诸掌上,撩人雄心顿起。诗人崔颢:“昔日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的千古绝唱,令大诗人李白也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李白在黄鹤楼遭遇人生的尴尬,题诗搁尽千秋笔,黄鹤楼被写完了。

因为崔颢的诗高不可攀,因为李白搁笔的心理阴影,历代诗人写黄鹤楼都无法淋漓尽致。的确,置身于黄鹤楼,有股被浓厚文化氛围裹住的感觉。高耸的楼躯,高翘的飞檐,高雅的装饰,高阔的殿宇,令人有一种忘我之境,感到时空的广大深微。

黄鹤楼自初唐至晚清1200年间,有500多位名家登楼留诗800余首,所有的虔诚是为创建一座精神楼阁。

追溯黄鹤楼,它与早先的浙人有关,三国时吕蒙袭杀关羽,吴蜀翻脸,孙权为抵抗刘备,于荆州一线大摆阵势,在武昌黄鹤山上筑城,建瞭望塔,用作军事观察,史称,“系荆吴形胜之最地也”。说黄鹤楼是三国孙权一不小心的作品,不无依据。

登楼后,我直觉得它是吐纳着历史的元气,喷发着调节士人心态的性灵之光。黄鹤楼以它的精美,誉满中外。置身楼中,连毛泽东这样的伟人也有“闲庭信步,尽得宽余”的感觉,难怪启功先生语出惊人:“全楚山河缩地来”。这里纯粹是赏心悦目之地,是教人放松之处,是包装才华的地方。它悄然行走于中国人的精神领地,尽得呵护,是所有造楼人所无法预期的。

黄鹤楼屡建屡毁,很难辨认是谁的作品,仅明朝一代就被毁四次,重建四次,大修两次,备受风雨之患。回望黄鹤楼的形制,唐宋楼式雄浑,元式富丽,明式清雅,清式瑰伟,是历史文化缔造者的共同杰作,缘由建楼人胸怀与内蕴。

黄鹤楼的文化魅力所在,就在于文因景成,景借文传。一座楼阁能以磅礴的气势,空灵的境界,落寞的心绪,让人诵之。这就是中国历代统治者对文化艺术上表现的含蓄,深谙构建文化景点的物外功用,它既有理顺士人情绪的妙境,又有文治武功圣明天下的昭示。

黄鹤楼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真实写照的一个缩影!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