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义门,历史之门
步行和乘车走在武昌街头的时候,总是会看到“首义园”,“首义广场”和“首义路”等带有“首义”两个字样的街牌。这里的“首义”实际上就是我们一直以来耳熟能详的“武昌起义”或“武昌首义”。听说有一部电视剧《武昌首义》专门演绎了这段历史事件。我也曾经看过袁腾飞老师编写的《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一书,里面讲述了武昌起义的全过程,写的很有意思。

武昌起义前夕,中国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革命党人多次武装起义,只是都未成功。这个时候,清政府干了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欲将广东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办铁路收为国有然后再卖给外国,这种卖国行为掀起了全国大规模的“保路运动”,其中四川最为激烈。

这时的武昌已经出现了秘密革命组织,其中有日知会、文学社、共进会等。湖北革命党人深入新军宣传革命,在士兵中扩大革命阵营,三分之一的新军士兵参加了革命组织。1911年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同盟会决定将革命重心转移到长江流域。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推动下,湖北地区革命组织实现了大联合。而四川保路运动的爆发,武汉新军大部被调入川,武汉统治者的武力减弱,为武昌起义提供了绝好的条件。9月24日,文学社与共进会在武昌举行联席会议推选蒋翊武为临时总司令,孙武为参谋长,决定10月6日发动起义,但革命党人的活动被湖北当局察觉,处处提防,再加上同盟会的重要领导人黄兴和宋教仁等未能赶到武汉,起义延期。

这时又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10月9日,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配制炸弹时不慎引起爆炸。俄国巡捕闻声而至,搜去革命党人名册和起义文告等,秘密泄露。湖广总督瑞澄下令关闭四城,四处搜捕革命党人。情急之下,革命党人决定立即于晚12时发动起义。但武昌城内戒备森严,各标营革命党人无法取得联络,当晚的计划落空。

10月10日,湖广总督瑞澄继续按册捕人。在这紧急关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只好自动联络。当晚7时过后,由于金兆龙过于紧张导致步枪走火,工程第八营革命党的总代表(后队正目,相当于班长)熊秉坤决定领导该营首先发难。他率领十多名革命士兵直奔楚望台军械库,守库的本营左队士兵鸣枪配合,顺利地占领了楚望台。工程营左队队官(相当连长)吴兆麟被推为临时总指挥。当晚11时左右,革命军以工程营为主力,分三路向督署发起猛攻,督署守兵千余人以强大火力阻击,各路大军均不得手。午夜时分,发起了第二次进攻,瑞澄闻炮丧胆,从督署后墙凿洞逃遁。次晨2时,革命军再次发动进攻,终于在黎明前攻下督署,武昌首义取得了胜利。11日晚及12日凌晨,革命军先后占领汉阳、汉口,武昌三镇,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

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三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

一直对武昌起义有着强烈兴趣的我,到达武汉的第二天一早就来到了位于武昌城内区首义路起义街的“起义门”。

“起义门”原为武昌古城的“中和门”,是武昌古城九大城门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城门。湖北新军工程营起义后,迅速控制了中和门,参加起义的南湖马炮营得以从此门入城,在城头架炮轰击湖广总督府,有力地配合和支持了其他起义部队的战斗。

起义门的城楼为重檐歇山顶式,朱柱青瓦,斗拱飞檐。半圆形城门,城门上方新嵌长方形石额,刻“起义门”三字,为叶剑英元帅亲笔手书。

与瞻仰蔡锷故居的境遇相同,我是这里唯一的游客,倒也落得一分清净。登城楼不需要买门票,在一个参观簿上登记上名字单位和身份证号码即可。管理人员看着我拿着相机,叮嘱“只能拍建筑不能拍展品”,但我还是忍不住拍下了当年起义军使用的大炮(代用品),还好奇地对着大炮口看了半天。

在参观起义门之前,我在附近的街区找了一个小餐馆吃了一碗三块钱的米粉。老板娘告诉我,明年的十月将在这里举行辛亥革命和武昌起义一百周年纪念会,起义门附近的街区即将拆迁。出门的时候,我确实看到了贴在墙上的拆迁公告,还路过了“武昌起义门古城墙西段拆迁办公室”,上面挂了一幅“我们的工作是为了城市明天的更美好”横幅标语。

有几位上了岁数的老大爷看着我在拍街区的建筑和街道,都凑过来和我说话,问我是记者还是“为了拍这些照片等以后赚钱”。城市的老人就是城市里的老人,经济意识还是比较浓厚。

尽管街区的建筑破旧,有点“脏乱差”的感觉,但是充满着生活的气息。有趁着太阳晾在钢丝上的棉被,还有晾在外面的衣服裤子,甚至还有女人的内衣和内裤。

在城楼上的陈列室,有一幅起义门重新改造规划图。如果明年的这个时候来武昌起义门,您将看到的就是这个样子,一个全新风貌的城门,城墙和广场。

起义门,一个历史的终结者,又一个历史的开创者。这,就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地位: 起义门,历史之门!